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好国舅 > 72、谁说大明没有揽权的外戚?

明末好国舅 72、谁说大明没有揽权的外戚?

作者:泉释一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16:12:22 来源:笔趣阁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的朱由校,就是如此。

毕竟是他大喜的日子,他的气色很好,笑吟吟地登上龙椅后,便唤起了文武百官,大婚也就此进入了正式主题。

礼部尚书孙慎行,手捧用明黄色的布,包裹在案上的金宝、金册、金印,走到大殿正中朗声宣读皇帝册命皇后、贵妃的册文、宝文。

金宝,即为皇后、贵妃的宝印;金册,即为册立皇后之文书;金印,亦可称为凤印,其和金宝意思差不多,却为皇后独有,乃是皇后坐镇中宫,管理六宫的权利证明。

其实,除却金印为皇后独有外,金宝也应为皇后独有,只是到了如今有了改变。

大明开国初,朝廷规定,册立皇后时,皇后有金册、金宝、金印,而其余贵妃等,却是有册无宝。

不过在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掌权时,因朱瞻基极宠孙氏,即位后便册立其为贵妃,并且有册有宝,待遇一如皇后。

后来朱瞻基在宣德三年时,废了胡皇后,令其退居长安宫,并晋封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始开大明贵妃有册有宝之先河,并演变延续下来。

虽然按理来说孙氏后来成了皇后,她得金宝,应该也算名正言顺,但毕竟孙氏得宝是在她为贵妃时,所以朱瞻基此举,其实说到底也是违背祖制了。

可是,木已成舟,孙氏终究是贵妃得宝,礼制已变,因此大明后来也逐渐将贵妃得金宝,引为制度。

当然,后来事实也证明,孙氏后来的行为,也对得起朱瞻基给她如此殊荣。

那时,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为皇帝,年号正统,孙皇后也被尊为皇太后。

后至正统十四年,瓦剌背信弃义,犯边挑衅,寇掠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当即果断决定,北征瓦剌,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为瓦剌所俘,大明数十万精锐也因此尽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丧命殉国,京师告急,大明陷入自开国以来的空前危机。

是时,正是这位时为皇太后的孙氏,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他便是后来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后,随着大明忠臣,汉族英雄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以京师所剩老弱残兵和抽调来的各地疲惫之师,共计二十二万,关闭北京九门,并列阵九门外,以血肉之躯,抵御瓦剌大军,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机,充分证明了孙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

而后来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其中也有孙太后的功劳。

若非是孙太后允许,以及孙氏外戚的暗中辅助,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才能更容易完成那复辟之事。

否则,若是没有孙太后允许,英宗如何有名义复辟,没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亲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终弟及的法统制度不能正确运行,也不知那样的话,大明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关于皇位的腥风血雨。

随着皇极殿的礼仪完毕,便见礼部安排迎亲的鸿胪官接了节、册、宝、印,便直趋午门去安排皇后和贵妃三人的车驾去了。

  看着那鸿胪官离去,张璟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热起来。

他知道,再过不久,张嫣就将成为大明的国母,而他张璟,也将正式确立自己国舅的身份。

只是,这一世,张璟还能让大明亡国?

张嫣如真实历史一样殉国?

华夏大地为鞑子所占,汉族为异族奴役凌辱?

不能!

绝对不能!

不说大明亡了后,他张璟的好日子也将没了,就是为了汉民族不再被打断脊梁,为异族之奴才,张璟都不能让这事情发生。

只是,将来的他该如何去做,才能挽救这一切?

毕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揽权,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张璟的行事。

虽说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三人,都没有完全按这祖制行事,但到了后来,基本成了惯例,后代王朝之中,几乎没出过揽权外戚。

若是原本,张璟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识,在不违背身份原则的情况下,通过他对皇帝朱由校的影响力,不断改变大明这还没有彻底烂掉的摊子,令其再次崛起。

可是,受制于人,那终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经他自己控制,很难办成。

更何况,若是做得太越界,还会被清流文官那帮人清算弹劾,实在得不偿失。

不过,在刚刚看到那金宝,想到孙太后和她背后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复辟的孙氏家族时,一个不成熟,却已经有人实践过的想法,出现在他心头。

孙氏家族当时在支持英宗复辟成功后,不就成了大明揽权的外戚吗?

其家族一门在那场政变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其中孙太后兄长孙继宗更是在此之后,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揽权,势力庞大。

孙继宗,字光辅,忠会昌伯孙忠之子,天顺元年发动夺门之变使英宗复位,因功进侯爵,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为都指挥佥事者,都改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而孙继宗死后更是赠郯国公,谥荣襄。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算什么,孙家那时权利大,还在于不仅仅孙家人官大,连孙家家奴也跟着获利。

后来孙继宗利用政变之功,上书言道:“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参加夺门之变,有功,乞加恩宠。”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碍于孙家那时势大,之后又下了进升显宗为都指挥同知,其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其婿指挥使武忠进升都指挥佥事,再令授官孙家家奴十七人,之后更是命继宗督五军营军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将京师兵营之权,尽赐孙氏。

孙家由此,成为大明难得一见的实权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时的京营,可都是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后,大明火速补充的各地精锐,而不是日后崇祯时烂透的花架子。

有了这些精锐兵,孙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难?

而且,极为恐怖的一点,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对此都是听之任之,未曾用什么外戚不得掌权的祖制来劝阻。

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武勋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黄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来说最应该接掌京营的英国公张家,自张辅土木堡兵败殉国,便进入后辈在兵事上,没有什么能力突出者的尴尬地步。

至于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弹劾,毕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谦,都因为政变的不可说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刚刚复辟的那几年里,孙继宗和他背后的孙家可是势力滔天,得宠之极。

不过,臣子贪得无厌,不知收敛,必然被皇帝所忌讳。

英宗刚刚复辟上台,为了巩固政权,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孙继宗这些人,所以对他们听之任之,有求必应,但等权利稳固,自然不会再如此纵容。

先是石亨贪得无厌,被英宗下狱,后来曹吉祥想要更多权利,谋反事败,被灭族,到了孙继宗,作为当时身份最尊贵的外戚的孙家,在英宗不断赏赐后,还是不满足,屡屡以复辟旧事不断向英宗求赏,因此自然犯了忌讳。

不过因为其母孙太后之故,英宗对孙家,也只是拒绝赏赐,隐忍不发,并未实施行动。

后来随着孙太后,在天顺六年薨了后,英宗和孙家再也没有太多阻碍,找了孙家侵占了官地,建立私庄的理由,将除了孙太后兄弟孙继宗几人以外的孙氏宗族子弟、家奴,尽数罢官,同时解除了孙继宗的京师兵权,只保留爵位,以闲职安置。

可谓是一招就把原本势力庞大的孙家解散,否则,若是孙家没因此事惹恼英宗,恐怕现在大明最尊贵的勋臣家族,得是这个毫无武勋的孙家了吧!

有着这个先例,张璟心中便有了点想法,既然孙家可以凭借外戚之身,掌京师兵权,一门荣宠,那他张家怎么不行?

要知道,当初孙家失势,除了孙家人贪得无厌之外,也是有着孙家后辈无人,让英宗不忌惮孙家,否则英宗怎么会下手这么果决?

毕竟,孙家那时候完全吃老本,都是靠着孙继宗这个政治嗅觉极准,胆大包天的老人维持。

若非孙继宗联系英宗和孙太后,并且主动参与,否则在那场夺门之变里,其他孙家子弟家奴,其实都是被这位孙家家主,不明就里,裹挟着政变的人而已。

只要有了兵权,再有文官不敢相对之势,那他这个外戚身份就不是阻碍,而是一个无往而不利的护身符了!

一瞬间,张璟心里有了明悟,既然上天让他做了大明的外戚,那他就要把这外戚做好。

有孙继宗的例子在前,他还怕什么,况且,有违祖制怕什么,大明开国至今,那些违反祖制的事情,历代皇帝和朝廷干得还少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