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好国舅 > 195、额度高了?

明末好国舅 195、额度高了?

作者:泉释一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16:12:22 来源:笔趣阁

“为何不可?难道朕定的这额度高了吗?朕觉得不高啊!”

朱由校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的反问道:“本朝幅员辽阔,人口繁茂,可每年岁入也就几百万两银子而已,朕定一万两的最高额度砍头有何不对?难道这定罪不以国库岁入为准,还能用其他东西定论吗?”

“况且,这可是一万两银子啊!朕不用杀头来震慑那些贪官污吏,日后必然又会让这些人死灰复燃的。”

对面殿内的那些阁臣听后,顿时哑然,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朱由校的话了。

诚然,一个人贪污一万两银子,确实对比国库而言,有些多了。

但对于他们这些内阁辅臣来说,他们能爬到今天这个地步,一旦真的管不住自己,参与到贪污受贿的事情上的话,随便一次简单的贪污受贿,那都得一万两起步了,而且这还是友情价了!

若是他们真的同意朱由校这话,把贪污受贿杀头的最高额度定在了一万两的额度上的话,那不是要搬起石头砸他们自己的脚吗?

他们能爬到内阁阁臣的位置,个个都是人精,自然不会干这种蠢事,所以都在拒绝。

见周围众人都不回话,而后看着自己,叶向高知道身为东林党魁,内阁首辅,他必须要在这时候出头了。

当下,叶向高回道:“回禀陛下,贪污受贿是禁不了的,朝廷要想根治此事,难!”

“所以,治理贪污受贿,与定最高贪污额度,杀头不杀头,其实没有太多关系,因为杀的再多,依旧禁不了。”

“这一点,太祖高皇帝时,杀了那么多贪官,可贪污受贿至今依旧没有禁止,足可见想要解决此事,靠杀头震慑贪官污吏,是没用的。”

“而臣以为,我朝贪污受贿之所以屡有发生,还是因为官员品性不好,品性不端者,当官后,掌握权利,一旦有机会接触钱财,必然会贪污受贿。”

“故而,臣觉得,陛下若想根治这贪污受贿之风,当从官员的品性出发,选出有君子之风的人才为官,这必然会令贪污受贿之风断绝。”

听了叶向高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朱由校并未立即回话,脸作深思状,像是在想着什么一样。

其实,内心里,朱由校是在观察着殿内这群阁臣。

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朱由校心里冷笑,朕不过是想待会好好吓你们说了这个话,没想到大招还没放,倒先把你们吓出冷汗了。

当然,朱由校心里也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怕。

试问一下,在场的哪一个阁臣,自己没点龌龊事情,而大明的文官,除了少部分人外,多数当官后,家里无论穷得还是富得,基本上财产都暴富了,他们的财产从何而来,猜猜也就猜到了。

对于这些,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其实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没人去戳破此事,皇帝是担心戳破事情,会让固有的朝廷格局瘫痪不稳,引发乱子,这也是朱由校今天故意装作不知,提起朱元璋时的反腐的原因。

而文官,是明知而不知,或许他们猜到皇帝知道,但在心里,他们都一心以为皇帝不清楚而已,纯粹是给自己找个心里安慰,所以但凡心里有鬼的文官,是很少在皇帝面前提这些东西的,因为说不得就把事情扯到自己身上,这也是很多贪污大案,都是案子出了,朝廷才查的。

在贪污一事上,到了如今,所谓的防微杜渐,皇帝是知道这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到了大明中后期,官员贪污成性时,皇帝动不了官员,也只能想方设法的去民间捞钱了,毕竟官员贪的钱,多数原本就该是皇帝的。

说来,贪污受贿一直是孳生在封建王朝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不过到了明代,这种毒瘤却渐渐演变成了整个社会舆论中的非常合理的存在。

在大明建国之初,贪污受贿这颗毒瘤就已侵蚀着这个新生政权的肌体。

不过,由于朱元璋吸取了伪元灭亡的教训,加之他的贫苦出身,深知贪官污吏为害之烈,因此采取“重典治吏”,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反贪运动,从而极大地抑制了贪污腐化现象的孳生和进一步繁衍,使大明前期一百年中政治还算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

可是到了中后期,贪污受贿这颗毒瘤已扩散到封建王朝肌体的全身,直接严重地威胁到明政权的存亡。

随着政治的**,加之商品经济的刺激,明中期之后贪贿现象日益严重,早在处于明代前中之交的正统年间,贪贿腐化现象就已死灰复燃。

正德、嘉靖以前,社会尚指斥贪污为不道德,正德、嘉靖两朝以后,则社会舆论大变,认为不贪污为无能。

比如,大宦官王振就是英宗著名的大贪官,他把持朝政,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收受贿赂。

江苏江阴县富家子弟徐颐,胸无点墨,因向王振行贿而当上了中书舍人,京师人们称之为“金中书”。

地方官朝谨也必须向王振行贿,史载:“每觐期,振不问何品官,能具礼者,多至千金,少则百,悉得达,然必千金始得一醉饱而出,门昼夜不得合。”

但这时,除王振及其走狗外,大多数官员仍能廉洁自律,纵有个别贪贿分子,也只能“暮夜而行,潜灭其迹,犹恐人知”。

而至正德、嘉靖以后,随着政治的进一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当时,“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

为保住官位和谋求升迁,下级对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官场中的吃喝风、行贿受贿风也愈演愈烈,官员之间经常“具糖席,张嬉乐,具宾主纵饮,夜分而罢”。

本朝大诗人谢肇浙便对官场的吃喝风时说过:官吏富豪“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而吃喝风的盛行又进一步助长送礼行贿之风的蔓延,到了“纳贿受赂,公行无忌”,“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

要说这些事情,手中握有遍布天下的情报网的锦衣卫的大明皇帝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说,大明中后期的皇帝都清楚,只是装作不知道而已,毕竟,于上位者而言为了政局稳定,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真要是严格审查的话,恐怕整个国家体系就会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