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龙牙 > 第248章 挖墙脚!

大唐龙牙 第248章 挖墙脚!

作者:抉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03:36:14 来源:笔趣阁

房玄龄是李世民第一心腹,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大舅哥,去掉这两条,就是在朝堂上,李世民也不会跟冷锋说场面话,直接就说出蝗灾会威胁皇权的事儿。隋末乱局刚定,没几个二百五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搞事情。

当然,五姓除外,他们是最古老也是最坚定的“天授皇权”思想的继承人,此时又被皇帝各种限制打压,不抓住蝗灾的事情回怼才是太阳打西边回来了。

“蝗灾四起,赤土千里,稻田百顷,秋无一米。皇权受威胁都是次要的,朕担心的,是百姓受苦,如今隋末乱局刚刚平定,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所以,冷锋,朕只问你如何预测蝗灾,这次蝗灾规模究竟有多大。”

看着李世民和房玄龄、长孙无忌,再想想自己昨天一时心血来潮干的事,冷锋忽然有一种小孩子犯了错,大人不先动手,而是先问同伙都有谁的感觉。

“关于蝗灾,其实很简单,文院的自然学科和生物学科学到深处,就能预测很多事情。去年干旱,有三个州闹了小蝗灾,有蝗灾就说明土地里有很多的蝗虫卵。雨少,土地里的真菌就不能破坏蝗虫卵。

再加上冬季只下了一场雪,没有严寒冻死土层里的蝗虫卵,今年的蝗灾,看来就无可避免了。”

李世民三人听冷锋说的话听得云山雾绕的,他们不知道真菌是什么东西,换作孙思邈或许会知道,因为他一直研究青霉素。

房玄龄迫不及待地问:“那是哪个州爆发?规模呢?”

如果能知道规模,那么朝廷就能抢先指定好对策,尽可能的避免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饿死的人出现。

自古以来,华夏人就崇敬“上天”,特别是遇到一些常识理解不了的东西时,首先就要往老天、神、怪上面考虑。有人发出过疑问,蝗灾起了,百姓们没东西吃,为什么不吃蝗虫?要知道小龙虾这种入侵物种都被我天朝的吃货们消灭了,需要人工饲养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实,不是百姓们不想吃,是他们不敢吃。岳州人信鼍神,所以从不捕杀鳄鱼,遇到了最多吓一吓它。百姓们都信蝗神,不少地方甚至还有蝗神的小庙,蝗灾四起,他们宁可吃观音土,也不会选择吃蝗虫。

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坚信蝗灾是上天对黎民百姓的惩罚,吃蝗虫会惹怒上天,降下更大的灾难。

冷锋挠了挠头,说实话,关于这一起蝗灾,只有“李世民吃蝗虫”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从李世民吃蝗虫的地点是御花园来看,很可能就发生在京畿道,至于规模,史书上没记载,冷锋哪里知道。

“地点应该就在京畿道、关内道周边,规模实在是不好说,所以我才把军方拉下水,就是囤积太多浪费了,我跟他们关系熟,也能抗下来。”

有火药武器保佑,至少军方不会跟他撕破脸皮,打不了到时候自掏腰包赔给他们呗。

“这样啊~”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知道地点就好,京畿道关内道交通便利,利于调粮,如果是边远地区,朝廷就是有力也难施。

长孙无忌一直没有说话,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思考冷锋刚刚说的“真菌”是什么东西。

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钻牛角尖,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问题,总要独立解决,哪怕只能收获自己对自己的赞美。

“真菌,真菌,真菌………”

听到长孙无忌都嘀咕声,房玄龄微微一笑,他太了解长孙无忌都自负了,干脆问道:“国公,您刚刚说的真菌,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夫实在是闻所未闻。”

“蘑菇,还有霉变出来的绿毛,就是真菌的一种。”冷锋毫不犹豫的就举出了两个例子:“这两张比较常见,而且肉眼可见,其实还有更多我们单凭一双肉眼看不到的真菌,需要等琉璃研究到一定程度,造出显微镜才能看到。”

“就是像你那个千里眼一样的东西?”

李世民玩过望远镜和狙击镜,还一度琢磨着把其中之一纳为己用,听到冷锋提起显微镜,他首先就想到了这个。

“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就是原理不一样,文院暂时还没到生物学等学科的普及,所以不急着造。”

“生物学啊~”李世民想起冷锋刚刚说的话,便追问道:“你刚刚说文院暂时不会传授这个学科,是为什么?”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很有兴趣,他们的长子就在文院学习,如果能学到什么生物学自然学的,没准就是一场造化!

“没人啊~”冷锋抱怨道:“识字的老师很多,可是术算的老师太少了,虞世南孔颖达大力帮忙,才从国子监和弘文馆弄来那么三四个术算老师。

就是这样,人还是不够,连太子和魏王、蜀王都上讲台了,可见术算教授的艰难。后续的学问,学不好字,不会术算根本没法学………”

这是一个好机会,看样子生物学连皇帝都很感兴趣,不趁这个时候诉诉苦,拉取一点帮助,实在是浪费。

李世民听到冷锋的吐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听出了冷锋想要抽国子监弘文馆的力量强化文院的意思,可是国子监和弘文馆实在是有点重要呀。

武德四年他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都在此列。

他即太子位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改文学馆为弘文馆,也是他招揽文学之士的地方。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人无不趋之若鹜。

“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足以说明它的兴盛程度。

长孙无忌见皇帝有些犹豫,就说:“陛下,您不知,用蚯蚓为饵,比糟糠为饵,更容易钓鱼吗?”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随即醒悟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