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龙牙 > 第105章 收割

大唐龙牙 第105章 收割

作者:抉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3 03:36:14 来源:笔趣阁

老孙千里之外的来信让冷锋的一颗心完全活了过来。

老孙是冷锋的救命恩人,也是冷锋来到大唐第一个认识的人。与刘淑雯长发及腰的约定其实是冷锋故意的,他很希望自己的婚礼能让孙思邈当证婚人。

信件是从冯盎那边发出来的,有冯盎的照顾,孙思邈的回程想来不会出问题。

冯盎是谁?冼夫人之孙,平定岭南各地,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战斗,其出色之处不亚于李世民。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甘于平庸。

冯盎平定岭南之初,有人劝冯盎说:“隋朝已经即将灭亡,国土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仍然大乱。

李渊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你攻克平定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岂是汉代赵佗的九郡能相比?

既然赵佗都能自立为王,为何您不加‘南越王’名号,开创万世基业呢?”

冯盎却回答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

我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王一方呢?”

于是斥退了进言的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如果他自立为王,关内平定后,或者李世民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再打一仗!

这一打仗可就不得了喽,谁输谁赢、伤亡多少暂且不说,高昌、薛延陀、吐蕃,哪个都会趁机来凑凑热闹。

原本冯盎这个时间只是把儿子冯智戴送到朝廷当质子,贞观五年才入朝觐见,如今居然比历史上提前了五年。

看来,我的出现到底打乱了时间线啊!

冷锋将老孙的信收到抽屉里,孙思邈在信里问了一些医学问题,刚好是冷锋知道的,于是找了一张白纸写回信:

“孙道长:……”

收到孙思邈的回信,让冷锋极为开心,连烦人的程处嗣带着尉迟宝林来走后门也痛快地答应了下来,毕竟程咬金和尉迟恭的面子还要考虑的,你不收人家儿子当亲传徒弟就罢了,还不让人家儿子进文院学习?

虽说年纪不太合适……

所以说,走后门是一个坏习惯,当程处嗣和尉迟宝林入学后,杜如晦也找来了,益气养生的补品带了一车,说是天下文院的老先生年纪大了,需要好好补补。

话说的情深意切,在把一车补品和幼小的儿子杜荷留在文院后,就满意地离开了。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一样,有鲜卑血统,虽然贵为国舅、赵国公,可是五姓七望的先生就是不愿意教长孙冲。眼见程处嗣、尉迟宝林、杜荷都有大儒耳提面命,便走了李承乾的门路把长孙冲也送了进去。

有再一再二,就不能有再三再四,等冷锋被无数的请柬礼单砸的头晕眼花过后,发现教学楼的二层也满了。

十四个教室,十三个满员,一共六百七十五人。

大儒们更开心了,百十个老师轮流教学,轻松是轻松,可是轻松过了头也就不是好事了。

现在好了,六百多人,虽然统一授课,可是课下时间每人也能用心地教五六个学生。

每个大儒都给自己的家里安装了一个小黑板,课下见到学子来问问题,就放下茶壶或者鱼竿,欢喜地拿着粉笔开始制造粉笔灰。

大儒们开心了,冷锋等人却疲于奔命,十四个班级,每个人掰成两半都教不过来。

冷锋终于知道“自掘坟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了。

幸好孔颖达、王、虞世南等人很讲义气,从国子监调过来两个术算高手,高手到了什么程度?拿着教科书边学都能边教。

这两个人的加入大大缓解了术算的教学压力。

就在团团转的教学生活中,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夏日的炎热依旧在持续着,八月份,还是夏天,不过和谷物等作物生长周期不同的小麦,却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

李世民从来都是言而有信的,以往帝王亲耕,都是走走过场,把种子种下去就行了。到了他这里,虽然中间的除草没有亲力而为,但是收割的时候却举行了收割大典。

天气炎热,穿不了太多衣服,偏偏麦子的麦芒还扎手扎胳膊,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把朝臣们折磨得叫苦连天。

李世民已经把地割了一半,此时在冷锋这里享受着冰镇酸梅汤,指着远处犹在奋斗的朝臣对李承乾说:“看看,十指不沾阳春水啊!

种地简单,挖个坑,埋上土就行了。朕举行亲耕大典,朝臣们都来拍马屁,说朕亲民,种地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干的多。

现在怎么样?让他们收割就露馅了!”

李承乾也累的够呛,如果不是刘源过来帮了帮他,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割完半块地的。

皇帝下令:不许让亲卫侍从帮手。

刘源拿着太子地里的一棵麦子对皇帝说:“陛下,秽物肥田确有奇效,太子殿下的半块地,粗估可比微臣半块地多收两成以上!”

李世民调笑道:“看来刘卿可是惨败啊!怎么样?辞官表什么时候上?”

刘源苦笑着说:“辞官就不必了吧,微臣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推广化粪池、在有水的地方推广水力送水道,辞了官可就干不了了。”

冷锋笑道:“别摆出这样一副表情,研究的事儿是魏王的,推广的活儿就是你的,百姓们种粮能够提高收成,这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事儿。改日你升官提爵,可别忘了请我们一顿!”

刘源正色道:“推动农业发展本就是在下分内之事,还有何脸面与国公、魏王、阎大匠争功!”

“给你功劳还不要,真是个傻子!”

李泰一手拎一个装着食物大筐,把其中一个给了李承乾才说:“研发这些东西,足矣令我们青史留名,而推广这些东西,却需要你满天下地跑,这才是辛苦活儿。”

李世民想了想才对刘源说:“改日,朕给你拟定一张便宜行事的圣旨,未来几年你就干这件事吧。这两样东西是国公他们三个发明的,所以你的功劳就不会太大。

这样吧,等你办完这件事,朕允你长子袭爵,次子递减袭爵,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