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七百一十六章传位(大结局)

南国江山 第七百一十六章传位(大结局)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时间流转,转眼间就是武义五十年,此时杨渥已经七十岁了,登基称帝也有三十四年时间。

皇后、淑妃、贤妃等后宫妻妾,此时已先后过世,虽然后来又有一些妃子进宫侍奉,但依旧取代不了皇后等人在杨渥心中的地位。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是身体在苍老,杨渥的心同样在苍老。

而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在太子位置上已有四十多年时间的杨炅,突然在东宫病逝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杨渥如遭重击,没过多久就生了重病,昏迷过去。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

太子病故,皇帝昏迷,皇储之位空缺,顿时皇太孙与二皇子、三皇子等人便蠢蠢欲动起来。

在此之前,虽然有三皇子等对太子之位发起过挑战,但因为杨渥始终看好嫡长子杨炅,所以没人能动摇太子的地位。

但如今随着太子病故,仅仅依靠皇太孙显然无法压制其他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野心。

而朝中许多大臣看到机会后更是蠢蠢欲动。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仿佛一场变乱即将发生一般,许多人都在担忧,难道说刚刚平定了三十年的天下又要再次陷入动荡吗?

好在,变乱最终没有发生,因为杨渥重新醒过来了。

对于吴国朝野百官以及宗室诸王来说,杨渥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只要他还在一天,众人就没有谁敢乱动。

所以在杨渥醒来后,之前的那些暗流在瞬间就消失得无隐无踪,大家都在等待着杨渥来做安排。

然而杨渥醒来后下达的第一个诏令,居然便是将皇太孙之位废黜,转而册封为永安郡王。

这皇太孙今年十七岁,他并非太子的嫡子,而是庶出,太子的正妃李氏并无子嗣。

本来在太子病故后,许多人还觉得让皇太孙作为储君也未尝不可,但如今杨渥一上来就把他给废黜了,许多人都感到不解。

接下来,杨渥又下令召刘仁赡进京,同时对驻守洛阳的禁军和羽林军进行重大调整,许多太子留下的亲信都被调离洛阳,二皇子、三皇子的人同样受到冲击。

许多人纷纷猜测杨渥的目的到底何在,然而接下来几个月里,杨渥却是一点动作都没有,仿佛对储君之位还没想好该如何决断。

转眼间这一年就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这年二月,杨渥在洛阳举行祭天大典,典礼上,百官突然发现,原本应该是太子站立的位置上,此时又有新的人出现,正是二皇子杨琰。

看到这一幕,许多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杨渥中意的人便是二皇子啊。

到这时候回过头来再看,人们便发现,原来杨渥之前的安排都有深意,比如在对禁军和羽林军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虽然二皇子的人也受到了冲击,但他最亲信的一个将领林仁肇却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杨渥所做的调整,其实间接上已经帮二皇子铺好了路。

接下来,在继任黔国公柴克宏回洛阳述职的朝议上,杨渥更是让柴克宏向杨琰行君臣之礼,这就进一步坐实了他的心意。

到了此时,即便是再怎么迟钝的人也能看明白杨渥的决定了。

于是在此后一段时间里,百官纷纷进言,请求立二皇子为储君,但杨渥并未同意,一直到这年七月,杨渥才最终下诏,册封杨琰为太子。

而杨琰成为太子后,第一时间便上书杨渥,请求加封永安郡王为齐王,并许其世袭罔替,杨渥许之。

至此,嫡长子杨炅这一脉,虽然失去了皇位,却得到了世袭罔替的亲王之爵,也算对杨炅稍做补偿。

不过接下来杨渥的一个决定,又一次让朝野震惊,因为杨渥决定,将在明年开春之后就逊位,让太子杨琰继承大统。

消息一出,许多人都惊呆了,便是杨琰也吓了一跳,连忙入宫面见杨渥,请求他收回成命。

然而这一次,杨渥却是下定了决心的。

对他来说,在御极天下数十年后,手握大权的滋味虽然让人迷恋,但他脑中还是有一丝清明的。

杨炅为何才五十岁就早早病故了?说到底还是太子不好当,劳心费力,又不得不谨小慎微,不敢犯一丝错误。

杨炅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可以说精力交瘁,再加上他从小就身体不好,所以才这么早病故。

对他的死,杨渥心中是有一些愧疚的,所以不想杨琰再走他大哥的老路。

除了这一点外,杨渥自己也感到身体一日比一日差,精力也远远比不上当初,又何必苦恋权势呢?

而且纵观历朝历代,在皇位传承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王朝建立的初期更是如此。

汉朝初年的吕后,唐朝初年的武则天,北宋太宗,明朝靖难之役等等,更别说还有许多王朝都是在初期就出了乱子,皇位被异姓给夺去。

吴国立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统一天下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看上去很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若是杨渥能顺利将大权移交到杨琰手中,再传承个十几二十年,那么吴国经过从杨行密到杨渥,再到杨琰的三代传承后,统治基本上就能稳固下来。

而像这种传承日久,已经深入人心的王朝,其他异姓再想夺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比如司马炎夺取曹魏,宋齐梁陈先后交替,还有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的交替等,这些王朝之所以如此轻易就被人替代了,说到底还是立国的根基不够稳固。

而像汉朝、唐朝等传承够久的王朝,要想篡位就没那么容易了,曹操也好,朱温也好,他们的地盘都是一手一脚打下来的。

对于杨渥来说,既然自己已经老了,那还不如趁着现在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就完成皇位的交替,这样自己还能帮扶杨琰一程。

等到几年后,杨琰彻底掌握了权利,到那时自己也就能完全放手了。

杨渥的决心无法变更,第二年二月,杨渥在洛阳正式宣告逊位,称太上皇,由太子杨琰登基,并接受百官朝贺。

逊位之后,杨渥避居宫中,新帝杨琰每日都会前去探望。

三个月后,杨渥忽然思念起江南的风光,再加上此时杨琰已经基本掌控了朝局,于是决定乘龙舟回金陵。

一路上,从洛阳到江都,百万人沿河道守候,为太上皇送行,至金陵时,更是受到无数百姓的热烈欢呼,“万岁”之声此起彼伏。

江南各地的官员更是纷纷前来,想要觐见,然而杨渥却全部加以回绝。

到了金陵后,或许是这里的气候更加宜人,所以杨渥的身体居然越来越好,仿佛活出了第二春一般。

可惜,这一切依旧挡不住身体的不断衰老。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朝中的局势在杨琰的掌控下,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国中的人口持续增加,商贸持续繁荣,农业接连丰收,许多人都在高呼着,盛世已经到来。

当然,在盛世的背后,免不了也会出现一些纷争,然而这一切对杨渥来说都已经不关他什么事了,只要不出大的变故,他都不会再轻易的干涉朝政。

唯一的一次干涉朝政之举,或许就是关于海外领地的事。

在杨渥退位后三年,海外吕州发生土著暴动,朝中派遣前去镇压的大军却在途中遭遇风暴,损失惨重。

朝中许多官员都认为海外蛮夷之地,得之无甚益处,反而浪费国力,所以主张应该放弃吕州。

对于这种呼声,远在江南的杨渥得知后大为气愤,当即就传诏洛阳,要求杨琰将持这种主张的几个官员全部罢免。

杨琰原本就反对抛弃吕州,如今又得了杨渥的手诏,自然悉数照行,不仅罢免了这些官员,更是下诏说,海外领地乃杨渥艰辛开辟,后世之人若是胆敢废弃,便是抛宗忘祖。

在杨渥父子两代人的强力推行下,终吴国一朝,便是国势再怎么艰难也没有人再提出要抛弃海外领地。

而海外各州也逐渐完成同化,最终融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时间流逝,终于到了杨渥七十八岁这年,在江南安居多年的他病倒了,而且再也没能痊愈。

这年的冬天,结束纷乱、统一天下、建立吴朝的一代雄主杨渥,在金陵病逝。

其子杨琰于同年八月初五日,葬杨渥于金陵孝陵,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纯仁至孝皇帝,上庙号为世祖……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