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

南国江山 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父亲放心,都已经安排好了,今天晚上举火为号,到时候东城、北城两面城门都会同时打开,放吴军入城。米将军已经保证过,吴军入城之后将会秋毫无犯,他们的军纪极为严整,决不会伤及无辜的。”韩熙载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的道。

“不会出什么差错吧?”韩光嗣依旧有些忧虑:“若是有什么差错的话,咱们一家老小可就……”

他一辈子都是庸碌无为,只知道尊奉上面的命令行事,从来没做过什么逾越的事情;像这一次充当吴军的内应,若不是他的长子韩熙载极力主张,他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当然,除了韩熙载的极力主张外,吴军势大,守军士气低落,看不到半点取胜机会,以及王公俨得位不正等,这些也是促使他充当内应的重要原因。

“父亲,若是真有什么差错出现,现在王公俨早就带着士兵闯进府门来了,怎么可能这么平静呢?而且东城的薛将军和北城的王将军他们的为人父亲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他们答应的事情,就绝无反悔的道理。”韩熙载劝慰道。

把守东城的薛将军和把手北城的王将军,这两人原本并非王公俨的亲信,不过王公俨起兵之后,鉴于他们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不得不依赖他们守城。

而且这两人的性情极为好爽,平时都是极重信义之人,与韩光嗣有一定的交情。

回想起这两人平时的为人,韩光嗣这才稍稍放心下来,不过依旧低头沉思,默然无语。

见此情形,韩熙载不由得在心中叹气:“原本以为有今日献城之功劳,父亲到了吴国之中必然有一番前途,不过父亲行事太过保守,又素来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只怕将来要让韩家兴旺还是不成。”

“好在吴国重视文治,吴王善于用人,吴国朝中贤才辈出,如今正是兴盛之时,以我之才能,只要好好表现,将来未必不能得到重用!”韩熙载对自己的才能信心满满。

……

就在父子二人各自想着心思时,府外忽然有喊杀声隐隐传来,听声音显然距离甚远,很可能是从城门处传来的。

“来了!”韩熙载神情一振,向自家父亲看去,见他脸上露出相识的神情,连忙道:“父亲,咱们上屋顶上去看。”二人连忙命仆人取来梯子,登上屋顶向城外望去,只见北城城门处到处都是火把,攻城的士兵蜂拥般向城内涌入,很快就彻底占领城门。

而东城这边的进展相对没有那么顺利,有部分守军依旧在抵抗,不过总的来说吴军攻入城内已经是大势所趋,难以挽回了。

“好!”韩熙载兴奋的挥了挥拳头,一旁韩光嗣的脸色也变得兴奋起来。

……

正如二人所看到的那样,在内应的帮助下,吴军从北城和东城先后攻入城内,城中守军节节败退,大批梁军投降。

不过王公俨的部分亲信将领依旧率军抵抗,与吴军发生巷战;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城中的战斗才基本结束,残敌不是被肃清就是在绝望中向吴军投降。

至于王公俨,此人在慌乱之中带着几个心腹退守自己府宅,最终见大势已去,遂将全家老少悉数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至此,青州城落入吴国手中。

当青州捷报传到郓城来的时候,齐州那边同样有捷报传来,齐州刺史刘遵之最终选择按照当初的约定向吴国投降,他并没有选择去南方担任刺史,而是选择率领麾下将士继续在吴军之中效力。

所以刘信按照杨渥的命令,将其收编为效义军都指挥使,同时又在郓州降军中挑选部分将士,与刘遵之的麾下合并,凑齐五千人,归属刘遵之指挥。

至此,山东各地彻底被平定下来,梁军势力完全被消灭。

而在此之前,被杨渥亲自率领的大军围困在郓城内的董璋也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向吴军投降。

郓城城外的一场大败,最终逃回城中的守军不过一千余人,而且很多将士为了逃命,纷纷将手上兵器遗弃,再加上城中积蓄钱粮不足,难以长久坚守,可以说若不是杨渥不愿折损将士,真要攻城的话,也能在一天之内将城池拿下。

董璋甚至郓城难以坚守,所以在逃回城中的当天晚上就尝试突围,结果他带着麾下刚刚出城不久就遭到吴军突袭,大败而归,至此再也不敢轻易出城。

又过了五六天之后,城中粮草耗尽,将士们纷纷翻越城墙向吴军投降,依旧留在城中的梁军只有不到五百人。

见此情形,董璋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率领残兵出城投降。

对于这位在历史上割据东川,与孟知祥争夺蜀地的枭雄,杨渥可没什么好感。

论忠义,历史上能做出割据东川的事情,这样的将领显然不是什么忠义之将;论能力,此人的统兵能力也就一般,吴军之中比他强的将领有不少,和他相当的将领也有不少,根本就不缺他一个;论骁勇善战,若是当年的董璋或许还值得称道,但现在的董璋,早就失去了当年之勇。

这样一个平庸的将领,杨渥自然不会看重。

不过考虑到董璋毕竟是北伐以来第一个投降的梁军高层将领,所以最终杨渥还是给他一定的优待,命他为曹州刺史,并将这一战俘虏的梁军将士归还给他,让其带兵暂时在麾下效力。

彻底攻取了山东,并且降服董璋之后,接下来杨渥的目标自然是西面的段凝。

根据最新得到的消息,目前段凝一面亲自统兵攻打亳州,一面又分兵三万南下救援许州。

许州自从被围以来已经有三个月时间,周本亲率荆襄大军进围许州之后,又有李简率领的左镇**从寿州方向赶来汇合。

两军合并之后,吴军的总兵力达到九万多,于是周本命李简为主将负责攻打许州,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许州,向北直攻汝州。

汝州乃是洛阳的南面门户,其重要性不在开封之下;若是汝州失守的话,吴军就能从伊阙直攻洛阳。

面对吴军的进攻,朱友贞只好下令将原本驻守在关中、陕州等地,用来对付冀王朱友谦的军队全部调集到洛阳来,以重兵驻守汝州;同时派人催促段凝速速进攻,尽早拿下亳州,扭转战局。

可以说此时的朱友贞已经彻底放弃退守关中的计划,开始准备死守洛阳了。

面对如此情形,杨渥反而显得不急不燥。

各路战局完全在预料之中,如今东面的战事已经结束,刘信和米志诚麾下的两个军六万大军暂时转入休整。

许州那边高季昌坚守城池,虽然有段凝分兵南下救援,但毕竟围城已久,城中士气低落,即便暂时不能将城池拿下,也无关大局。

而西面汝州的局势显然对吴军大为有利,周本统领的六万大军占据绝对优势,城中虽然有梁军重兵防守,但也只是守城有余而反击不足。

至于段凝亲自率领的梁军主力,目前正在围攻亳州,面对李承鼎率领的大军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接连遭到反击,折损不少将士。

杨渥相信,只要等到米志诚和刘信两部将士休整完毕,然后以重兵汇合李承鼎一起向段凝发起反击,必定能取得大胜。

此外,周本原本提出过以部分军队牵制汝州,以主力越过伊阙直接进攻洛阳的方案。

这种方案虽然有些冒险之处,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不过杨渥最后还是拒绝。

历史上的李存勖之所以要采取冒险的战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战局并不利于晋军,反而有些利于梁军,再加上晋军征战多年,钱粮辎重等物质消耗太多,难以持久作战,所以才要采用冒险奇袭的手段。

而如今战争的大势却在吴军一方,杨渥只需按照原本作战计划稳扎稳打的进攻就行,根本无需冒险。

此时,就在郓城城外的吴军营地里,杨渥正在与郭崇韬以及刚刚感到郓城的刘信等将领商议军情。

就在不久之前,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从华县乘着夜色偷渡黄河,不过刚刚登上河堤就被在附近巡视的吴军发现,一番询问后发现他是从镇州来的求援使者,于是被送到郓城这边来。

镇州派来使者向吴国求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虽说镇州张文礼起兵作乱,杀死了赵王王镕,并且自立为节度使,但这些与吴国有什么关系?赵王王镕乃是李存勖的铁杆盟友,张文礼将其杀死反而对吴国有利而无害。

正好如今晋军攻打镇州,所以不少将领都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攻打杨刘渡口,一来可以牵制晋军,支援镇州;二来可以趁着如今晋军主力不在,先将杨刘渡口这个钉子拔出。

最为推崇这个意见的将领,正是已经年老的大将刘信。

他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脸上布满皱纹,不过声音依旧洪亮,而且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强健得很。

他大声鼓动道:“大王,镇州既然派人来求援,并且愿意尊奉大王,大王直接答应下来就是。咱们无需派兵渡河救援镇州,只需要出兵攻打杨刘渡口就行。只要将杨刘渡夺取,再以精锐水军封锁黄河,就能轻易将晋军挡在黄河以北,从而达到单独吞并中原的目的。”

杨渥沉吟不语,郭崇韬却反对道:“我军目前连梁国都没有消灭,实在没必要去管镇州的事情;目前晋国虽然与咱们已经有了嫌隙,将来兵戎相见已是定局,不过从目前来看,晋国和我国都有自己的麻烦。”

“晋国需要消灭镇州叛乱,并且击退契丹人入寇,而咱们则需要尽早消灭梁国,所以目前咱们与晋国之间暂时没有发生冲突。若是现在贸然将晋国拖入战局,将来战事变化实在难以预料。故臣以为此议不妥。”

“有何不妥?大王,杨刘渡口的晋军不过数千人,即便是对面的的杨刘北城由李嗣源率领的晋军也就万人不到,这点兵力根本无需动用太多兵力,只需末将的左天武军再加上水军将士的配合就行,最多一个月时间,保证拿下杨刘渡口,生擒李嗣源!”

听了这番慷慨激昂的话,杨渥顿时笑了起来:“刘将军勇则勇矣,何必逞此无用之能?不如留着用来对付梁军吧。”

说实话,对于刘信的建议一开始杨渥也有些心动,毕竟杨刘渡口的晋军的确不多,而如今集中在郓州附近的吴军却有五六万大军,若是再将米志诚的三万人集结过来,兵力更是可以达到七八万。

而晋国一方,听说如今晋王李存勖正在与契丹人交战,其主力也留在镇州,若是趁此机会对杨刘发起进攻,即便不能将杨刘拿下,也能迫使在镇州的晋军分兵南下救援,从而减轻镇州的压力,给晋国制造更多的麻烦。

不过在听到刘信的大话之后,杨渥便意识到刘信有些轻敌了。

杨刘真有那么好夺取吗?只怕未必。

历史上的王彦章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杨刘,前后不知道发起多少次猛攻,却始终无法将其拿下。

王彦章既然带着十万大军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凭什么刘信带着三万大军就敢说自己一定能拿下杨刘?可见他一定是轻敌了,被北伐之后吴军的接连大胜有些冲昏了头脑。

既然刘信有些轻敌,杨渥作为统帅自然也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轻敌的迹象。

正如郭崇韬所说,在梁国都没有消灭的情况下就贸然对晋国动手,这样虽然会将晋国拖入一场前途难料的战争,让晋军在不怎么情愿的情况下与吴军交战。

但局势对吴国来说也是一样,贸然开战一旦没有取得成功,而梁国又没有被消灭,那就真的麻烦了。

还不如按照原本的计划将梁国消灭,将三方混战的乱局变成两方对决,至少这样要比贸然攻打杨刘来得稳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