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

南国江山 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经历了这一场大败以后,人心惶惶的梁军别说是再次南下主动去找吴军的麻烦,能不能坚守住自身的防线恐怕都成问题。

若是吴军此时立即出兵北伐,再加上河北那边晋军即将南下,只怕梁国真的有灭国的危机。

即便是吴军不立即北伐,但只要吴军的威慑还在,那么梁国就不得不留下大量军队在这里驻守,这对于即将到来的晋梁大战显然不利。

“暂时与吴军议和,集中力量先抵挡晋军!”不知为何,这个当初就有的想法,此时浮现在牛存节心头,让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上书给朱友贞。

当然,此时最先要处理的还是当前的局势,而不是战后的议和之事。

一提到目前的局势,众将一个个都忧心忡忡,却一点好办法都想不出来,一时间中军营帐里面气氛极为凝重。

见此情形,贺瑰勉强笑了笑,改变话题道:“说起来,不知诸位将军注意到没有,这一次吴军的骑兵突袭时极为迅猛,他们坐下的战马也很强健,看上去与当初那支骑兵的战马已经有了极大的不同。难道说吴军有别的办法搞到了大量的战马?”

被贺瑰这么一说,众将纷纷回忆起来。

“的确,之前本将就在奇怪,敌军进攻的速度未免太快了一些,按理说,吴军身处南方,难以获得优质的战马,最多就是用那些劣马凑合一下。所以他们的骑兵突击时应该不会这么迅猛才是。但被你这么一说,本将也觉得这里面还真有些奇怪之处。”牛存节出言附和道。

不管是统治了河北、河东的晋国势力,还是位于关中西北的李茂贞,他们都将战马视作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极力限制战马的贸易,更是想方设法的阻止梁军获得战马。

这样一来,身处中原的梁国很难获得优质的战马,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少量获得一些;但梁国的骑兵劣势却是难以改变。

连梁国都是如此情形,按理说偏居江南的吴国情况应该更加糟糕才对。

当初李承嗣、朱瑾、史俨三人南下投靠杨行密时,给淮南带去了一支强大的沙陀骑兵,并且在不久之后的清口一战中起了重大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淮南军的战斗力。

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当初那一批骑兵的战马肯定早就老弱得不堪征战了才对,吴军要想维持骑兵的规模,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重新获得足够的战马。

但问题是,在梁国都难以得到足够战马的情况下,吴军又是从哪里得到足够战马的呢?而且从今日的情况来看,敌军骑兵的战马还是用的极为优质的战马,马的力量和速度都属上乘,比梁军的骑兵战马都要强一些,都快赶得上晋军骑兵了。

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吴国应该是有着其他途径大规模获取战马。

“必须想办法搞清楚这里面的原因!”牛存节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梁军与晋军交战,为什么总是落在下风?说到底就是因为骑兵的缺失,让晋军能够把握住战场的节奏,选择对他们更加有利的战场,并且随时都有机会突袭梁军。

正是有这个优势,晋军在这几年的一场场大战中接连取得胜利,将梁军打得溃不成军。

若是梁军也能解决战马的问题,像晋军一样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那么接下来的大战里,梁军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动。

众将心思闪动,都在猜测着吴军战马的来源。

有的认为吴国应该是从海上与契丹人“勾搭”上了,所以才能从契丹人那里得到足够战马。

有的则认为吴国的战马来源于海外,听说远在西方有一个大食国,那里同样盛产马匹,而且有海路与南方联通,或许吴国战马是从那里获得的。

当然,也有人说吴国是自己在南方开设牧场养马,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来保障战马的供应。

不管是哪种猜测,众将心中都是一片羡慕之色。

从海外获得战马,这一点梁国在先天上就处于劣势,毕竟北方人不擅长航海,到了海上只怕都会成为旱鸭子,更别说长期在海上跑。

而若是通过自己养马,这对梁国来说就更加难以实现了,毕竟中原各地的开发程度极高,各州的空地都被用作农田,除非毁掉大批农田来开设马场,否则这个办法就只能是一个设想。

此外,现在养马只怕也来不及,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

当然,刚才所讨论的这些还是给了牛存节极大的灵感,让他想到了几条需要立即去做得事情。

第一点自然是上书朝廷建议与吴国议和之事;目前的局势,与吴国议和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点则是与契丹人加深联络。

契丹人身处北方,时常南下劫掠,当初刘守光统领幽州的时候,就要时不时的面对契丹人的攻击;如今晋国占领幽州,只怕契丹人的劫掠目标就要变成晋国了。

到时候两方之间的冲突势不可免。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牛存节可没有什么“与契丹人勾结有失民族大义”的想法,这个时代的人对于所谓胡人和汉人的分别看得并不是那么重,否则李克用、李存勖这对沙陀人父子也不会被看做大唐的继承者了。

与契丹联合对付晋国,这就是牛存节想到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此外,虽然北方人并不善于航海,但偶尔在海上航行也没有问题,或许通过海上途径与契丹人交易马匹,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

当梁军众将在商议着军情,为接下来的局势而忧心忡忡,并且时刻担心吴国会趁机北伐之时,杨渥却果断的放弃了立即北伐的打算,甚至连众将提出的趁机北上劫掠的提议都拒绝了。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杨渥的心态已经变了。

对他来说,北方与梁国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一个是消灭岭南的割据势力,将南方彻底统一起来;另一个就是继续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北伐大战做准备。

而之所以拒绝了众将的提议,主要是因为他现在已经将中原的那些百姓当做了自己的百姓。

或许在九年前淮南第一次北伐时,那时候淮南虽然消灭了两浙的钱鏐,不过距离统一南方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北伐中原,那更是停留在口号之中,实际上难以实行。

所以那时候杨渥北伐,在攻取宿州的同时,也下令各部大肆掠夺人口等。

不过现在的吴国即将一统南方,出兵北伐的时间也就在几年之内,中原的那些百姓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吴国的百姓。

在这种情况下,杨渥争取中原百姓的民心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同意各部将士去抢掠?

果断拒绝了众将的提议后,杨渥没有立即返回金陵,而是下令转道前往徐州。

徐州之地极为重要,在杨渥的规划里面,这里将是吴国北伐的重要前进基地;到时候北伐军不仅将从这里出兵,而且各种军械物资也会囤积在这里。

所以在返回金陵之前,他当然要亲自前往徐州,对留守徐州的事情做好安排。

不久之后,杨渥抵达徐州。

目前新任命的徐州刺史是以前的歙州刺史陈知新,此人不仅在治理地方上有着不错的表现,而且在军务上也有一定的了解,用他来掌管徐州最为合适。

至于驻守徐州的军队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自然是王绾统领的右镇武军;在夺取徐州之后,杨渥就下令将右镇武军的驻地迁移到这里来。

除了王绾外,驻守徐州的另一个部分就是康怀贞统领的效义军,包括从徐州降军中挑选出来的由蒋殷的侄儿蒋权统领的五千士兵,以及由王俨俦统领的另外五千人。

整个徐州的驻军多达两万人,以王绾为主,康怀贞为辅,负责保证徐州以及周边的宿州的安全。

此外还有少量的厢军负责城中的治安等。

到达徐州后,陈知新等人早已经在城外相迎。

杨渥命大军在城外扎营,他自己则在侍卫的护卫下入城。

“徐州果然是一座大城,即便过去南北分裂,使得徐州成为一座边城,但这里的繁盛程度依旧不比江南许多重要城池要差。”看着街道两旁如林的酒肆店铺,杨渥不由得心中感叹。

这样一座大城,又有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过,将来北伐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将船只开到这里来,并且沿着运河一路北上,直接进入黄河。

当然,有部分地区的水道因为常年没有疏通,如今早就淤堵了;不过只要经过疏通,将来吴军北伐的物资调运就能方便许多。

甚至吴国的水军都能沿着运河北上,伴随吴军主力作战,这对吴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杨渥骑在马上,一边想着将来的安排,一边向街道两旁的人群看去。

那些百姓此时对于杨渥这个新的征服者还有些敬畏和疏远,所以当杨渥目光望过去时,他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杨渥对视。

就在这时,杨渥却在众人中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

“居然是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