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赏

南国江山 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赏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这一次出兵蔡州和徐州,与其说是想要攻取梁国的地盘,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番试探。

对吴国来说,在攻占了荆襄之后,下一个重要目标自然是尚未彻底统一的岭南,在统一岭南之前,除非是梁国局势大乱,或者有地方势力主动来投,否则吴国不会再出兵攻打梁国了。

也正因此,这一次的行动并没有动用多少军队,除了原本就驻守北方的军队外,金陵的军队一个都没有动用。

李简那边只出动了一万兵力,再加上王彦俦的蔡州军残部,一共也就一万两千多。

王绾那边动用的兵力要多一些,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相对的,徐州那边的敌军防备也要森严得多,要想在这边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并不大。

八月底,李简与王彦俦的联军在下蔡城北与梁军交战,兵力稍占优势的吴军取得一场小胜,斩杀敌军六百多,自身伤亡三百余人。

随即,梁军退守蔡州,依托城池与吴军对抗,并且向后方请求援军。

而吴军则进逼蔡州城下,李简见对方防备森严,自己并没有破城的把握,当即只好放弃攻城的打算,分兵四处大掠,尤其是夺取大量人口,然后赶在梁军主力抵达之前就撤军回来。

至于另一路大军,王绾在进入徐州境内后,就发现梁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万余梁军分驻八寨以扼守吴军前进道路。

吴军虽然多次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防线,最终王绾只能无功而返。

两路兵马出兵攻梁,最终一路徒劳无功,另一路取得小胜,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杨渥感到意外。

毕竟梁国再怎么动荡,也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光凭借驻守淮河防线的两个军兵力,防守倒是足够,但要进攻却是不足。

九月初,杨渥下诏册封王茂章为莱国公,以郡公之爵位世袭;封刘信为康乐郡公,以侯爵世袭;封周本为舒国公,以郡公世袭;封朱瑾为定国公,以郡公世袭。

秦裴、侯瓒、史俨三人皆位列郡公,以侯爵世袭;朱思勍、柴再用、吕师周等人同样位列郡公,以伯爵世袭。

此外,李简和王绾二人虽然这些年没有建立大功,但镇守淮河防线多年,亦是一番功劳,所以同样授封为郡公,但暂时不能世袭。

至此,吴国禁军十个军的都督和侯瓒、史俨这两个骑兵统领,基本上都已经被授封为郡公或者国公的爵位。

至于新上任的左镇**都督朱虔佑,他毕竟威望尚浅,功劳不足,暂时还只封为庆阳侯。

而另一个都督李承鼎则因为承袭其父李神福的国公爵位,自然不可能再提高爵位,最终杨渥下令将他刚出生的次子,也就是杨渥的侄儿册封为羽林骑尉,以示荣宠。

又册封米志诚、李德诚等有较大功劳的都指挥使为侯爵或者伯爵,虽然比不上国公、郡公等爵位显贵,但要知道如今吴国的爵位还是很少的,尤其是伯爵以上的爵位,授封者加起来都不过是数十人而已。

那些文臣除了最早追随杨行密起事的袁袭、高勖等少数几人外,其他文臣都没有爵位,便是如今的首辅大学士陈彦谦,他现在也没有爵位在身。

无军功不授爵,这个基本的原则正在逐步贯彻下去。

当然,像严可求和郭崇韬二人,虽然更加偏重文臣,但他们都在枢密院任职,而且经常预谋军事,所向有功,所以这一次他们二人也被封为伯爵。

此外,还有一些指挥使,比如刘崇景等人,同样因为军功而被授予了子爵或者男爵爵位,虽然不高,而且还不能世袭,但也是一种荣誉。

上上下下一番封赏后,全军各部将领们自然是一片欢呼,虽然还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封爵感到不满意,但大部分将领对此结果还是认可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清楚这一次的封爵依旧只是暂时的,最重要的一次封爵大典必然不是现在,而是统一天下之后。

现在的吴国再怎么强势,也只是在南方能够横行罢了,只要一天没有统一天下,吴国就一天不能得到正统的名份。

谁能在将来一统天下的北伐大战中立下大功,谁才能一举超过其他人,得到像李神福那样以国公世袭的最终荣耀。

在此之前,即便立下再大的功劳,杨渥也不可能再封一个世袭国公出来。

九月中旬,吴国科举大考落下帷幕,最终北方士子张延翰被钦定为这一届的科举状元,常梦锡为榜眼,至于第三名探花危徳昭的身份却是有些特别,此人乃是当年信州刺史危仔昌的长子,也就是危全讽的侄儿。

危全讽当年统领江西联军与淮南为敌,结果在象牙潭一战被周本打得大败,危全讽本人也被俘虏;不过当年杨行密与孙儒大战时,危全讽曾经提供过一些帮助,有此恩情在,危全讽一家最终也被保全下来。

而危徳昭更是一心苦读,希望走科举之路出仕,最终倒是让他得了探花之位。

九月底,昭容徐氏诞下一个王子,被杨渥取名为杨煜。

这个王子出生这天,刚好有人看到宫中有神光充盈产房,见者无不惊叹,以为神异。

又有金陵栖霞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为其批命说,此子身份尊崇,将来贵不可言。

杨渥听闻后当即大喜,下令册封徐氏为惠妃。

徐氏的哥哥徐善更是因为提举苏州市舶司有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以代替年老致仕的前侍郎;同时杨渥更是亲自登门,为徐家老夫人祝寿,并且册封老夫人为南阳郡君。

又有传言说,太后史氏对刚出生的第三子杨煜极为喜爱,日夜带在身边,连对徐氏的态度都极为改观。

一时间,徐家声威大涨,很快就成为金陵城中最为显赫的富贵之家,连李承嗣、朱瑾等功勋老臣都对徐家另眼相看,不敢轻易得罪。

那些中层的官吏更是纷纷前往徐府拉关系,至于那些下层官员,那更是连拉关系都没有门路。

这天,御书房内,处理完公务后,杨渥起身在院子里散步。

“听说那天孤去徐家祝寿之后,金陵城中的大户人家无不以与徐家相交为荣,有这回事吗?”闲走了几步后,杨渥淡淡的向身后范遇问道。

“是,臣的确听说了。”

杨渥点点头,又问道:“那么那些功勋老臣是什么态度?”

“这个……”范遇犹豫了一下,这才答道:“大王,据臣所知,那些功勋老臣对于徐家的态度倒是比较中立,没有刻意与其来往,但也没有与之交恶。”

“保持中立?这也正常。”杨渥笑道:“对了,上次让你去调查的那件事可有眉目了?”

“启禀大王,那件事据臣的调查,应该与徐家有关;据说在三王子出生前,就有徐家的心腹下人去了一趟栖霞寺。”范遇道。

杨渥了然,随即又问道:“那么那些说在王宫上方看到了神光的人呢?这又是谁最先传出来的?”

“这个倒是难以查明。”

“嗯,知道了。此事到此为止,你也不要再过问了。”杨渥点了点头,对范遇嘱咐道。

自从徐氏诞下一王子后,他便意识到徐家必然会大造声势,好为将来争夺太子之位做准备。

因为他对徐氏太了解了,这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

不过他还是没有想到,徐氏居然这么快就出手了,在杨煜刚出生的时候,居然就有人声称看到了神光汇聚在产房之中。

这种异像,自古就只有那些成就帝王之业的人才有;刚一流传出来,便让三王子杨煜的声名大振。

尤其是栖霞寺的主持居然会站出来为刚出生的杨煜批命,说其命格贵不可言,这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从小就开始造声势,为将来继位做准备。

可惜这一招或许用来迷惑史夫人很有用,而且真的起到了极大的效果,如今史夫人对杨煜极为喜爱,这就是栖霞寺那位德高望重的主持批命后带来的影响。

不过这种手段又如何瞒得过杨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杨渥就派人去调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但只要能证实徐家与栖霞寺有来往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即便是确定了这一切与徐家有关系,但杨渥也没有任何表示,更没有就此厌弃了徐家。

毕竟一来他没有实际证据,不可能就凭借自己的推测来处置徐家;二来就算有证据又如何?杨煜再怎么说都是自己亲儿子,总不能说就因为徐家打算争夺皇储位置,所以就现在把自己儿子给废了吧?

且不说那样的话,史夫人等人必然会大怒,便是杨渥自己心中也过不去。

此外,杨渥自己能够成功继承杨行密的位置,这固然是因为他作为长子,其他弟弟又年幼,使得他没有竞争对手的缘故,但同样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能力。

而现在的太子,虽然年纪还小,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突出的地方;若是没有改观的话,将来只怕未必能安然继承吴国。

这样一来,杨渥还不如提前培养一个备胎,一来可以用来磨砺太子,二来也能在将来作为一个备选,万一太子实在不堪早就,自己也不至于无人可传。

当然,就目前来说,杨渥还是没有换掉太子的打算;而且他对于徐氏的手段也颇为不喜。

这才刚生下一个王子就打算和王后周梦洁打对台,那么将来若是杨煜再有什么突出的表现,那徐氏还不得上天去?

唯一让杨渥安心点的,就是徐氏的兄长徐善。

虽然徐氏很能折腾,让杨渥心生不喜,但徐善却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此人在提举苏州市舶司期间,不仅将市舶司的大小事务处理得妥妥帖帖,使得海关的收入连年增长,更为难得的是,此人还为人清廉正直,不贪不腐。

作为市舶司的头号大佬,在与那些大商人来往的过程中,若是他真的有贪腐之心,只要他随便伸伸手,只怕徐家都能成为金陵城中的大富人家。

不过按照杨渥派人调查的结果,此人倒是洁身自好,以节俭持家。

若非如此,即便他是徐氏的兄长,即便徐氏刚刚生下了一个王子,杨渥也不可能将他提拔为户部侍郎。

“徐氏?嘿,且看着吧!”杨渥不以为意,返回书房继续看文书去。

不久,杨渥下令以前榜眼、徐温养子徐知诰为新任苏州市舶司提举,以接替徐善之位。

时光荏苒,秋去春来,转眼半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已经是武义六年(91年)初。

正月十二,北方梁国,朱友珪亲自前往太庙祭祀;二十三日,朱友珪祭天,并且下令大赦天下,改元凤历。

经过这大半年的统治,洛阳城中的局势大致上平稳下来,虽然朝中大臣依旧不怎么依附,但各地叛乱的局面已经得到了遏制。

南方蔡州之乱,吴军趁机出兵攻梁,梁军虽然受到小挫,但最终击退吴军,并一举夺回之前就不服梁国朝廷的蔡州,使梁国威势有所恢复。

而在另一条战线上,李存勖亲自领兵救援河中的冀王朱友谦,并且大败梁军。

不过梁军毕竟势大,最终朱友谦难以坚持,在晋军的掩护下退出河中。

此外,朱友珪又动用各种手段打击地方上那些不服他的势力,并且安插自己人;比如之前的徐州节度使就因为与吴军交战时“作战不力”而被免职,换上了朱友珪的亲信王殷。

王殷此人原名蒋殷,早年丧父,随母亲至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家,王重盈见他可怜,便将其收为义子,并且改名为王殷。

而王重盈的弟弟王重荣当年对朱温有大恩;后来朱温在崛起,为了报恩而将王殷提拔为宣徽院副使。

在此之后,王殷又在朱温篡位称帝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最终被提拔为宣徽使。

这一次朱友珪登位后,王殷更是因为与朱友珪交好而被授予徐州节度使一职务。

成功稳定了朝中大局,又在地方上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后,朱友珪渐渐志得意满,开始行事恣意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