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权与仁德

南国江山 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权与仁德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孤以为,若是有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的辅佐,只要运用得当,那么北伐中原就能取得成功!”仔细思量之后,杨渥向郭崇韬答道。

“二十万禁军?再加上一万以上的骑兵?”郭崇韬低头沉吟。

其他将领同样在心中思考着用这个兵力进行北伐的可行性。

没过多久,郭崇韬道:“陛下,若是真能有您说的那么多的兵力,北伐取得成功的确大有可能。不过陛下若是用二十万禁军北伐,那又应该留下多少兵力防守后方呢?”

“十万禁军,十万厢军,足够震慑各方宵小之辈!”杨渥沉声道。

郭崇韬笑了起来:“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几年大王是不是又要征兵呢?征募新兵之后是不是又要通过实战进行磨练呢?”

杨渥到了此时自然已经明白郭崇韬的意思,无非就是扩军之后在接下来这几年内借蜀军的手来磨砺新兵。

不过说实话,即便是增加兵力,杨渥也没打算建立新军,而是扩大原来的十个军,将原本每个军的兵力从两万人扩大到三万人,总兵力自然也就增加到三十万人。

之所以选择扩大每个军的兵力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自然是有足够资历和能力的都督人选有些不足。

这几年下来,当初那些都督们基本上都老了,可以预见等将来北伐之时,还能领兵上战场的老将只怕不多。

若是再新建几个军,只怕有一些军的都督就只能让那些能力平庸之人来担任了,这显然不是杨渥想要的。

至于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却是出于实际需求。

这几年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个军两万人已经有些不适应战争的规模了。

当初清口大战时,杨行密不过是领精兵三万而已;之后淮南的对外战争出动的兵力也没有太多。

像李神福讨伐鄂州杜洪的战事,不过是出动了一万人而已;王茂章出兵青州救援王师范,也仅仅出动七千精锐。

而现在呢?一场小一点的战争就会动用四五万兵力,像这次攻打荆襄更是出动了十多万大军。

这种战争规模的极速扩大,使得以前那种每个军两万人的制度有些跟不上时代变化了,所以有必要扩充至每个军三万人。

至于郭崇韬提出的借蜀军之手来练兵的建议,杨渥仔细思考之后,并没有直接定下来,而是决定暂时搁置,反正这事情又不急于一时。

在江陵停留了几天之后,王茂章的伤势大体上有了一些好转,不过想要痊愈只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杨渥让他与自己一同返回金陵去养伤。

趁着这段时间,杨渥接见了一番荆襄各地的名流贤达之士,对他们进行安抚,以收当地民心。

远在金陵的陈彦谦更是提议说,今年的科举大比还有两个多月就要举行,其他各州的州试早在去年就进行了,而去年荆襄尚未纳入吴国统领。

这样一来,荆襄当地那些有意出仕吴国的士子就只能等到两年之后的那一届科举了。

所以陈彦谦提出,在这短时间内在江陵组织一次大考,专门针对荆襄士子,凡是通过之人都可以参加今年的科举会试。

对此提议,杨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荆襄自古多名士,而且这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吴国来说,乃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自然要好好安抚人心。

而他的目的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效,听说杨渥特意下令在江陵展开一次大考后,荆襄各地顿时沸腾了。

如今荆襄已经彻底落入吴国之手,当地许多势力正巴望着如何迅速融入到吴国中来,此时得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踊跃报名。

此外,还有许多士子虽然在梁国难以受到重用,但他们心中依旧抱着中原正统的心态,视南方的吴国为地方割据小国,不愿南下投靠。

但经过这次荆襄大战之后,梁国的颓势和吴国的兴盛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即便是再怎么迟钝的人,也明白了如今的天下大势。

所以这一次江陵开设大考,不仅是荆襄本地的许多士子踊跃参加,还有许多北方士子同样是蜂拥而来。

再加上去年因为晋国开科举而引得一部分北方士子南下参加今年的吴国科举,以及原本马殷的地盘上的士子参加,可以说今年的吴国科举将会非常的热闹。

对此情形,杨渥自然是深感欢喜。

历史上的南唐为什么那么衰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匮乏。

如今的吴国随之高勗等功勋老臣的逐渐老去,同样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困境,只不过经过杨渥的不断培养和提拔,这个问题比历史上的情况要轻微得多。

六月初,当杨渥处理完荆襄的事情,准备启程返回金陵时,朱温身亡的消息终于传开了。

朱温,这个在唐末乱世横行天下三十年的枭雄,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个消息让吴国众将纷纷震惊不已。

不过杨渥对此却丝毫不感到意外,毕竟历史上的朱温就是如此下场。

唯一不同的是,朱温死的时间似乎比历史上的还要早了一段时间。

“畏威而不怀德,仅仅依靠威权来震慑部将,用残暴来恐吓众臣,这到底不是正途!”杨渥心中感叹。

朱温,当他气势最强的时候,天下各方藩镇无不慑服于其赫赫军威,他的麾下更是名将辈出,能人云集。

然而朱温却一味的以威权驭下,却忽视了仁德,他的麾下众多名将,最终得到善终的都不多。

氏叔宗,朱友恭,这两位都是梁国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将,尤其是氏叔宗,更是统领梁军大败晋军,将晋阳城团团包围,甚至逼得李克用险些逃亡草原。

若不是梁军中恰好出现瘟疫,使得梁军被迫退军,说不定那时候晋国就被消灭了,哪里还有如今的李存勖名震天下。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在受朱温之命弑杀唐昭宗后,为了摆脱弑君的嫌疑而被朱温所杀。

此外还有丁会、刘知俊等名将,同样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背叛朱温,至于更早期被朱温杀掉的大将那就更多了。

光凭威权驭下,在短时间内还可以,但时间一长,众将都不是傻子,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都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好处,什么事情对自己不利。

所以当朱温依旧强大的时候,他能够震慑住部将,让他们心中只有敬畏而不敢反抗,但等到他病倒在床上时,朱友珪、韩勍二人的奋起一搏就将他的虚弱展露无疑了。

尤其是韩勍,虽说他与朱友珪一同造反的原因有忠武节度使这一职务的诱惑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却是来源于畏惧。

若不是朱温随意诛戮功臣,导致他们这些老将都感到性命难保,他也下不了那个决心去做下弑君的大案。

除了对朱温之死心中有所感叹外,杨渥同时还想到了他的父亲杨行密。

杨行密早年创业的时候,在袁袭的建议下杀了不少人,这固然在短短时间内就扩大了杨行密的势力,但同样带来了许多恶劣后果。

后来杨行密改变策略,多以怀德为主,以宽厚示人,很快就得到了淮南众将的拥戴,再加上宣州之战击败孙儒和清口之战击败朱温军,使得淮南的凝聚力空前强大,这才奠定了后来吴国的基础。

然而杨行密的策略在有些地方又太过仁厚了,尤其是淮南的地方势力过强,各地刺史都相当于一个个小的藩镇一般,这极大的分散了淮南的实力,使得淮南在与吴越等势力交锋时难以占到便宜。

若不是杨渥后来进行大力改革,加强淮南的集权,只怕如今的吴国也难以有现在这样的威势。

此外,杨行密对待部将的策略同样存在极大问题,尤其是张灏这个反复小人,曾经多次背叛,但杨行密依旧委托重用,甚至让其担任亲军指挥使,这就为历史上杨渥被杀埋下了隐患。

“若是仅有威权那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仁德;但反过来,仅有仁德而没有威权,那同样是不成的,容易被手下人所欺。唯有威权与仁德并重,方为驭下之道。”

杨渥心中有了感悟,同时决定将来自己的儿子也要教导他们威权和仁德,让他们不能过于依赖其中之一,必须两者并重才是正理。

……

相比于杨渥的诸多感悟,众臣心中的感受就简单多了。

除了一开始的震惊外,接下来就是喜悦。

“昔日朱温弑君篡位,如今他又死于自家儿子之手,这真是报应啊!”众人之中,最为欢喜的应该就是朱瑾了。

朱瑾当年为泰宁节度使,曾经与朱温大战十年,最终兵败南下投靠淮南,但他的妻儿家人等都落入了朱温手中,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朱瑾和朱温之间的仇恨,比吴国其他人可要深得多。

“不错,那朱友珪虽然假借朱温的名义传位给自己,又将朱温之死的罪责推脱给朱友文,不过这点把戏,怎么可能瞒得过天下人的耳目?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朱温有此下场也是应该!”其他将领同样满心喜悦。

虽说他们之间和朱温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一来吴国和梁国两家之间征战十多年,梁子早就结下,难以解开。

二来,大唐立国三百年,即便到了后期再怎么衰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极盛时期创下的诸多辉煌依旧值得人们怀念。

吴国这些将领虽然对大唐没有太多的怀念,但对于朱温这个亲手灭亡大唐的人同样没有什么好感。

如今朱温一死,众将自然是拍手称快。

当然,更加让众将关注的却是后梁接下来的政局变动。

要知道朱友珪做下如此大事,连他们这些外人都能够猜到其中猫腻,想来梁国上下之人更加能够猜到。

那些朝堂上的大臣们,还有那些梁军大将们,或许他们心中对于朱温的死同样是感情复杂,说不定暗中还有人会因为“暴君之死”而感到欣喜,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接受一个杀父自立之人上位。

如此一来,梁国的局势必然会出现动荡,这对吴国来说同样是有利有弊的事情。

有利的一方面是,梁国局势动荡,就会给吴国趁机下手的机会。

如今吴军虽然夺取了荆襄这一战略要地,但总的来说,梁国最核心的地盘依旧被梁军牢牢掌控着,吴军想要对其下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梁国内部出了乱子,吴军自然也就能轻易夺取一些地盘。

而不利的一方面,同样是因为梁国局势动荡,吴国固然有机会趁机下手,但晋国同样有机会。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晋国的实力进一步被增强了,从长远来看,这自然是对吴国不利。

当然,即便没有这次朱温之死带来的动荡,晋国的实力继续增强和梁国实力逐渐衰微这一大势却是不会改变的。

而对杨渥来说,他虽然知道这次内乱最终以均王朱友贞再次发动兵变成功登位告终,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哪些变乱,以及吴国有哪些可乘之机他却并不清楚。

毕竟他也不可能将各种细节都记得清楚。

此外,即便是他记得清楚也没用,因为如今的天下局势和历史上的局势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一点不同自然是吴国的崛起。

历史上的淮南虽然也算天下间有数的强大势力,但与现在的吴国却没有什么可比性。

而那些靠近吴国的梁国地方势力,在历史上或许会觉得淮南实力太弱,不足以保护他们,从而不敢随便乱动。

但这一世的吴国却是足够强势,或许就会有某些地方野心家趁乱其事,到时候投靠吴国也是一条出路。

“几乎可以肯定,接下来一段时间,梁国那边必然会出现一些乱象,到时候说不定就有我等趁机动手的时机。所以这次撤军回去之后,各部必须尽快休整好,以随时准备出兵。”杨渥最后交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