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三百八十二章劝进(下)

南国江山 第三百八十二章劝进(下)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杨渥不知道高勖等人会以何等方式再次劝进,不过他已经决定好了这一次还要拒绝。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的建国登基之事都要三请之后才答应,以示自己登极乃是受众人之请;杨渥虽然来自后世,但这些规矩却是要遵守。

淮南建国称王的根基早在杨行密时代便已经成形,不过在那个时代,淮南更多的还只是一个强大的藩镇。

杨行密重情重义,对于部众更是多以恩德来安抚,再加上他本身杰出的个人魅力,所以能淮南上下一心。

不过杨行密的宽仁之道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部众权利过大,以至于杨行密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淮南众多地方刺史和将军的盟主,而非他们的主君。

杨行密在晚年似乎也察觉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杨渥的极力主张,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行密大力进行改革,对内加强吴王府的权威,打压地方势力,并在平定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张灏四人的叛乱后,以军政分离等措施一举改变了过去吴王府权威不足的情况,实现了从藩镇到国家的第一步转变。

等到杨渥继承为新的吴王时,淮南除了缺少正式的名义外,其它方面事实上已经与一国无异了。

而如今,杨渥要做的就是完成从藩镇向国家转变的最后一个步骤。

天佑四年十月底,淮南文武在高勖、周隐、李神福三人的带领下,再次进吴王府向吴王杨渥进言,劝杨渥建国称王,以应万民之望。

高勖在进言中提到:“如今大唐亡于朱温之手,大王以吴王之尊,固然身负复兴大唐之重任,但要实现此重任,必须先有足够的名义。如今淮南文武百官多有兼任节度副使之职务,而大王虽有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之名,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一方节度使而已,根本不足以统制众文武,请大王建国称制,以正上下君臣之别!”

其他众文武一同请命进谏,劝说杨渥开国。

然而杨渥再一次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只说自己民望不够,恐难以服众,对于众文武的劝进始终不为所动。

高勖等人见难以说服杨渥,只能暂时告退。

这次劝进虽然再一次以失败告终,不过杨渥的想法众人却已经明白了,大家知道他是想要在三请之后才会同意。

所以在半个多月之后,高勖等三人奉玉册、宝绶等礼器再次带领众人到吴王府劝进。

不仅是留在广陵的文武官员都到齐了,各地刺史将军们同样有不少亲自赶赴广陵来进谏的;各地百姓更是在官府的领头下上万民书,请求杨渥建国称制。

这一次,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杨渥终于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并且定于天佑五年正月初一正式举行即位盛典。

虽然杨渥同意了立国之事,但是立国称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杨渥想要简单的办了这件事,淮南的众多文武也不会答应。

杨渥自己同样认为这件事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之,他虽然不是铺张浪费之人,也比不了杨行密的勤俭节约,但在这种重大典仪上却是不会吝啬的。

所以杨渥直接将这件事交给了高勖和殷文圭二人负责操办。

既然是立国,那么就要正儿八经的组建起一套相应的典制才行。

首先一点便是确立国号的问题。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普通百姓家里,给孩子取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各种讲究;而给一国取国号就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得有任何草率。

取国号可不是由着杨渥本人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将来所立之国正不正的问题,若是杨渥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整一个国号,那不止会遭到淮南众人的极力反对,传出去的话更是会被人耻笑的。

要取国号,首先一点便是国号的来源。

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便是从起家之地得名。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夏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宋州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除了以起源地得名外,第二种便是从封爵来。

比如汉朝因为刘邦为汉王,曹丕建立的魏来源于曹操魏王的封号,晋朝来自于晋王封号,此外还有隋朝、唐朝,如今的后梁等都是这种情况。

以上这两种属于得国号最多的情况,也是最受到认可的正统取名方式。

除了这两种外,还有其他一些取名方式,比如以建国者的姓为国号的,如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南朝陈霸先建立的的陈就是这种方式。

在后世大一统的正统王朝中没有一个以这种方式取国号的。

再比如按照谶语来取名,这种主要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国或者像后世的元、清这种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自然不算正统取名之法。

此外还有一些尊崇前朝的取名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以前的强大朝代中认个祖宗。

比如后唐李存勖、南唐李昪就自认继承了大唐正统,由此定国号,还有刘知远、刘隐等因为姓刘,所以以汉为国名,再加上众多以“周”为号的朝代等,都是这种取名方式。

最后一点,取国名一般都是用一个字为号,两个字的国号一般都是蛮夷小国所用,绝非正统国号,所以像什么“中华”之类的,若是杨渥敢用来作国号,绝对会引来一片骂声和嘲笑。

总的来说,要取国号就要按照这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来,可不能由着杨渥自己的想法随便来。

所以除非杨渥想与手下人对着干,或者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只想着当个割据一方的草头王,否则他就只能规规矩矩的按照这个时代的取国号方式来。

这样一来,将来的国号中最符合这个时代取名方式的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吴”。

取名为吴也是一种无奈的办法,至少杨渥本人是不怎么满意的。

吴这个国号总是给人一种割据地方的小国的感觉。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吴国虽然称霸一时,乃是南方的一个大国,不过最终却是被越国所灭,甚至都没有延续到战国时期;而后世以吴为国号的孙吴,同样不是正统王朝,只是偏居于东南的割据之国。

不过除了吴这个国号外,暂时杨渥又找不到其它合适的国号。

比如说杨家虽然起源于弘农杨氏,而隋朝同样号称是起源于弘农杨氏,不过一来隋朝到底是不是弘农杨氏出身这一点都难说,而杨家从弘农杨氏分割出来更是年代极为遥远之前的事情了,与弘农杨氏早就没了什么关联,与隋朝的杨氏就更加没有关系。

除非杨渥愿意乱认祖宗,否则所谓继承隋朝就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有雄心要开创一个统一天下的正统王朝的人来说,杨渥怎么愿意随便去认祖宗呢?

更何况,隋朝可是被大唐所取代,如今杨渥还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以隋为国号如何能行?

总之,杨渥是一个有大野心的人,那些乱认祖宗,乱取国号的事情他是不愿去做的,所以虽然他对“吴”这个国号不满意,但暂时也只能这样了。

“或许将来一统天下,正式称帝时再改一个?”杨渥有些无奈的想着。

国号的问题确定后,第二个问题便是国都的问题。

这一点其实杨渥早就确定下来了,那就是如今已经基本完工的升州新城。

作为六朝古都,这里能够成为那些立足于南方的政权的最佳建都之地,自然有它独特的优势。

自从三年多以前升州扩建工程开始之后,一直进展得非常顺利,尤其是之后北伐之战中俘虏的大批梁军将士被用作苦力,使得工程进展进一步加速。

这些苦力使用起来可比那些普通民工要方便得多,至少压榨他们不会出现失去民心的问题;不过其代价就是不堪重负的俘虏们经常闹事乃至暴动。

这种事情从两年前开始使用俘虏之后就多次出现,以至于陈彦谦不得不多次调州兵进行弹压,屠杀了不少俘虏才得以将暴动给压制下去。

按照陈彦谦的说法,使用俘虏作为苦力虽然方便而且节省民力,但此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他曾多次奏请在升州筑城工程完成之后就释放这些俘虏,以防出现更大规模的动乱。

好在,如今升州的城墙修筑已经进入尾声,按照陈彦谦的估计,在今年年底就能彻底完工。

这样一来,升州就被正式确立为国都,并且将改名为金陵府,而广陵则改名为江都府,以作为陪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