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

南国江山 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宿州古称符离,因为位置显要的缘故,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南为了夺取这里,曾经多次兴兵北上,尤其是三年以前的那一次,杨行密亲自率领六万大军北伐,结果在宿州城下苦战一月,最终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退兵。

此时,在宿州之南六十多里地的蕲县,杨渥将北伐大军的指挥部设在了这里。

正如淮南在面对梁军南征时选择了坚壁清野一般,这一次淮南军北伐,梁军同样选择了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淮南军。

所以当杨渥率领大军抵达蕲县时,城中百姓基本上已经跑光了,粮食辎重也大批藏了起来。

对此杨渥并不在意,他与朱全忠不同的是,淮南军掌握了水军的优势,所以后勤方面十分畅通,不必担心被梁军截断。

唯一让他头痛的是,全部辎重都要从后方运输的话,广陵储备的粮食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粮草辎重方面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属下不久前刚刚收到了骆知祥的来信,他说今年收成极好,各地大获丰收,尤其是占城稻的逐渐推广,使得粮食收成比往年多了许多。所以今年的秋税应该能按时完成。”高勖笑着说道。

推广占城稻,这是他亲自在抓的一件事,如今占城稻收益明显,这不仅是他的一件大功劳,更重要的是,因为占城稻的推广,将会为此而养活更多的百姓,这才是他最为看重的。

“殿下,这占城稻经过这几年的逐渐试种,基本上可以肯定它的确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尤其是耐干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属下建议从明年起逐渐将占城稻推广到整个淮南各地!”

杨渥点点头,如今看来推广占城稻的时机的确是成熟了,不仅验证了它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让淮南上下官员都心服口服,而且如今占城稻的种子也足够向各地推广了。

“等这一仗打完,回到广陵后,高先生写一个奏章上来,孤让大家讨论一番,若是大家都觉得没问题,那么就开始推广吧!”杨渥同样带着喜色说道。

接着,他又继续问道:“如今广陵那边有什么新的消息没有?我父亲的身体如何?”

杨行密虽然重新出来执掌淮南了,不过大部分事情,只要不是急需处理的,都会转送到军前来由杨渥处理,他只负责处理那些紧急事物,这也是考虑到他的身体需要休养才这样安排的。

“殿下放心,大王身体好得很!而且……”说到这,高勖脸色有些古怪的道:“而且殿下或许要不了多久又要多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了!”

杨渥有些哭笑不得,这算什么?感情让杨行密退下来后就整天造人去了。

不过只要老爷子喜欢,杨渥自然没什么意见。

“至于广陵的大小事务嘛,倒是有一件需要殿下亲自过问!”高勖接着道。

由于军务繁忙,所以发到军前的政务杨渥一般也是让高勖总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将来杨渥开国的话,有资格担任宰相或者首辅大臣的职务的,目前还只有高勖比较适合。

一来高勖资格足够老,乃是和袁袭、戴友规一同投靠杨行密的;二来,高勖本来就担任过很长时间的掌书记,淮南的大小事务他都处理过,而且最近又负责统兵司的事务,对军务有一定了解;三来最近推广占城稻的事务已经为他攒足了功劳,让他担任首辅之职务是目前最合适的。

除了他以外,其他的文官里面,周隐脾气太直,殷文圭能力似乎有些不足,严可求资历功劳都不够,骆知祥和陈彦谦等人就更不行。

这样一来,除非杨渥准备让武将担任首辅大臣,否则就只能让高勖来。因此,这段时间杨渥逐步让他接触更多的政务,以为日后做准备。

“殿下,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海陵传来消息,说是当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使得海潮倒灌、卤水充斥,不仅淹没了大量良田,而且毁坏了当地的盐灶,所以当地官员上书请求重修捍海堰。”杨渥一听当即引起了重视。

淮南如今的税赋改成征收实物以后,现钱的来源就主要依靠盐、和茶这两项专卖。

而茶专卖且不说,光是盐专卖,每年给淮南带来的收入就达到一百多万贯,占到淮南每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每年一百多万贯的收入还不是盐利收入的最高峰,唐末天下大乱之前,淮南盐利收入每年可以达到三百万贯。

如今虽然因为天下战乱,人口大量损失的缘故,导致食盐收入减少了许多,不过按照杨渥的估计,江淮盐场的收入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一个就是晒盐法,如今的淮南使用的还是古老的煮盐法,也就是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成盐,这种办法不仅产量少,而且成本极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煮成一石盐就要消耗木柴约四百斤左右。

再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为了保证各方利益而不断加价,所以这个时代盐价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百姓吃不起盐,以及私盐泛滥。

所以杨渥估计,若是能将煮盐改成海水晒盐,肯定能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从而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盐利收入。

第二点就是重修海堤,江淮盐场濒临黄海之滨,如今的海堤还是一百多年前由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负责修建的,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经常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

若是能重新修筑堤坝,解决海水倒灌的现象,不仅能大大造福当地百姓,还能减少盐场的损失。

所以这两点其实是杨渥很早就想去做的,只是一来各项事物繁忙,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来淮南之前因为战事频繁,财政年年吃紧,根本没有多余的财物来重新修筑堤坝。

更重要的是,整治盐政,肯定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之前杨渥不想轻易去动。

但随着钱镠被消灭,淮南正式获得一个稳固后方,财政上也有了一定的盈余,尤其是这次大胜,让他威望大增,有了足够的信心去触及盐政这种事务了。

当然,革新盐政不可能这么草率的进行,怎么说也要等他回到广陵后再找时机动手。

至于现在,还是先把重新修筑海堤的事情处理好。

所以听了高勖的话后,杨渥当即询问道:“上书之人是谁?他的奏章呢?拿来给孤看看!”

高勖连忙道:“上奏章的是海安县县令杨信,也就是殿下您的那位族兄。他的奏章就在这里,殿下请过目!”

“是他?”杨渥顿时更加来兴趣了。

如今随着他渐渐掌握淮南大权,而杨行密却一天天老去,他的几个弟弟都还年幼,短期内都指望不上,所以到时候杨家本家的势力就显得太单薄了。

若是此人真能关注实务,真心实意的做事情,再加上能力不坏的话,杨渥倒是可以迅速将他提拔起来,以作为杨家的助力。

杨渥当即将奏章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

奏章中,杨信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这次海水倒灌的情况,然后详细说明了修筑新的海堤的必要性;最后他又大致估计了修筑海堤需要的花费和时间。

总的来说,奏章的内容比较详实,调理也很清晰,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似乎把修筑海堤的难度看得太简单了,提出来的花费和时间按照杨渥的估计应该远远不够。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却不是现在要追究的,最重要的是,杨渥从这份奏章里面看到了一个想做事,而且有一定能力的年轻官员,这样的人才是杨渥最需要的。

再加上,经过杨渥的观察,他发现杨信的人品同样很不错,并非一朝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所以杨渥对于培养此人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他打算将修筑海堤的重任就交给此人来办。

只是,整个海堤按照杨渥的估计至少会有近六百里长,而且还要经过扬州、楚州、海州三州之地,这么大的工程如果就靠杨信这个刚刚科举出来才一年时间的年轻人,未免又有些不放心。

所以杨渥向高勗问道:“高先生,修筑海堤的事情,孤认为很有必要去做。孤有意将此事交给杨信来办,不过又担心他年轻办不好此事,想找个人来协助他,不知高先生可有什么好人选没有?”

高勗想了想后答道:“若是要找一人来协助办理此事,属下觉得有一人正好合适,只是此人目前并无官身!”

“哦,不知是何人?”

“此人名叫黄讷,苏州人,乃是涟水巡抚刘威之幕僚,沉稳干练,精通庶务,据说刘巡抚的很多事物都是他在帮忙打理,若是殿下以此人来协助杨县令的话,一定不会出什么乱子!”

“黄讷?”杨渥点点头,当即命人去楚州征辟此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