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二十九章 升官

南国江山 第二十九章 升官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东塘便是广陵城外的一个水港,淮南的战船平时都停泊在这里。

当日,杨行密得到戴友规的汇报后,当机立断,亲自带领十几个侍卫,摇着小船,穿着常服,也不带兵器,径自登上冯弘铎的战船与他相见。

见到冯弘铎后,只见这个以前的一方刺史此时正披头散发,颓然丧气,望向他的目光却充满希冀;周围的众多将士也满脸希冀的看着他。

于是杨行密满脸坦荡,上前执起冯弘铎的手,大声劝慰他,“使君不过是一次兵败而已,何必出海去?不如留下来,只是以后不能领兵而已,孤还能保证你一世富贵。”

能保一世富贵也算不错了,至于不能领兵,他如今早就丧胆,对领兵打仗也没多少兴趣,更何况,杨行密既然不让他领兵,这反而说明对方是真心想要接纳他。

冯弘铎感激涕零,拜倒在地泣道,“大王之命,罪臣怎敢不从。”

杨行密上前将他扶起来道,“冯使君何罪之有?不过是一时没想开罢了。当初使君治理升州十余年,使得升州百姓安泰,生活富足,如此功绩想必升州百姓也不会忘记的!”

这却是给冯弘铎脸上贴金了,他以前治理升州虽然不像孙儒那般残暴,但也没做什么安定百姓的事情。

杨行密接着又任命冯弘铎为淮南节度副使,算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职务。

节度副使的职位看似尊荣,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实权,最适合冯弘铎担任,所以他对此也比较满意。

安抚了冯弘铎后,杨行密又转头看向站在冯弘铎身边的尚公乃,立刻就认出了此人就是之前在广陵对他大言不惭的人。

当下杨行密问尚公乃道,“你还记得当初在广陵向我求取润州时所说的话吗?”

尚公乃拱手一拜,坦坦荡荡的道歉道,“不过是将吏各为其主罢了。只可惜当初没有成功。”

“哈哈哈哈!好你个尚公乃!”

杨行密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将来你侍奉我如果能如同从前侍奉冯使君一样,那我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随后他又对将士们宣布过往不究,又传令送上酒食犒劳将士,冯弘铎的士兵们为他的胸怀和气度所感动,纷纷欢呼起来。

于是,杨行密带着冯弘铎等人一起回归广陵。自此之后,冯弘铎再也没有背叛过他,而尚公乃在后来也为淮南立下大功,最终没有辜负杨行密对他的期望。

此刻杨渥正在升州城内的一座府宅里坐着乘凉。

升州历史悠久,古名金陵。战国中期,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后来三国时期的孙权在此建都,改称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此地有“六朝古都”之称。在隋唐两代,金陵受到定都长安的北方政权的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到如今,升州一代非常繁华,更加胜过广陵。

杨渥居住的这座府宅占地较广,里面装饰非常奢华,以前正好属于那位在战场上被范遇杀死的颜建。在李神福率军入升州后,这里就被杨渥征辟为自己的府宅了。

“金陵果然与众不同啊。即便经过隋唐两代的刻意打压,如今还是如此的繁华。怪不得后来的南唐会把都城迁到这里来。再往后,朱元璋也是以这里为根基,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壮举。”

“将来我成为淮南节度使后,是不是也要把治所迁移到这里来呢?”杨渥认真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不过,话说历史上定都这里的王朝可没有一个长命的。”

以前的六朝就不说了,就说后来的朱元璋,他辛辛苦苦筑石头城,号称天下第一城,可是只过了三十多年,南京就被从北京起兵的朱棣给攻破了;后来朱棣将都城又迁到了北京,所以明朝真正在南京定都的时间其实也就五十多年。至于更以后的太平天国和民国,虽然也建都在此,但寿命不长也是事实。

“难道说真是金陵的风水不好吗?”杨渥暗自嘀咕。

来到金陵后,听到当地人有传说,说是当年楚威王在这里赶走了越王,驻军在江边的狮子山上。他环望四周,看到此处风景雄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突然,他的脸色却由晴转阴。周围大臣们忙问原因,楚威王有些烦躁地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于是他听从巫师的建议,在狮子山上埋下一批黄金,用黄金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以后不再出帝王。

从此之后这里就被称为“金陵”,而金陵因为有黄金镇压王气,所以后来定都这里的王朝都不怎么长寿。

想到这个传说,杨渥失笑不已。作为后世人,他脑中更多的还是人定胜天,而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王气之说。

这时候,刁彦能进来报告,“公子,有广陵来的使者,传达大王的命令。应该是对此次出征平叛的有功将士进行赏赐的旨意。”

“使者现在在哪里?”

“在以前的升州刺史府中,李将军命人来请公子前去,想必其他有功将士也会一并前往。”

杨渥点点头,起身换了衣服,骑上马向刺史府行去。

刚进刺史府,果然见此次有功的将士们都到齐了,李神福、秦裴、吕师造等等都来了。

使者见众人已经到齐,当下取出一道旨意,当众宣读道:

“奉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吴王杨之命,将军李神福,为人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自属孤王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功莫大焉。今一举平定升州之乱,复为大功,特加为升州刺史,以褒其功。

淮南牙内诸军使杨渥,于任家庄之战,骤遇敌袭,指挥若定,奇谋突出,一举击败敌军,斩首六百余,俘敌千余,又阵斩敌军大将颜建,有功,特进都指挥使,许领兵三千人。”

……

一番宣读下来,众多将领基本都有赏赐,或者奖励财物,或者官职得到升迁。其中李神福还是如历史上那样被任命为升州刺史了,但杨渥这里却与历史上大大不同。

在历史上,杨渥被任命为牙内诸军使后数年,寸功未立,因而也没能得到升迁。一直到两年后,杨行密重病在身,为了加快培养继承人,杨行密这才将杨渥任命为宣州观察使,执掌宣州。

而现在的杨渥却因为在任家庄一战立下功劳,于是大喜过望的杨行密当即下令将他的官职升迁上来,手下统领的兵马也增加到三千人。这还是考虑到杨渥年纪还小,所以才只给他三千人。

杨行密给自己的儿子升官,又有实打实的功绩在那里摆着,众人自然也没谁敢反对,当即纷纷向他道喜。

杨渥自己也非常高兴,这次升官说明历史已经被他改变了,只要他继续努力,未来绝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暗淡。

另外他也感觉到了,在以前,他遇到军中将士的时候,虽然他们也很敬畏自己,但他却知道那些人敬畏的只是自己吴王长子的身份;前几天,当他在任家庄反败为胜后,一举击败敌军后,他再见到军中将士时,那些人的目光已经变了,他们开始敬畏他本人的威严了。

还有秦裴、李神福等人对他的态度也在改变,这些都说明,他终于在军中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威信,逐渐得到诸将的认可。

使者宣读完旨意后,又向李神福、杨渥等人道喜。

“恭喜李将军,恭喜长公子了!”使者一脸笑意,“大王派在下来之前,还对二位将军以后的部署都做了安排。李将军将留下来守升州,至于长公子,大王让长公子尽快赶回广陵。”

“不知父亲让我回广陵是为何事?”杨渥有些疑惑。

“这个在下就不知道了。”使者摇头答道。

杨渥想起历史上这个月杨行密曾经亲自带兵攻打宿州的事情,不禁在心中猜测道,“难道是因为父亲准备攻打朱全忠的事情吗?”

当初天子册封杨行密为吴王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起兵攻打朱全忠;更何况朱全忠此时主力都在与岐王李茂贞交战,中原空虚,杨行密显然也不愿放过这个出兵中原的机会。

此外,前几天李茂贞亲自统帅大军从凤翔出发,与朱全忠展开激战,战局却不容乐观。即便只是为了帮助李茂贞减轻压力,杨行密也打算主动出兵。

不过杨渥记得这次北伐中原之战最后却是草草收尾,所以他也没兴趣参合进去。

第二天,杨渥将重伤在身的士兵都留在了金陵养伤,他则带着剩下的两百多士兵登船返回广陵。同样重伤的朱思勍也被留了下来,他虽然已经醒过来,但身体还很虚弱,杨渥觉得还是留下来休养的好。

至于陈彦谦则直接前往润州,当初他在广陵的差事在杨渥的亲自过问下早就办好了,这次回润州准备交接了差事后再将家人接到金陵来。

原来杨渥见金陵繁华,觉得有必要好好经营这里,等以后自己登上节度使位置后就想办法将治所迁到这里来。于是他向李神福推荐了陈彦谦,希望能任命他为升州司马,帮提前经营好升州。

李神福知道陈彦谦是杨渥的心腹,而自己忙于军务,正好没空处理升州的政务,当下欣然答应了杨渥的请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