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骁雄韩遂 > 第一百零八章、汶水经三道二县,成都展锦秀盛世

宴后回到客宿木屋,韩遂暗想:“以西羌当前的部落林立的局面,很难做成大的贸易。

只有适当兼并成几个大的部落,才能形成一次一万匹马、二十万只羊之类的贸易。

东扈和杨兴可能不曾想到,按此策划发展下去,将来的西羌局面可能是白马羌、烧当羌、发羌三强争霸。

如果真是这样,今日之会议可惜无人知晓,否则要记入史册了。

将来韩家可在烧当羌与发羌之间、发羌与白马羌之间买地,加上烧当羌与白马羌之间的这块土地,势如三柱插在各方中间,使之各自安好,少动兵戈,多做贸易。

发羌与白马羌之间隔着赐支河曲的大弯段和积石山,发生冲突的可能暂时没有,可推后买地计划。”

为解决从成都到临洮的运输马匹不足,韩遂支付白马羌王杨兴二百万钱,杨兴派中军一名千骑长杨积带二名羌兵和一千匹马随同。

告别白马羌王和众将,五月中,韩遂带着韩单、韩嘉、东起、张海、十名韩家部曲、四百五十匹马,以及杨积、十名羌兵、一千匹马,向蜀郡湔氐道进发。

到达汶水(岷江),发现只能租到小船,无法行大船,而且水路只能分段乘船,与想象中大相径庭,众人只得骑马前行。

山路时而平整时而崎岖,沿途沟壑交错,断崖灌木丛生,水上惊涛拍岸,谷中奇岩怪石。

偶遇恶风,啸翻壁石走砂。

经蜀郡湔氐道、到达蚕陵县,入住杜记客栈。

客栈店主介绍道:“蚕陵县乃古蜀王蚕丛的王城;古蜀王柏灌、鱼凫的王城在广汉郡郡府雒县;

古蜀王杜宇的王城在郫县,开明蜀王的王城在成都县。

蜀,野蚕也。蚕丛教民蚕桑,乃蚕神也。”

蚕陵县县城位于山顶一块平地,有矮墙围绕,街市繁华、滨临汶水,蜀地与西羌的贸易商队在此歇脚。

离开蚕陵县继续沿汶水向东南行,山路变得难走许多,好在白马羌千骑长杨积多次押送本部落商队来往,教大家如何走山路。

白马羌的食盐、铁器、陶器、漆器、衣物、布匹等都是通过此路在蜀地采办后运回大本营的,白马羌用马、牛、羊、皮等交换。

白马羌喜经商。

汶水在蚕陵县折弯,从南北向变为东南向。一路到达汶江道歇脚,入住柳记客栈。

汶水在此又一次折弯,从东南向变为西南向。

韩单指着周围道:“吾上次来成都,引弓门客东蜀郡向吾介绍蜀郡。

蜀郡汶江道以北归益州蜀郡北部都尉管,辖湔氐道、蚕陵县、汶江道、广柔县、绵虒道三道二县。

蜀郡北部都尉曾用名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和汶山郡,后改为蜀郡北部都尉。都尉治所在汶江道县府这个地方。”

韩遂道:“吾友董越族兄董卓几年前任过此职,原来就在此地,用完餐去街上转转。”

汶江道是个小地方,众人没有新鲜发现。

离开汶江道,一路前行,到绵虒(sī)道县府入住杜记客栈。

汶水在此折弯,从西南向变为南北向。

绵虒道县治所在汶水边的一大块平地,平地背依大山,汶水折弯沿东边大山脚下流过。

虒乃一种水下怪兽,似虎有角。

绵虒道石纽山乃传说中的大禹出生地,请当地人做向导,韩遂等去石纽山祭拜大禹。

绵虒人说石纽山乃五龙归位之地。大禹之父鲧(gǔn),有崇部落的首领,首创筑城郭。

鲧的太祖就是黄帝。

洪水的泛滥,四岳向尧帝推荐鲧治水,舜巡以鲧围堵水患之法无效而流放鲧到东夷羽山。

鲧子禹娶妻涂山氏女娇,禹继命治水,吸取父之教训,变堵拦为疏导。

历经十三年艰辛,疏通九水,除天下水患,继舜位为帝。

禹帝在扬州会稽郡第二次会盟时去世,葬在会稽。

会稽之地因禹帝此次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取“会”“计”始名会稽。

一路上,众人总结,蚕陵以上,地势大体平易。蚕陵以下,河谷深狭,岸道险窄。

至绵虒乃略开展,开始多农地。

韩单道:“这一路也是古蜀王率子民向成都平原迁徙之路。”

到达都江堰,众人看到码头有许多商队、马匹和堆积的货物,非常热闹。

西北商队有参狼羌、白马羌、钟羌、巩唐羌、陇西郡汉人等。

东南的商队有从楚江(长江)流域过来的,有从成都平原过来的。

东南商队用船把货运到都江堰,西北商队把毛皮、马、牛、羊等沿汶水走陆路到此。

交换后,西北商队把货驮到马背上运回西北,东南商队把货装船运回成都平原或楚江(长江)流域。

韩单介绍道:“四百四十八年前,秦王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开通绵虒道附近的玉垒山,分岷水流向成都平原,形成郫水和检水,两水分别自北和西绕城,在成都东南隅汇合。

郫水又称内江、府河,检水又称外江、流江、南河、锦江、清江、汶江、笮桥水。

外江保灌溉,内江保成都。自此成都便可舶舟千里入楚江(长江)。

蜀郡﹑广汉郡又是金银器、漆器的造制地。

湔水出山之口有湔堰,湔堰乃后人仿都江堰也。

湔堰下至犍为有白华津、皂里津、江首津、沙头津(东州头)、江南津。

入犍为郡有汉安桥、玉津、东沮津。共七津。津者渡口也。”

众人大致明白了都江成都平原的水系。

继续前行,过郫县郫城。

韩单介绍道:“郫城北有蜀郡繁县、东有广汉郡新都县、南有蜀郡江原县,西南有临邛(qióng)城,又叫公孙述城,属蜀郡临邛县。

临邛城乃通往西南的贸易起点,通达益州越雋嶲郡、益州益州郡、益州永昌郡、西域南羌、西域西南诸国盘越国、身毒、南方掸国等。

成都城南尚有一个广都县,李冰在广都打出第一口盐井,后来蜀郡人在临邛打出的盐井更是名扬天下。

据说巴郡的西充国也有许多盐井。”

韩遂道:“吾记得《史记·货殖列传》有记载,秦破赵,迁赵人卓氏、齐人程郑至临邛,用铁冶富。

前汉朝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就是这个赵人卓氏后裔。”

这么一聊天,众人知道了成都及周边各县及方位。

六月初这一日,众人到达成都县县城北门。成都乃大汉西南要冲。

北门外有木材码头,上游所伐之圆木顺水漂下,码头民夫从涛涛河水中把木头捞上岸,外来客喜站在北门桥上观看这惊险刺激的场景。

众人绕城到西门,又到南门。南门外为粮食码头,产自成都平原各县的稻米在这里储运分流到各地。

从南门绕到东门,东门外为货物集散区,东南沙头津乃杂货和丝锦码头。

东门桥两岸最热闹,贾商云集,客栈、酒馆、店铺鳞次栉比。

韩遂商队在城东门外货仓区租了一大片专供商队歇息的马厩场,旁有客栈。

十名韩家部曲、二名羌兵留守马匹和钱币等。

韩遂带着韩单、韩嘉、杨积、东起、张海乘船去丝锦码头观看询问丝绸和蜀锦市价后从东门进城,入住城内东区市场街的张记客栈。

韩单上次来蜀地与张记客栈的东家初步商谈了蜀锦贸易。

次日,韩单喊来引弓门客东蜀郡和韩遂见了一面,韩遂夸奖彼支持韩单做的好。

东蜀郡因身份不便,先行告退。

韩单带着众人开始游玩成都,顺便细致观看城内外布局。

城内大街小巷十分热闹。成都外城郭近方形,城正中有城中城,又称套城。

益州州治所在套城东,称为太城,包括益州刺史府等。

太城其形如龟,非方非圆,东西狭而南北长。

蜀郡郡治所和成都县府治所在套城西,又称为少城,包括蜀郡太守府、成都县县令府等。

少城与太城紧靠,规模小于太城,并以大城西墉为东垣,即中间同用一墙。

成都外城墙内,东北为卫队兵营和大校场,西南、西北、东南也有各有一个守城兵营。

城西北为州郡官粮粮仓,有专用分水道从城西水道通达粮仓。

城南有东西向水道穿城而过,水道与南城墙间为庶民区。

水道以北其它区为士人住区。

太城和少城各九个门,共十八个门。

少城城南正门为宣明门,偏西南,宣明门门楼即著名的张仪楼。

少城城南另有两个侧门,东南叫阳城门,西南叫市桥门,门外正对市桥。

太城北门有咸阳门,南门有江桥门。

郫水之上有长昇桥、永平桥、冲桥;检水之上有江桥、市桥、夷里桥、南渡桥(万里桥)。

此七桥传为李冰所造,上应七星,故七桥也称七星桥,后来桥又有增设。

成都外城郭正南门为直南门,有翁城,门外道通江桥,去广都县。

东侧有南东门,通夷里桥。

夷里桥东侧为南渡桥,南渡桥附近为沙头津渡口码头。

南西门为石牛门,门外道通市桥,去江原县和临邛县,内通少城的市桥门。

正西门为直西门,通冲桥,去郫县。

西南门为军队出入门,通市桥。

东面为东北门和东南门,东南门通东门桥、货物集散区、闹市区、南渡桥、沙头津。

东北门为城中军队和去出入门。

北面为东北门和西北门,分别对应长昇桥、永平桥。

长昇桥通广汉郡新都县,永平桥通郫县。

城远出四大道,通衢,衢者四通八达也。

夷里桥亦曰笮桥,笮者竹索也,古蜀国有笮都夷。

夷里桥南岸大道东边有益州泮宫,女墙环绕。

泮宫里书声朗朗,有数百诸生和讲学,相当于益州官办太学。

益州人才济济,每年向朝廷和益州输送众多学者型官吏,响誉大汉。

夷里桥南岸大道西边有西城,古蜀国的锦官城也。

城内织造的丝锦专供古蜀国王室,现已成私家丝绸和蜀锦织造区。

城内外到处都是作坊和店铺。

锦工织锦濯锦布于流经成都这段检水中则鲜明,濯它水段中则不佳。故这一地带命曰“锦里”也。

流经成都这段检水又称锦水、锦江。

锦官城西边又有车官城,为古蜀国驻军兵营,现其城内东西南北皆有军营、粮仓、垒,为益州屯兵大本营。

车官城驻军与成都城中驻军形成掎角之势。

城北十里有晒壬桥,又称升仙桥,有送客观和古蜀国国王女儿的王女墓王女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