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96 两世为人的经验看事情

崇祯窃听系统 96 两世为人的经验看事情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在宫里的崇祯皇帝,通过窃听种子听到这个信息之后,脑海中立刻想起了有关宣大总督陈新甲的信息,是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里的。

陈新甲,万历三十六年举人,初授定州知州。

崇祯元年,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这个官职,袁崇焕干过,类似于宁前司令一职,管辖军队包括钱粮等等。

崇祯四年,大凌河新城陷落,陈新甲原本罢官去职,可却有多人保他,包括外廷和宦官,最终反而得以升迁,成了宁前兵备副使。

崇祯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这也就是说,这一年,他就是宣府巡抚,已经属于大明的封疆大吏了。

崇祯十一年,就是受杨嗣昌推荐,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成为了宣大总督,接替了回家奔丧的卢象升的职位。

一个举人而已,却能成就如此高位。而其功绩,却只是泛泛而谈,什么整顿军备不错之类,忽悠当时的崇祯皇帝可以,但来自后世的他,却是对此唯有一声冷笑。要真是这样,为何还是屡屡吃败仗?就这陈新甲而言,可有一件能事能留名于世?

崇祯皇帝看过一部穿越小说,得此提醒,从原有崇祯皇帝印象中也想起了一个人,同样是举人出身的官员,叫做左应选的,和陈新甲的经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崇祯二年建虏首次入侵京畿之地时,建虏在关内攻城掠地,永平,蓟镇等等相继沦陷,唯独左应选守住了昌黎,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轰动,显眼的一件事情。可就算如此,他也只是升为蓟州兵备道山东按察司佥事,就和陈新甲成为宁前兵备佥事一个职位。

可随后,因为其只是举人出身,不容于进士出身的那些官员。要知道,在明末这个时候,进士出身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排队等做官,你一个举人当个县令就算了,还要往上升,让他们情以何堪?

因此,左应选最终被当时已是首辅的周延儒唆使直隶巡按御史甘学阔和顺天巡抚傅宗龙弹劾,虽有河南府推官汤开远为之诉冤,但最终还是谪戍汾州府。

由此一对比,再结合王承恩之前爆料的有关大明官场上买官的背景,崇祯皇帝立刻可以断定,这个陈新甲,绝对是有大量钱财为其开道,才能位居大明封疆大吏的职位。

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崇祯皇帝想着这些官职,不可避免地,他把陈新甲和那些晋商联系了起来。

想着这些事情,崇祯皇帝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晋商走私、通虏,这种种事情不可能瞒过当地驻军、官吏。毕竟晋商可不是小打小闹,怎么掩盖都不可能掩盖得住的。可要是说,所有在晋地的大明高官,都被晋商收买,或者与其狼狈为奸,那也不现实。

就比如,卢象升也当过宣大总督,可他在任上的那些为政之策却是损害当地豪强的。他麾下的宣府总兵杨国柱,也在和满清军队血战,他们就不大可能和晋商有什么勾结!

还有,杨嗣昌也当过宣大总督,那他会有问题么?想起他的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又想起他举荐了陈新甲,崇祯皇帝不由得对杨嗣昌打了个问号?

至于陈新甲,崇祯皇帝有八成把握,觉得他和晋商是有勾结的。

想到这里,他又回过神来,继续看着窃听种子反馈回来的消息。

而在杨府,杨嗣昌看完了陈新甲的书信之后,脸色有点不好看。

刘美才见了,有心想问,可这是在杨府,不是在衙门,很显然是私人信件,他也不好问。因此,他想了下,忽然灵机一动道:“杨阁部,陈总督应该也是我等志同道合之士吧?要不然,为天下苍生计,我等一起上奏,重提杨阁部之策略?”

杨嗣昌听了,点点头说道:“他就是听闻皇上又重新提拔卢象升为兵部尚书,重新统领天下兵马一事写书信给本官的。对于朝廷的反复,他也很有意见。如果书信过去,他定然是能上奏皇上的,这点没有问题。”

说到这里,杨嗣昌心中似乎已经有了定论,对刘美才说道:“不过此事急不得!毕竟是皇上御断不能和满清共处。等过些天之后,卢象升依旧拿满清军队没有办法,天下苍生还一直在遭受兵灾之苦,那个时候,皇上或者会动摇,才是我等上奏之时,明白么?”

刘美才一听,当即笑着赞道:“妙,妙!不愧是杨阁部,对皇上的心思洞若观火,下官也是觉得如此为妙!”

定下了这么一个基调,双方又闲谈了几句后就告辞了。

刘美才回去之后,又把杨嗣昌的话转达给了留在他府里等消息的范福,又说了一番话之后,才送范福出了门。

此时,天色已暗,范福便匆匆转回钱庄。他没想到,会有人跟踪,是直接进去了。

“范记钱庄!”锦衣卫总旗刘越低声念出招牌名,有点兴奋地说道,“这和指挥使大人交代下来的对上了,是晋商来的。不过背景很深,好像有诸多朝中重臣庇护这钱庄的。”

他的几个手下也兴奋了起来,指挥使大人非常重视的事情有了进展,回头立下功劳的话,升迁就迅速了。

“刘二,你回去面见指挥使大人,把我们发现的情况禀告一下,而后请示下一步该怎么办?”刘越对一个手下吩咐道,“是直接抓人,还是继续秘密调查,又是查什么为主?”

就这么着,李若琏便得到了消息,他也没法做主,就进宫觐见,把情况又反馈到了崇祯皇帝这里。

崇祯皇帝一听,这个名义上代表广大商人的所谓恩公,其实还真是晋商,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动机了。结合历史,崇祯皇帝可以断定,晋商在背后兴风作浪,绝对是和通虏有关,而不是做不做得成生意!

不过有些事情没有搞清楚,比如说,哪些官员和这晋商有联系?有勾结?有合谋?还有晋商的产业还有什么?他们如今在搞什么?等等这些事情,一旦进行抓捕的话,可能很多事情就搞不清楚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暂时决定不打草惊蛇。不过,必要地监控还是要的,最实在的,还是通过窃听种子来监控。

想到这里,他便有了个主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