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789 国富论

崇祯窃听系统 789 国富论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崇祯二十二年的年底,朝廷国库收入已经多达八千多万两了。

和以往相比,主要税收增长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张溥为代表的核实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的差事,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清理出来的田赋和欠赋以及劳役折算出来的税收,比开始之前整整增加了十倍有余。由此可见,这些官绅趴在朝廷身上吸血之多。

俗话说,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这一点,只要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知道的。

当初张溥等人奉旨办这个差事的时候,都不惜自残想要推掉这个差事。由此可知这核实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的困难。

哪怕张溥原本是复社领袖,是那些官绅的代表,可一旦他做了这个差事,立刻就被那些官绅打压,甚至到了后来,更有不惜**消灭的举动,要污蔑张溥激起民变,就算当时不打死也肯定会罢官去职。

类似的事情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向崇祯皇帝提议拆撤驿站减轻朝廷财政压力的刘懋。

当时他上奏说:“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而且当时刘懋的策略并不是把所有的驿站都拆撤,且严格驿站的使用,砍断伸向驿站的手,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反弹。

刘懋这么一做,原本官绅甚至其家属出门,都在驿站免费吃住行,没有了;原本那些地方里正之类借助驿站差事奴役各地百姓,捞取好处没有了;还有地方官府常借驿站之名漂没捞好处没有了;诸如此类,不知道多少寄生虫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唯独朝廷和普通百姓能得好处。

于是,官吏群起而攻之,当时的崇祯皇帝又不是来自后世,也没有窃听系统之类的金手指,导致刘懋落了个凄凉下场。甚至在他死后,还要背负一个名声,就说明亡,亡于他的拆撤驿站。

张溥这个核实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可以说比刘懋所做之事还要损害整个官场的利益,他就是再有能耐,在众多官僚三人成虎之下,很可能会落得比刘懋还要凄凉的下场。

然而,崇祯皇帝已不是原来的崇祯皇帝,不但来自后世,还有窃听系统在,以强硬手段应对官绅的反扑,不但判下有江南文坛领袖之称的钱谦益为谋逆而满门抄斩,另外还降职问罪一百多个地方主官,以此支持并推动张溥能继续执行他的差事。

也亏了崇祯皇帝百战百胜,开疆拓土,威望一日高过一日,给了张溥他们以最大的支持,从而在全国完成了核查官绅优免和催缴赋税之策。

花了这么大力气推行下去,得到的回报自然也是非常高的。不但朝廷对于全国的田产什么的,做到了准确无误,且该收的田赋劳役所得银子,再也没有拖欠,一下就给了朝廷财政以极大的支持。

第二个朝廷国库收入的大头,就是打仗了。

这几年来的战事,大部分都是以极小的代价获得了开疆拓土的成功。缴获之类的都不说了,在开疆拓土成功之后极大的商贸需求,就不知道让朝廷收了多少商税。贡献商税最多的线路是江南到南洋以及安南和洞吾这些。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随着辽东、河套平原的人口充实,也会带动北方的商贸。

当然,大明如今国泰民安,再无流贼之乱,也是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省之间的商贸。

此时,崇祯皇帝核实了国库收入之后,便召集内阁和六部,商议加大各地交通投入,不再局限于地方在农闲时用劳役方式来凑足施工人手。而是给予报酬,每日酬劳的方式来吸引人手。另外,还要给予最先完成规划道路建设的民工、地方官吏以奖励。民工的奖励方式,当然是钱了;而地方官吏则体现在考核上面。

对此,薛国观等人能理解皇上急于把掌控天下的交通早日修好的急切,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钱给百姓。

“朕的目标,是要把钱花光,而不是留在国库生锈!”崇祯皇帝给他们耐心地解释道,“钱只有流通起来,那才是钱。朕花出了钱,百姓积极,道路修筑就快;而百姓有钱,就有底气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如此一来,又能刺激各地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朝廷就又能收到更多的赋税。唯有如此,才能有良性的循环,朝廷源源不断地来钱,而百姓也能源源不断地有钱。”

听到这话,不少文官都是似懂非懂,最终由薛国观问道:“陛下,天下财富皆有定数,何能源源不断地来钱?朝廷有钱,则百姓钱少也!”

言外之意,就是朝廷的钱都是收赋税收上来的,朝廷钱多了,百姓不就是钱少了么?

这种观点,司马光用来讥讽王安石效仿桑弘羊说汉武帝。哪怕到了明朝时期,这种观点在士大夫中也很流行。

如今大明国库的富有,不就是张溥之流从百姓(其实是指官绅)身上抠过来,从商贾身上收来的么?

崇祯皇帝听了,呵呵一笑道:“看来朕还得再出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书给诸卿开开学识!”

“……”听到这话,一众臣子不由得面面相觑。从皇上一直以来的表现看,该不会又是自己的想法有问题吧?

看到他们的神情,崇祯皇帝便笑着说道:“朕且问卿等,每年增加的银矿收入,可是来自朝廷又或者来自百姓?”

银子就是钱,从地里挖出来便是。如今最多的一处,便是夺自倭国的石见银山。薛国观听了,对于皇上的问题没法回答,但不等于他就服气了皇帝的观点,就马上回奏道:“陛下所言,如石见银山,其银子原本是德川幕府,如今归于大明,其总数却是不变的。”

崇祯皇帝听他偷换话题,不再说朝廷和百姓之间,而是囊括了原本的倭国,他也不恼,便又问道:“都只是铁而已,可如果做成了蒸汽机,价值增了多倍,这钱何解?”

“自是来自购买之百姓,百姓钱少了。”薛国观听了,想了想便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得无语,便只好再问道:“百姓购买了蒸汽机,虽然付出了钱,可他也有了蒸汽机啊,这蒸汽机也是有价值的,他有损失么?”

“……”这一下,轮到薛国观等人无语了,这个该怎么分辨?

他转头看了下其他同僚,最后只好说道:“陛下,蒸汽机不是钱。”

崇祯皇帝一听,便立刻追问道:“那卿以为钱是什么?”

“……”薛国观听了,有点傻眼,钱不就是钱么?

“难道卿以为,钱是指黄金白银,是指大明皇家银行所发行之银票?还有铜钱什么的,这些才是钱?”崇祯皇帝扫视底下,又再次发问道。

难道不是么?这个想法,几乎是底下所有臣子的想法。

对于这个年代来说,都是官本位,想得是如何做官,而所谓的做官,其实就是管人。这一点,在华夏大地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千年都没变过。

至于经济学的思想有没有,肯定是有的,但不是主流,更不会很深入。

崇祯皇帝这一番沟通,就越加觉得有必要普及下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哪怕他自己也是半吊子,可比起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也绝对强多了。

由此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各行各业的系统架构,都要由他这个穿越者来架设起来。他可以不精通,但提出了一个框架,让有兴趣的人去填充这个框架,去研究这个框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大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经济要发展,思想也要解放才行!

于是,崇祯皇帝就从什么是钱这个概念来给这些臣子上经济学方面的课,最终告诉他们,财富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越来越多。

就这么的,原本商议朝廷大计方针的一场朝会,就变成了一个科普学堂。好在崇祯皇帝点破了这些“学员”的固有认识之后,只要稍微讲解,这些大明的精英,基本上还是能理解崇祯皇帝所讲得新内容,就如同是给他们开了眼界一般,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一个情况!

明白了这些之后,崇祯皇帝再给他们说,朝廷会增加银票(其实也差不多是纸币)发行,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避免出现经济紧缩而影响经济的这些话,他们理解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困难。

知道这些钱经过大明建设银行流通到社会上,会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什么的,也勉强都能理解了。

散朝之后,一众白胡子老爷爷,都是感慨:活到老学到老,古人诚不欺我也!当然,他们也少不了要感慨,为什么皇上比他们年轻,还经常出去领兵打仗,但脑子里却有那么多的学识?

而崇祯皇帝本人,经过这事之后,也开始着手写大明的《国富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