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779 日子很悠哉

崇祯窃听系统 779 日子很悠哉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追赶准葛尔部骑军的大明骑军,最终还是收兵回来了。

那些准葛尔部骑军就属兔子的,蹿得飞快,大明骑军又是连续急行,实在无法一直追下去。

就这么的,大明西征的第一次战事,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说呢,这一仗,先是准葛尔部给了明军一个突袭,击溃了一部分明军,围住了大部分明军。但可惜的是,最终准葛尔部没能吃掉围住的明军,并且在交战中,因为明军的精锐,还有装备的精良,超出了准葛尔部的想象,给其造成了不少的伤亡。

如果说,洪承畴所部的援军没有及时赶来,那么这一仗确实是准葛尔部大胜了。但是,正因为洪承畴所部及时赶到,救下了被围的明军将士。

综合起来看得话,其实准葛尔部骑军的这次突袭,并没有捞到什么便宜。放弃立刻吞并消化其他部族的机会,改为主动在哈密进攻明军,也是有代价的。

一万五千左右的明军前锋,溃散了小五千,战死了两三千,剩下的小一万明军,虽然粮食上来能吃饱喝足,过不了几天就能恢复过来,但是战马都已经杀了吃了,要再想获得上万战马,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调度到的。

因此,总的来说,如今征战西域的明军,也就是洪承畴所领的三万五千左右骑军了。

这一战,也证明了准葛尔部的狡猾,超出了预估。从而给所有人一个提醒:大明这次出征西域,并不会想象中那么简单!

洪承畴经过这哈密一战,也收了想早点建功的心思。

这次出征,他是主帅,前锋军队遇袭,他是有责任的,当然,责任更大的还是前锋统帅吕大器了。

另外一点,洪承畴这次能及时赶到,救下吕大器所部,也算是有功劳的。

反正打死他都不会说出,他是因为想立功,不想等皇上赶上汇合,急急赶路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而是说他有隐忧担心,为万全之计保持两军合适距离赶路,这才救下吕大器所部,这样他就是功大于过,多少能垫一下他的立功心思。

就这么的,洪承畴一边下令在哈密休整,等待这次日夜兼程所落后面的粮草物资,一边要保护吕大器所部,照顾他们早日康复过来,另外,就等待皇上到达再说了。当然,夜不收是肯定要放出去的。

…………

崇祯皇帝通过洪承畴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了解到前方的战况之后,就加快了行军速度,带着骠骑营在崇祯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赶到了哈密。

这个时候,吕大器所部的大明骑军,或者现在应该叫步卒,已经康复地差不多了。不过吕大器本人的身体,因为年事已高,恢复地并不好。

崇祯皇帝到达之后,首先便对第一次战事做出了定性:这是一场大捷,粉碎了准葛尔部叛逆的阴谋,在哈密坚守无投降,正是体现了大明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军魂,因此,所有在哈密坚守的大明将士,均被记功,并受哈密纪念章一枚。

甘肃巡抚吕大器有过有功,但功大于过,升左都御史,兼太子少保,准其告老还乡,休养身体。

另外,哈密之战中战死将士,全入大明忠烈祠享大明香火,家属按律得到优待;

但是,在哈密之战中溃逃的那一部分,就和当初辽东部族投降大明一样,全部降为奴隶兵,准他们随军继续作战,戴罪立功者方能重新转为正式的大明将士。当然,对于那些百户以上军官溃逃的,崇祯皇帝没有手软,军前斩首示众!

雷厉风行地做出了赏罚之后,崇祯皇帝的身边,就是四万左右洪承畴所部,以及一万多骑骠骑营将士,人数重新达到了五万多人。

不过这其中,有五千多成了步卒。这些人就不方便继续随军,因为赶不上大军行进速度。因此,崇祯皇帝下旨,他们在哈密就地驻守,修筑哈密,为将来大明掌控西域做准备。

然后,他就领着四万五千多骑,再次西征,从哈密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一次,全军并没有分散,所有骑军,都合在一起,最多各部之间,相差一日行程,分散成南北两线,向乌鲁木齐方向推进。

当然,崇祯皇帝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一点目的的。

在哈密出发之前,他就释放了十二名准葛尔部骑军的俘虏,明确告诉他们道:“朕来了,给你们准葛尔部最后一次机会。朕会在轮台等你们,期限半个月,立刻无条件投降。过期不候,灭族!”

这十二名准葛尔部的倒霉蛋是在洪承畴所部救援的过程中,俘虏的没能及时逃走的准葛尔部哨探。他们原本以为会被明国皇帝杀了祭旗,没想到还有命活着回去,不管他们是否真心,都是连声答应,保证把话带到。

他们自然不会想到,崇祯皇帝在他们之中的三个小头目身上,各自放了一颗甲级窃听种子。把这些人放回去,就能让他找到准葛尔部骑军躲藏的地点。要没有这个金手指的话,而且他们不投降大明,那就真得是杀了祭旗了。

所谓轮台,其实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是贞观年间大唐始设。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里北上就是准格尔盆地,南下就是伊犁地区,西进则是塔城地区,是准葛尔部原本活动区域的中心位置。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番部署,洪承畴其实是看不懂的。不过崇祯皇帝乾坤独断,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不敢对此有意见,就只能这样了。

如果要问洪承畴意见的话,他认为还是要分兵。他带一路,皇上带一路,预定目标,包抄合击,这样如果准葛尔部真在预定地点的话,就能合围消灭准葛尔部的可能。

可如今大军在一起行动,这么庞大的骑军,就算能知道准葛尔部的所在,还没到,对方也肯定逃之夭夭了。至于限期让准葛尔部无条件投降,洪承畴认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他们真怕了大明,能无条件投降的话,也不会叛变大明,早就乖乖地跟着鄂齐尔图汗一起归附了。

当然,分兵行动还有另外一点好处,就是他洪承畴有可能可以做出一点成就,也算是他的私心了。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根据皇上以往的战例来说,他做什么事情,哪怕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一点用处的做法,在最后也往往证明是非常英明的。皇上最为厉害的一点,就是能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就是皇上很可能会在行军过程中,推算出准葛尔部主力所在。

至于从南方传过来,说皇上有天上的圣物赏赐给远处的军卒,从而能让很远的军卒得到直接禀告皇上消息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洪承畴作为儒家子弟,他是不相信的。

这种情况,哪怕在说这个的人,说得活灵活现,洪承畴也是不信的。他更相信,类似这种,其实就和大军出征前,抛一个铜板看正面反面来获取上天对这次战事的预测,其实是这个铜板两面都是一样,从而达到出征的时候鼓舞士气的目的。

不管怎么样,皇上蒙上一层真正上天之子的神秘口碑,对于皇上统治大明是绝对有利无害的。

洪承畴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领着两万骑军,和崇祯皇帝保持一天的距离,齐头并进向轮台开进。

大明这支骑军,是为西域这边最为强大的骑军了。四万五千多骑军,铺开之后一路西进,天地之间,就仿佛全是大明的了。

明军夜不收当然要更辛苦一些,在大军的前后左右都撒出去很远,一面为大军耳目,一面又要收集尽可能多的军情,侦知敌人之所在。

在前往轮台的途中,他们按照皇上旨意,把路上抓获的牧民,不管是不是准葛尔部的牧民,又或者自称是什么和硕特部以及其他部族,侥幸躲过准葛尔部追杀的,全部集中押送到皇上所在的中军,而后押解一起前往轮台。

就这么的,等崇祯皇帝领军到达轮台的时候,这样的牧民,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人。明军把他们看押在几处地方,也不审问,最多的异常,是大明皇帝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瞧了下他们这些人而已。

当时候,几乎所有的牧民都向大明皇帝跪下哀求,说他们是什么部族的,对大明最是忠心感激什么的,不过大明皇帝当时就没理。只是在军中将领对他们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就走了。

当然,所有人都不知道,崇祯皇帝其实在听手下将领介绍这些俘虏的时候,就往他们每伙人中投放了丙级窃听种子。

然后,崇祯皇帝就好像忘记了他是领军前来剿灭准葛尔部叛逆,每天不是在营帐里睡觉,就是出去打猎,又或者巡视营地,看着军中将士训练什么的,日子看似很悠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