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757 人生三大喜事

崇祯窃听系统 757 人生三大喜事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看到固始汗的表情,崇祯皇帝就心知肚明他在想什么,便微微一笑道:“这天下格局变化很快,墨守成规是没用的。有准备总比没准备的好,哪怕最后没用到,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

理确实是这个理,固始汗自己也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自然是懂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青藏高原的汗王。

崇祯皇帝见他答应,便不再多沟通了。固始汗虽然有本事,可他缩在西藏那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他是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待在那犄角旮旯里,必定会被天下大势所抛弃。既然他愿意待,就待那里好了!

于是,这个觐见就基本上结束了。崇祯皇帝邀请他在京师过年,同时也让他认识下大明的强大,如此一来,也能让西藏更为安份。

而崇祯皇帝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相比以前,其他高产作物得到了更大的推广。特别是土豆这个,在河套平原的收成很是不错。这让崇祯皇帝很是欣慰,粮食足的话,对于洪承畴筹建整编草原新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财政方面,国库的收入倒是和去年相差不大。

虽然玻璃、蒸汽机和水泥等方面的收入在增长,可从去年末开始,东南沿海就开始打仗,先有台湾之战,然后是安南之战,再是吕宋之战,这严重影响了郑家那边的收入。

不过对此,崇祯皇帝也没太在意。通过郑家收取保护费的模式来征收海商的税钱,这个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今成为了海军,就更是不能用这种旧有模式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前后两次都去了广州,就是梳理海商的税收模式。

如今大明海商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大明新的占领地,这个需求很大,是目前海商最多去的地方。其次是周边的夷国,不过虽然夷国众多,可他们的消费却低,更多的是换取当地的特产,运回国内进行贸易,这才是对夷国的大头。

最后一个,就是和佛郎机人的贸易。这个就目前来说,还不用出海,只需要在广州这边进行交易。等到将来,大明海军的势力进行扩张之后,大明的海商必然也会走出去,可以远至非洲那边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去佛郎机国进行贸易。

但就目前来说,海波不平,远贸的风险太高,并没有什么人去冒险。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南方和江南那边,已经新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觉得在广州直接和佛郎机人贸易,估计大头都让佛郎机人赚去了。朝廷不如早点远征,早点开疆拓土,这样他们也就能远航去贸易了。

对于这些新声音,崇祯皇帝当然是欢迎的,能让他远征中东那边多一些理由。不过暂时,他还不打算去拔苗助长,就让这种声音自然增长好了。毕竟远征中东那边,可不是随便就能出征的,还需要时间准备。

国库这边,南洋战事已经平息,且在大明的掌控之下。大量大明百姓的移民,必定会带动极大的需求。由此可知,海贸这一块,在明年又会爆发,税收肯定也能恢复,甚至比起以前还要多。

国内这边,玻璃就不用说了,是有钱人的刚需。且随着玻璃技术的成熟和多样性,新的需求也在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崇祯皇帝对此并不是很关注,就玻璃来说,他更多的是关心凹凸透镜以及玻璃试管之类的生产情况。

凹凸透镜这些,在光学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玻璃试管这些,则关系到化学的发展。这才是他最重视的地方。

在水泥这一块上,之前定下的政策,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用水泥修路铺桥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水泥用于当地有钱人家的消费,以此来补贴基建的成本。

不过在这个政策中,问题也是有的。地方都察院查获在这水泥上挪用贪腐的案件,就达到十五起之多;而东厂和锦衣卫查获地方都察院参与的水泥贪腐案,又多达六起之多。

对于这些案件,崇祯皇帝压根没有手软,虽然没有像太祖一样剥皮充草,但效果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崇祯皇帝查抄了他们的家产,让他们全家都成为了穷光蛋,然后罚做劳役,修路铺桥,为大明的基建大业再贡献他们仅有的价值,也算是有个另类的“以儆效尤”的作用。

对于这一年的基建,崇祯皇帝并不满意,下旨来年要加大这个基建的进度。以地方卫所转化的工程兵为骨干,辅助于地方的劳役,加快修筑全国的公路。

大明的扩张,绝对离不开基础交通的改善。有改善交通的一个大杀器,就是蒸汽机在车船上的应用。

因此,崇祯皇帝最为关注的一个事情,也是这个。在处理完最重要的几个事情之后,便由太子陪同去视察了蒸汽机的应用情况。

火车样品已经有了,铁轨也是实打实的。经过演示之后,总结来说,动力还是有点不足,换句话说,就是能量的转化率有点低,速度也慢。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制造蒸汽火车,创造了当时陆地行驶的最高速度,也才每小时24千米而已。这个速度,还赶不上后世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可是,虽然只是这个后世看来极慢的速度,却也一下让蒸汽火车得以迅速推广。

崇祯皇帝虽然不知道这个,但却知道摸着石头过河的道理,更何况,还有他这个有400多年历史见识的。因此,他便下旨:等年后就修筑铁路,从京师到通州的,有问题不怕,群策群力解决之;这第一条铁路的修筑经验,一定要用书面形式总结起来,以便在全国进行推广。

铁轨方面,不搞什么木轨,更不用铁包木,就直接用铁轨。大明没有动乱,生活安定,有朝廷支持,钢铁产量并不低的。

虽然说一下在大明铺开铁轨可能不够,但这么一下推广也不现实。

另外,钢铁的一个非常大的消耗去处,就是武器和盔甲的制造。但是,大明军队,已经很多都用棉甲了。对火器的防护,棉甲比起铁甲来说并不差的。

当然了,最最重要的是,崇祯皇帝知道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是钢铁产量,他怎么可能在平时不注重钢铁产量这个事情。

然后,就是蒸汽机在船上的应用了,这个比在车上应用更有难度。不过这个难度也是相对的,直接上螺旋桨是难度不小,但是,用蒸汽机驱动明轮却不困难。明轮的船,在大明开国初年就已经有过的,船匠们也知道怎么做。

不过根据前期试验的结果,这个明轮船虽然比起以前的船要好不少,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第一,明轮船的结构比较笨重,特别是遇到风浪,明轮叶片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使船舶不能稳定航行。当然,这一点,在内河上航行的话,遇到这种情况的次数会少一些。就算有,也不算是问题。毕竟能有这么大的风浪,以前的那种船也一样会有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是明轮的叶片使用时易损坏。明轮转动时有一半叶在空中转动,不仅增加了船的宽度和航行时的阻力,而且当它在码头上停靠时,与两旁的轮船很容易发生碰撞,既影响自己的安全行驶,也存在着擦伤别的轮船的可能性。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水草一类的缠绕物绞住明轮的叶片或轴,明轮就有失去转动的可能,这种问题就比较致命了。

正是因为明轮有这么多缺点,大明早年就有的明轮,就没有推广使用。当然了,如今用蒸汽动力替换了原本的人力踩踏这种方式,是能让蒸汽明轮得以重见天日,有使用的好处。

对此,崇祯皇帝也没有因噎废食,当即下旨,蒸汽明轮船继续建造,可以在京行大运河,以及黄河长江的部分航段进行运用。同时,也试着建造海上的明轮看看。

另外,蒸汽驱动的螺旋桨船,也不能中断试验,有困难克服困难,一定要把螺旋桨船给打造出来。

为此,崇祯皇帝还提供了不少建议给他们参考,毕竟有后世的见识在,而且好歹是大学毕业,学过的东西多,有些原理也是知道的,总能说上一说。

才视察完了这些,大年三十就到了。

崇祯皇帝也就给自己放了假,好好地过个年再说。

至于崇祯二十一年的计划,他打算专注内政,不打算再扩张。至少南洋还需要稳固,洞吾的造船厂也不可能那么快建好;西北那边,也要给洪承畴时间去整编,不可能马上西征。

当然了,这个不扩张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倭国。崇祯皇帝通过豪格身上的窃听种子知道,这个“神级密探”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把倭国已经闹腾地不行。

没错,此时的豪格,正在经历人生三大喜事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