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523 内讧

崇祯窃听系统 523 内讧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在崇祯皇帝宣布完旨意之后,这些百姓就陷入了安静之中。

这个事情关系到他们下半辈子会在那里过活的问题,算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抉择,没有马上答复也在情理之中的。

因此,崇祯皇帝便接着转头吩咐洪承畴,问他具体的安排相助的措施来。

“陛下,微臣想过了,这些降卒战力颇高,微臣准备编入关宁军中。”洪承畴已经考虑过,马上就回奏道,“这几年,微臣致力于山海关到宁远一线的开荒种田,没有建虏的骚扰,收成倒也还可以,支持个两万降卒都不成问题。”

以前的时候,每到秋收季节,建虏就会前来抢粮食。那个时候,明军战力不行,只能据城而守,因此,建虏要是来了,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建虏把城外的麦田都收割了。后来提前收获,产量就少了很多。可就算这样,建虏也会提前来,以至于关宁军的粮饷,全部要靠关内运过来。

但是,自从崇祯皇帝崛起,开始了对建虏的连续作战胜利,建虏就无暇再来关宁,特别是深入到宁远山海关一线来抢粮了。而孙传庭在担任蓟辽总督之时,又把粮田从将门那重新抠了回来,军户种田知道是为自己而种,积极性又得到了提升。加上洪承畴会收买人心,还真别说,山海关到宁远一线的粮食收获,比预想的要多。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很欣慰,特别是在这粮食匮乏的年代,粮食产量有意外之喜就更是让人高兴了。

因此,崇祯皇帝便又下旨,就按洪承畴的安排来,另外,他也交代洪承畴,关宁军这边,可以一直往前清剿建虏残余,最终和卢象升汇合到海州,对鞍山驿堡之后的建虏造成足够的压力。

至于吴三桂所部,崇祯皇帝就让他留在关宁军,暂时由洪承畴指挥,毕竟关宁军中缺少足够坐镇的精锐是不信的。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就亲切慰问了孔有德,亲口赦免他以前兵乱登莱,投降建虏的罪过,称赞了他这次的功劳,将功折罪之后,封他为关宁军锦州副将,可以从降卒中抽调精锐编练新的手下,受洪承畴直接指挥。

而孔有德的家眷,则随驾到京师去居住,崇祯皇帝会赏赐一套府邸,另外,孔庭训已到读书年龄,同样让他入宫成为太子伴读。

孔有德原本在东江军中只是参将而已,如今升官,自己儿子又能成为太子伴读,多少还是有点悬着的心,终于完全放下,当即回奏皇帝,当誓死效命,杀尽建虏。

不得不说,如果是别的皇帝的话,对于留精锐在外面,特别是处理像孔有德这种有过叛变经历的大将,那是绝对要防范的。但是,崇祯皇帝却没有,继续委以重任,这一点,和绝大部分皇帝有非常大的不同。

对此,崇祯皇帝其实心中非常明白。因为他有窃听系统在手,根本就不怕外面的实权大将有异心。不用像宋代的皇帝一样,对武将的防范,那简直是自家先用绳子绑住其手脚,再让他们去和敌人打仗,比防贼还来得严!

大明朝以来,特别是在开国之后,文官之所以崛起,也和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崇祯皇帝却不怕。真要是这样的话,那还开疆拓土干什么,如今原有的疆域就已经足够大了,吃饱了撑地才和西洋去抢殖民地。离得那么远,造反了怎么办?

这种担心,或许也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并不热衷开疆拓土有关。因为中国本身就很大了,算是达到了如今这种交通状态下能掌控的极致。再扩张的话,只要朝廷稍微不强一点,边远疆土就容易丢。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唐之西域。

崇祯皇帝和其他所有皇帝都不同,他是有窃听系统在手的,又知道将来的历史走势,知道全球化才是未来的出路。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崇祯皇帝已经用足够的战例证明,他崇祯皇帝领军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由此建立起来的威望,无形中就慑服所有的武将,让他们不敢有异心。

这一点,如果汉献帝知道的话,就会非常羡慕了。他没兵没权没能力,就只能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个摆设。换成崇祯皇帝去当的话,曹操就只会是治世之能臣了。

崇祯皇帝在锦州留了两天,期间甚至接见了锦州百姓的代表,慰问了他们处于对虏前线,时刻受建虏骚扰的日子。同时如同他对西北百姓做出的承诺一样,也对锦州这边的百姓做出了承诺。以后他会保证,他们再也不受兵灾之祸。用不了多久,只要筹集够了粮草物资,他崇祯皇帝就会再次亲征辽东,彻底平定建虏之乱。

另外,他当着这些百姓的面,对洪承畴交代了他这次过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废除关宁军中的军户制度,所有男子,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都要当兵,也就是全民兵役制。

这一点,崇祯皇帝介绍了西北那边的先行情况,告诉他们,自从实施了这个之后,西北那边就再没有受到蒙古鞑子的骚扰了。如今关宁军这边,也要如此来做,至少在彻底消灭建虏之前,也是要实施这个制度,才能把关宁的战力发挥到最高。

对此,洪承畴作为文人来说,有点抵触,因为皇帝连读书人也算在内了,虽然关宁一线就没多少读书人,可这种趋势很不好,回头是不是其他地方也要实施,他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性。

不过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来说,却又是欢迎这个举措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他的手下,全民皆兵,那么关宁的战力就会大大加强,以后对虏战事什么的,他也就不会再成为看客了。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崇祯皇帝连战连捷,此时的威望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洪承畴内心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就压根没有反对。

于是,全民兵役制也在关宁一线开始实施。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准备班师回京之前,原本被掠来辽东的百姓,他们的意愿也统计出来,递到了御前。

两万多百姓中,选择留在辽东的,竟然达到了一万余人。原因在这份统计中也有注明,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建虏掠来之时,整个家乡,甚至连同周边的庄堡都没了。而他们的七姑八大姨什么的,往往都是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他们在关内就没什么亲人了。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关内也没什么粮田,都是佃户来的。对于土地的渴望,只要是大明百姓,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因此,留在关外,能得双倍的粮田和钱财的奖励,对他们来说,是有足够的诱惑。

对此,统计的官吏有问过,说辽东贫瘠,就算是双倍的粮田,也抵不过关内吧,为何想不开,还是要留在关外?

对此,那些百姓却并不认同,经历过辽河平原的开荒种田之后,他们已经认识到,之所以说辽东贫瘠,那只是建虏不会伺候而已。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辛勤劳作,辽东这边的粮食收获,绝对不会少。

这一点,崇祯皇帝算是最清楚了。在后世,东北就是大粮仓。几个平原上所产出的粮食,乃是全国最多的。在这个时代,虽然因为气候、种子、农耕技术等等原因,达不到后世产量那么多。可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代横向比较,只要用心下去,相信收获也是不会少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辽东其实是块宝地,有耕田,有矿山,有油田,就只缺认识这些的人,缺辛勤的百姓来当他们的主人了。

想明白了这点,崇祯皇帝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而后,就带着依旧要回关内的其他百姓,一起班师回京。

在启程的时候,他就把统计出来的这些百姓情况,先一步快马送入关内,让地方官去寻找他们的亲人,告诉他们这个喜讯,让他们到京师迎接解救回来的亲人。

…………

建虏这边,却是完全和大明是相反的局面。大败引发的,是一场局势紧张的内讧。

豪格第一时间逃跑,他连海州都没有停留,直奔盛京而去。

后面赶来的岳托闻报,也就有样学样,过海州而不入,同样直奔盛京。

再后面的多尔衮一听,就大概猜出了豪格的目的,一边急忙让多铎赶去盛京,一边烧了知道守不住的海州,安排兵力驻守鞍山驿堡。这里一旦丢失的话,明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辽阳和盛京了。

为此,多尔衮还交代留守的大将英俄尔岱,明军火器厉害,但壕沟能有效降低威力。务必做好防御措施,另外,还让他组织人力,把通往辽阳的官道全都破坏掉。

这样一来,万一明军攻破鞍山驿堡的话,也没法迅速进逼辽阳,能给盛京多一些准备时间。

一直忙完了这些,多尔衮才领军急急赶回盛京去。

在路上的时候,他就已经收到了不少消息。知道孔有德确实早就投靠了明国,接应吴三桂的三千来骑,不但救走了那两万多汉奴,而且还把带不走的粮食全都烧了。

就这点兵力,威胁盛京,把方圆百里的庄子都给烧了,满洲族人,不管是什么人,全押在盛京城下杀了。先父的骨灰不但撒了,还践踏。最后,在援军赶来之前,就溜走了。

豪格第一个赶到盛京,就派兵包围了皇宫。虽然被鳌拜拦住,但他却劝说鳌拜,他也是先皇之子,又不是要夺他弟弟的皇位,只是要求太后罢免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理由很简单,大清在多尔衮的统领之下,都快要完蛋了。

鳌拜意动,同意了他的这个说法,大清八旗中,实力最强的两黄旗开始合作,但是,布木布泰那边还没有松口。

岳托赶回盛京之后,鳌拜立刻前去拉拢。且传来的消息看,岳托似乎答应了。目前,他们正在和赶回去了的多铎对峙中。

这些消息,每一个都让多尔衮非常恼怒。他自觉问心无愧,为大清,真的是鞠躬尽瘁了,可没想到却换来了这样的对待。

不管如何,他当然不甘心被夺权。事实上,他都难以容忍被豪格那种货色统领。因此,他领兵回盛京,要为他自己讨个公道。

多尔衮不知道的是,在盛京局势剑拔弩张,眼看着一场内讧随时可能爆发时,重病不能理事的代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立刻把岳托给叫了过去。

岳托还没到卧室,一路的仆从全都跪那垂泪,从小看着岳托长大的老管家匆匆接到岳托,含泪催道:“少爷,老爷强令萨满给他吃了秘药,如今已是回光返照,去晚了,怕……怕……”

说实话,听说代善要见他,岳托其实是不愿意来的,虽是父子,可道不同不相为谋,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了。这种时候,把他叫去,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话。

可是,此时岳托听到代善命不久矣,顿时,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加快了脚步,赶忙过去。

刚到门口,就听到代善断断续续的发怒声:“还……还没来么?快……快去催,否则……否则本王死……死不瞑目……”

“不用催了,本王已经到了!”岳托听了,阴沉着脸,大步走进房内,同时说道。

他刚好看到一个萨满就候在外间,那犀利的眼神盯过去,吓得那萨满连头都不敢抬。

在岳托的声音响起之时,屋里面顿时安静了一下,随后代善带着一丝惊喜的声音响起:“快……快扶本王起来!”

侍女掀开帘子,躬身一边。岳托大步入内,第一眼,便看到了刚被扶起来靠着床的代善,只这一眼,他就愣住了。

这也就是一个多月没见吧,他都几乎认不出亲身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