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87 挖个大坑把建虏埋了

崇祯窃听系统 487 挖个大坑把建虏埋了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既然已经有准备和倭寇再开战的打算,那自然要预先有所准备才行!

大明的经济状况,主要体现在国企上面。

由皇后出面成立的皇家纺织厂,规模扩大了好多,因为只用宫女已经不够,京师的妇女也招了一部分人进去。当然了,官宦人家的不会去,哪怕是皇后开办的,也有**份,但中下层的妇女,却没有这个身份上的顾忌,能赚钱补贴家用,就已经有足够的动力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纺织厂对于国库的贡献并不多。反而是让宫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有些年龄到了要放出宫的宫女,甚至都请求再干几年再出去。

崇祯皇帝对于这个纺织厂,并没有以利润为最大的追求目标。而是树立妇女劳动的标杆为目的。

大多数农妇,也是要下地干活,或者帮家里做一些家务事。但总得来说,妇女抛头露面去打工,这个事情,除了在江南那边有一点之外,其他地方就很少了。但是如今,崇祯皇帝就是要通过这个纺织厂像世人传达这样一个印象:家里的妇女也是能赚钱补贴家用,而且这还是体面的活。

只有这个观念慢慢地形成了,广大妇女的劳动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不管怎么样,社会是需要解放妇女这个劳动群体的。

与之对应的,崇祯皇帝在年前的时候,就下旨禁止裹脚。在这个时候,有些官宦人家已经有这个陋习了,崇祯皇帝就看到过不少,让他很是不满。旨意中明确,一旦发现要是有官宦人家发现再有裹脚的,一律罢官去职。想要当官还是想要裹脚,自己选!

另外,对于喜欢畸形足的变态,如有发现,一律抓捕,给其十天以上的裹脚享受,并不准录用为官吏。

这份旨意,要是换成原本历史上的话,估计没几个人会鸟。但是,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御驾亲征,连战连捷,加上他铁腕治国,光是谋逆大罪,不管是山西还是江南这边,都已经有过,敢违抗圣旨的,就看脑袋够不够硬!也别觉得法不责众,当初常熟谋逆案后引发的,可是崇祯皇帝一口气罢免或治罪了一百多个地方主官。由此可见,皇帝的铁拳不是只是摆设而已!

还有,崇祯皇帝一直致力于防灾抗灾,这个一心为民的坚持,也让百姓都看在眼里。皇上的爱民之心,是用事实来说明,而不是需要那些读书人来解读传播。这也让大明百姓都知道,皇帝是真正的好皇帝,是为了百姓好!

对于老百姓来说,基于朴素的非黑即白观点,他们就认为,既然皇帝是好皇帝,那么反对皇帝的那些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当官的,肯定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崇祯皇帝的旨意,基本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当然了,崇祯皇帝也知道,裹小脚,穿妇女花衣裳这些,都是大明经济发达之后,那些有钱的权贵、商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所引发的,这一点,必须要由朝廷来正确引导才行。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引入后世的运动会,足球,篮球等受众非常广泛的运动,喜欢这些,总好过那些陋习。

想了一会,崇祯皇帝收回思绪,继续看着有关国库收入的奏章汇总。

国库收入的基础,其实还是以前的田地相关的税赋,虽然原本历史上的三大饷其实在这个位面上只出现了两个,即辽饷和剿饷,但就这,都已经被崇祯皇帝给废了。不过光靠基本的赋税,其实也能支撑大明的,关键就在于收不收得上来。

这一点,不得不说,张溥的功劳不小。核查官吏优免限额和催缴欠赋这个事情上,张溥为朝廷追回了不知道多少税银。由他为榜样之后,崇祯皇帝也派出了别的钦差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看,效果都还不错。这个事情,就保证了国库收入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其他进项,就成了国库暴增的新增长点了。

比如说,大明皇家银行的收入,在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提供了可观的利润,这得益于几次大的拍卖会,都要让那些参与拍卖的人,把钱存入银行的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大明皇家银行各分行的壮大。

不过要说利润最高预期的,还是去年才成立的玻璃厂。无声透明的玻璃,在皇家的示范之下,在玻璃厂各股东的推广之下,是以非常迅猛地发展方式在发展的。

玻璃的生产,带动了科学实验仪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崇祯皇帝对此有旨意,压着价格,利润极低。

另外,眼镜行业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行业,快速发展了起来,解决大明百姓的近视、老花问题。以前用水晶为镜片时,那是少数人才能用得起的。可如今不一样了,一般的有钱人,也都能用了。

还有玻璃窗,玻璃装饰品等等行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这些无不带动了各地的税收。

可以说,在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个时候,大明的国库已经不需要用抄家这种来快钱的方式为国库增收了。

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隐形收入,并没有公之于众的,就是走私收入,也就是郑家的收入,有一半是交给朝廷的,每年五百万两左右的收入,全部用于南洋的粮食购买。这么多钱,不需要从国库中拨出,这是极大地减轻了国库的负担。也因此,崇祯皇帝才能把不少钱用于军队上面。

京营新增的五六万军队所需的盔甲,武器,火药等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还有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东江军和关宁军那边正在打仗的,都是国库的一个非常大的支出。就光是军饷,每年就要支出三百多万两。得亏是每次都打胜仗,是有缴获的,因此,在战功赏赐上,多是以田地为主,要不然,国库目前收入的钱,还真不足以支撑崇祯皇帝在国内防灾救灾的同时,还要对建虏开战,新增五六万京营大军,且是按精锐来进行训练。

打仗,是耗钱大户,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有退缩。该打得仗,就是要打!就算是耗钱,也要打,这没得商量!

不过,战事的规模,却是要控制的。这也是崇祯皇帝到目前为止,先是只练了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经济条件好一些之后,才可以整编京营。至于其他地方卫所军队,都还暂时按着,慢慢改编。要是一下全国铺开的话,那就是傻子一个了!

幸运的是,有窃听系统这个金手指在,每一次的战事,都是付出很小的代价打赢了。如果像原本历史上那样屡败屡战的话,就是再多的钱都不够填这个无底窟窿的。

如今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国库的支出,都能看到回报,这让崇祯皇帝非常欣慰。

京营这边,他也不时过去视察检阅,都让他比较满意,毕竟是从边军抽调过来的精锐将士,不用朝廷从头开始练起。另外,吴三桂所部的京营骑军,随驾出征草原凯旋的事情,也刺激了京营的步军,让他们更为训练更为认真、刻苦,就期待着早日也能随驾出征,赚取军功,封妻荫子。

他们期待,崇祯皇帝也在期待,希望等到要秋收的时候,京营军队也能用上。毕竟要想掩护孔有德那边的大明百姓,能尽量多的救出来,不搞点大的动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崇祯皇帝从收到消息的这一刻,就开始谋划了。军队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粮草物资的准备。没说的,屯粮吧!

在他计划这一切的时候,那些都集中到辽河平原上去的大明百姓,自然是不知道他们的皇帝,正在为救他们而努力。这时候的他们,被建虏军队押过来,心中都是非常地担心,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渺茫而感到非常沮丧。

以前的时候,他们分布在辽东各地,有的离海边并不是太远。他们一直在找机会,想要逃到海边去。如果能逃到海边,他们就等于逃离了建虏的魔爪,就能回归大明。

可是,如今被押来了辽东腹地,远离海边的地方,这就等于绝了他们逃回大明的希望。因此,他们对于断绝他们希望的孔有德,那是非常愤恨的。

如果不是孔有德这个明奸为了邀功,向建虏奏请把他们都押来辽河平原开荒种田,他们就不会来到这里,自然也就不会远离海岸线!

“恭顺王到!”随着军卒的喊声,孔有德在一群军卒的簇拥下,出现在辽河平原上的田间地头上。

原本就因为愤恨而故意拖拖拉拉的大明百姓听到,趁机放下锄头开始偷懒。他们的想法很朴素,你这个狗明奸不是想邀功么,那我们就给你拖延,让你没法向建虏邀功。

对于这些大明百姓的行为,孔有德其实已经听说,此次到田间地头来巡查,就是为了这个情况而来的。

此时,看到这些大明百姓的举止,只要不是眼瞎,就都能看出来了。事实上,大明百姓做得这么明显,也就是要让孔有德看到。

对此,孔永安不由得怒了。王爷明明是好心在帮他们,他们竟然如此回报王爷!

不过他也知道,真正的情况,是绝对不能公之于众的。于是,他当即对那些田间地头的大明百姓怒吼道:“你们还活着,还能有力气在这里干活,知道这是谁的恩德么?”

他出去这么一吼,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他,听着他在说话。

“如果不是王爷把他们调来辽东,信不信你们之中很多人会饿死?如果不是王爷顶住了压力,把朝廷分下来的口粮,全都给你们留着,信不信你们之中,有很多人会成为这田间地头的肥料?如果不是王爷仁厚慈悲,就你们这么偷懒耍奸,换成别的人,信不信你们很多人都被挂在这田间地头,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如果今年的收成不好,信不信最先饿死的人,绝对是你们,而不是别人……”

孔永安愤怒地吼声,吼得这些大明百姓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孔永安说得这些,确实是实情,这一点,他们无法反驳。

这年头,有一口吃的,都已经是奢求了。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活命之恩吧?

这么想着,他们虽然心中恨孔有德断了他们逃离辽东,回到大明的希望,可对孔有德的这种恨意,终归是减轻了不少。甚至有些看开了的大明百姓,对孔有德还隐隐有感激之意了。

孔有德看着这一切,却只是淡淡地说道:“要是能丰收,这是本王的功劳,也是你们活命的前提。就当是为了自己,好好干活吧。要是再懈怠下去,本王为了交差,说不定就要奏请朝廷派其他人来监工了。”

他在奏章中有说明,要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汉人的勤劳,不能光靠鞭子打压。因此,他希望有他的手下来监工,这样也能对汉奴的偷奸耍赖,能及时发现。等等一堆理由说出来之后,多尔衮也是同意了他的奏请,看押这两万左右的汉奴,是孔有德的手下。

至于原来耿仲明的手下,还有一部分尚可喜的手下等等,都被调去捕鱼去了。

此时,听到孔有德这么一说,想起那些建虏监工的残忍,让这些大明百姓就更是担心了起来。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还是好好干活吧!

就这么的,辽河平原这边,开荒种田的进度,便大大地加快了。孔有德也把这里的情况,隔段时间就发往盛京,让多尔衮也多了不少期待。

如此一来,慢慢地,多尔衮就把秋收粮食的一大半期望,都寄托到了辽河平原这边。而这,也是孔有德所希望的:挖一个大坑,把这些建虏给坑了!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最南端这边,也出现了原本历史上没有过的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