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56 总有意外

崇祯窃听系统 456 总有意外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是回宫的黄马褂听到了宫里的传言,说皇太极临死之前,其实是有遗言,指定了皇位继承人的。

鳌拜一听,便立刻详细打听皇太极死之前的情况。当然,这个情况,其实之前就已经问过,不过,当时没注意,此时可以去查证的时候,还真得是有了线索。

于是,在满清众多亲王共议之下,鳌拜便对代善等人说道;“先皇在临死之前,肯定知道谁来继承皇位,乃是大清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先皇在醒来之后,就有指定,说了庄妃两字。之前奴才都没在意,如今才意识到,先皇的意思,该是让庄妃所生皇子为我大清皇帝!”

豪格一听,顿时就跳了起来嚷道:“福临那小屁孩?疯了么?他来当大清皇帝,怎么可能!”

代善之前也打听过皇太极临死之前的情况,不过当时并没有在意这话,此时被鳌拜这么一说,顿时心中一动。他扫视过愤怒的豪格,一脸不屑的多铎和自己儿子岳托,再看看眼睛闪烁的多尔衮和阿济格,心中一动,便开口说道:“没错,先皇应该就是这么安排的。福临皇子确实年幼,却是可塑之才,在其亲政之前,先皇不也是定了诸王议政么?这是早有已经明确了的,就是这么安排的!”

皇太极病重期间,确实下了旨意,说朝中诸事,由诸王共议,再报皇太极决断。

然而,如果皇帝位置真得确定由福临来继承的话,基本上就定下了父死子继的做法,其他非皇太极子孙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因此,在场所有人,除了代善之外,其实都不甘心。

鳌拜一见,立刻大步走到阿济格面前。

阿济格一见,头一扭,才不愿意理鳌拜。他都不用问,就知道鳌拜过来是想说什么。

然而,鳌拜却不管,只是到了他面前,凑得很近,凑到阿济格想发怒时,就听鳌拜低声用只有他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郑亲王怎么死的,需要说出来么?”

阿济格一听,顿时犹如被雷击中一般,睁大了眼睛,就盯着鳌拜,脸色还有点发白。

这个时候,他自然是知道,鳌拜肯定是知道了事情真相,要不然,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突然说出这事。

确实,鳌拜是皇太极的心腹,陈绍宗当初从卢象升那拿到的简报,交给耿仲明后又到了皇太极手中,鳌拜也是看到过的。

只是没想到,如今竟然可以用来威胁阿济格了。

“怎么回事?”多铎一见,好像情况有点不妙,便立刻追问道。

阿济格知道,要是自己还坚持,不肯拥护福临继位的话,鳌拜肯定会说出来。亲手杀死济尔哈朗,就是为了让明国皇帝放回来杀皇太极,不管哪一点,对他都是致命的。

因此,在鳌拜的逼视之下,阿济格脸色异常难看地说道:“没什么,我想通过了,为了大清的将来,福临皇子继位才是最好的,我赞成!”

在座的这些人,谁不了解谁,阿济格会说出这样的话,肯定和鳌拜低声说得话有关。但是,不管怎么样,至少阿济格已经表态了。

代善见到了,便立刻盯向另外一位没有兵权的亲王,也就是多尔衮道:“你一向受先皇重视,称赞你为大清难得的理智将才,因此,就算你天津之战损失三万大清军卒,也没有降罪于你,塔山之战,你又全军覆没,甚至影响到了朝鲜战局,就这样,先皇也只是把你囚禁宗人府而已。大清如今局势危难之际,又放你出来共渡国难。如此种种,你可要对得起先皇厚恩啊?”

先皇厚恩?呵呵,当初皇太极打压,要不是韬光养晦,估计早像阿敏和莽古尔泰一般,被他给除掉了。多尔衮心中想着,却是冷笑。不过有一点,他却是没法否认的。皇太极登基称帝之后,对他确实不错。光是代善所说这些,要是换了其他人,肯定不是这样的待遇。

这个事情,代善今天说出来,而后也肯定会传得所有人都知道。如此一来,要是自己还不同意福临当皇帝的话,那在大清国内,名声怕是要臭了。

这么想着,多尔衮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唯有想着,自己目前并无兵权,这是自己的短处。不过好在福临还小,就算同意了他当皇帝,等他亲政都还有好些年,以自己的才智,应该是还有机会的。

这么想着,衡量了下利弊之后,多尔衮看了多铎一眼,便不得不开口说道:“既然先皇已有遗旨,那就按先皇的意思办吧!”

就这样,在场的这些人中,鳌拜、代善、阿济格和多尔衮都拥护福临继位,剩下的豪格、多铎和岳托,他们三人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又没法联合一起,最终,也只有妥协了。

于是,历史以巨大的惯性,最终还是福临登基称帝。不过原本是多尔衮为摄政王,但是如今,却是诸王议政,皆是摄政王。

这样的结果,皇太极要真得在天有灵的话,也不知道会不会气死!他醒过来时心中最惦记的,并不是什么皇位继承人,而是海兰珠的安危。当初他说出庄妃两字时,其实是要想杀了庄妃的。如今倒好,这个庄妃成了太后,她儿子还成了大清皇帝了!

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并不是偶然。

布木布泰是个聪明人,知道皇太极要杀她,便不着痕迹地先下手为强。之后,又担心皇太极说什么话对她不利的,就千方百计打听到了皇太极临死之前的细节,根据当前的局势,她又从中发现了机会,便开始在宫中散布鳌拜听到的那些话。最终,她如愿以偿!

与此同时,她的心腹女官突然死亡,在她的权势之下,也没人去追究。后宫之中,最终是以布木布泰为尊,哲哲也得靠边站了。

随后,多尔衮也开始体现出他在建虏当中算是比较厉害的一面,立刻开始根据当前的局势,主导如何应对明国。其他人在这方面,还真是不及他。

“大清兵力,必须要多加补充才行。但是,明国强大,汉人已经不可靠。”多尔衮在六王会议上侃侃而谈,“因此,我大清应该再次北征索伦部,以此来补充我大清兵力!”

索伦部族,还在满清的北部,按照原本的历史上,是要等到崇祯十六年二月才第三次北征索伦部,但在这个位面上,在多尔衮的建议下,提前有了这个事情。

对于多尔衮的这个建议,其他人都没有意见。

事实上,代善在经历过夺嫡之争后,身体就越发地不如以前了,就仿佛在那件事情上,把他存下来的精力都消耗掉了。因此,这六王议政,基本上都是缺席,实在不能缺席的,也就在那打瞌睡。

没有了代善坐镇,多尔衮凭着他的能力和口才,欺负其余几个人,比如说豪格,阿济格等人,那是绰绰有余。也就岳托偶尔会和他争上一争。但是,两人是有辈分差距的,多尔衮又有多铎相助,因此,虽然他没有兵权,可就是能掌握主动。

北征索伦的事情,也就这么定下来。甚至他还愿意在这严寒的季节,亲自领军北上,由他去做这个事情。

对于辽东发生的这些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预料的剧情走,这让崇祯皇帝有点遗憾。不过,也就是有点遗憾而已,威胁却是谈不上。

不要说皇太极已死这种情况,就算没死,不也一样打得建虏一日不如一日。更何况,如今建虏那六大亲王中,多尔衮,阿济格,代善都已经领了甲级窃听种子,对于建虏的大部分决策什么的,自己都能实时掌握。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不再去想辽东事情,在年前的时候,赶到了京师,就该好好过年了。

这一次的御驾出京,崇祯皇帝事先是没有说明的,要不然,就带着一万多军队,还要跨海去辽东,绝对有一大群人会死谏。

不过已经回来了,那就不用隐瞒。当即宣布奴酋皇太极已死,并且广为宣传耿仲明和陈绍宗母亲的事迹。对于耿仲明的灵位入忠烈祠的事情,他亲自交代,隆重举行。而陈绍宗母亲的事迹,不但让周皇后去接见,赏赐,给予很高的荣耀之外,还吩咐教坊司为陈绍宗母亲编剧,搬上戏曲舞台。

顿时,大明这个年节,最火热的,就是这三件事了:崇祯皇帝气死奴酋皇太极;耿仲明心怀大明,弃暗投明却被儿子出卖,舍生取义;陈绍宗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是为大明之楷模。

就这么着,崇祯十五年就这么过去,崇祯十六年来到了。

新年之始,崇祯皇帝除了向卢象升、洪承畴发出旨意,通知他们有关建虏内部的情况,对辽东腹地进行渗透之外,他主要的心思,便扑在了内政上。

自从他回京之后,最重视的,自然就是农业,也就是粮食方面的问题。经过翻阅奏章,崇祯皇帝发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他虽然大力推广番薯等高产作物,还兴修水利等等措施,可是,粮食问题,始终得不到缓解。究其原因,他最终得出的原因,竟然还是经济问题。

大明的农业,基本上都是农桑结合的。特别是大明那边,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一直以来,大明就存在桑争稻田的问题,概因为种桑、种棉、养蚕、养羊和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显得更加有利可图。特别是近些年来,朝廷大力保证粮食不缺的情况下,百姓就更愿意去种植经济作物。

而根据估算,种桑养蚕和种稻所需劳动力的比例,大概是100:5,这个数据,万历年间归安人孙铨有过估算,如今崇祯年间也是差不多。这也就是说,大明的劳动力在发展经济作物的时候,不但没有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反而更多的人力去扑到了农事上面。

这么做的后果,第一是原来的粮食产出大省,比如说湖广熟,天下足,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甚至连太湖地区,也从粮食外运变成了需要从外省运入了。如此一来,耕地不足,劳力不足,畜力不足,肥力不足,以及肉食不足等等弊端,也就都出现了。

崇祯皇帝看着这份结论,很是头疼。在他的想象中,是要把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从事工商业,从事其他行业,从而让大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然而,如今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如果用暴力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很可能就会变成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对此,崇祯皇帝是不想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依靠经济手段来调剂了。

基于这个想法,崇祯皇帝便又开始调阅大明两京十三省对于贷款办国有企业的情况。还真别说,江南那边的国有企业,也是把目光瞄准了丝绸棉丝之类的生意。

对此,崇祯皇帝是赞同的,并进行鼓励扩大生产,并改进生产工具等等方式,从而让丝绸棉丝之类出现供大于求的想象,价值降下去的话,自然也能减少大明百姓去主动从事这方面的积极性。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

另外,崇祯皇帝视察了宋应星一直在搞的厂子之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进行展示,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个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东西。

这一日,崇祯皇帝特意为此召开大朝会。

虽然还是二月的天气,寒风吹着好冷。可此次朝议的内容,崇祯皇帝已经稍微透露过。因此,百官虽然挨冻,可都是一个个精神亢奋,都在想着,皇上所说得东西到底是什么,很赚钱?有多赚钱?很有用?有多有用?

任何人,对于这样的事情,那都绝对是很好奇,很感兴趣的。

因此,当崇祯皇帝驾临,见礼之后,首辅薛国观就代表百官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一笑,只是冲身边的轮值太监王承恩摆了摆手示意了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