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04 这个章节名好像不吉利

崇祯窃听系统 404 这个章节名好像不吉利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柴时华的首级在地上滚了几滚,最终面朝天停下了。

惊恐的表情,绝望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想说什么,却已经再也说不出来了。

随着阿济格的这手起刀落,柴时华的一命呜呼,这个事情也就有了个定论。

察哈尔部的头目见了,很是松了口气。幸亏郑亲王英明,要不然,这一次的麻烦就大了。

一直没有开口的乌拉特部头目们,看着地上那个死不瞑目的首级,说句实话,他们觉得,这个柴时华十之**是被冤枉的。因为柴时华叛出明国之后,和他们打交道最多,因此对柴时华就比较了解。

不过刚才争辩的时候,他们可不敢去给柴时华说句公道话。这并不是说他们想要维护同为蒙古人的察哈尔部。事实上,他们其实巴不得察哈尔部去死!之所以不说,只是不想惹祸上身,免得也被察哈尔部攻击,把他们也给拖下水。

至于柴时华受到不公待遇,很有可能被冤枉杀害,这关乌拉特部屁事!

此时,济尔哈朗看都不看地上的首级,抬头安慰察哈尔部头目们说道:“事情已经水落石出,是这柴时华想向明国皇帝邀功,不但告密卖了那么多粮草物资,甚至还潜回来想继续为明国皇帝打探我们的军情。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就这么死了,还真是太便宜他了!”

听到这话,察哈尔部的头目们连忙点头回应,一个个都称赞济尔哈朗英明,顺便往地上那尸首吐上几口口水。

济尔哈朗心中还真不想听这些察哈尔部头目们的马屁,因为他心里其实有数,这个柴时华估计是死不瞑目的。不过没办法,谁让他已经没了什么用处,而大清还需要察哈尔部提供物资,还需要察哈尔部的精锐为大清作战。如此一来,他们两边的争执,谁输谁赢,就一目了然了。

心中这么想着,他便伸手一摆,阻止了察哈尔部头目们的马屁声,而后大声说道:“把这个明国细作的首级传遍全军,让大家都知道,明国内奸已除,接下来,全军齐心协力打好这一战。谁若是敢同这个柴时华一样心怀异心的,本王明察秋毫,这就是下场,绝不姑息!”

说到这里,他的目光扫视过地下那些蒙古部族的头目们,而后再接着说道:“之后,把首级给明军那边送去,让他们知道,内奸已经被本王清除,就不要再做白日梦,来探听本王的消息了。这种小伎俩对本王没用,有本事,就在战场上见高低!”

他的亲卫一听,立刻领命,捡了柴时华的首级便大步而出,去执行军令了。

随后,济尔哈朗对堂下众人说道:“明国皇帝的爪牙已除,很可能会进攻归化城了。诸军做好准备,杀明军个片甲不留!”

“杀明军个片甲不留!”这堂下众人,一个个都打千跪地,齐声高喝,就好像他们实力有多强大一般。

那些蒙古部族的头目们说完之后,就想要向济尔哈朗提下这粮草的问题。可是,他们没想到,在他们喊话的时候,济尔哈朗已经大步走向后衙,没了人影了。

见此情况,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回头再提这事了。

与此同时,在榆林重镇,崇祯皇帝也在对堂下的文官武将说话:“西北百姓之苦,皆源自叛将柴时华。此人不除,朕亦愧对西北受兵灾的百姓。可是,此人生性狡诈,一有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逃跑,比兔子还胆小。加之其在建虏那边,一般情况下没法除去此獠。由此,朕下旨给吴总兵的时候,已定下离间之计。如果不出朕之所料,建虏必会杀之,奉上此獠的首级!”

听到这话,底下的文官武将不由得都是惊讶,皇上只是坐镇在榆林,却早已在对付草原上的敌人了?不但是耗建虏粮草物资,甚至还要把叛徒正法?

要是换成是别人说这个话的话,他们很可能不会相信。毕竟建虏又不是傻子,更何况归化城那边的建虏主帅,是素有威名的建虏统帅济尔哈朗,他会中离间计?

不过此时说话的是崇祯皇帝,他已经有好几次,他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在崇祯皇帝的手中一一实现。因此,虽然隔空杀柴时华的事情,对于别人来说不可能,可是,崇祯皇帝既然说了,那就绝对是没问题了。

这么想着,底下的文官武将纷纷大喜,一起恭维起皇上来。

这个事情传出去之后,大明将士们在日常最关注的一个事情,就是建虏什么时候会把那叛徒的首级送过来?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等到第二日的时候,轮值出关打斥候战的骑军将士们,在回关的时候,就已经吼开了:“建虏中了离间计,叛将柴时华的首级在此,皇上万岁!”

守关的大明将士们,听到声音纷纷看过去。只见为首的那名骑军同袍,双手捧着一个没有盖的盒子;而他边上的同伴们,则一个个都在兴奋地大喊着。

从城头上,往下看去,虽然看不清,可能知道,确实是一个首级。

骑军同袍们,既然都这么喊了,那这个首级,就肯定是叛将柴时华的了。于是,他们也跟着大喊了起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建虏中了皇上的离间计,叛将柴时华的首级送来了!”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只是一会的功夫,整个榆林镇的人就都知道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威望,随着柴时华首级的到来,又往上涨了一分。

这么厉害的皇帝,有没有?!

听到连内侍都带着欣喜之色恭维自己,崇祯皇帝只是淡淡一笑道:“这点事情,根本就不算什么。传朕旨意,将叛将柴时华的首级传遍诸军,传遍九边重镇,以此为戒,谁敢背叛大明者,这就是下场。最后,拿这首级祭奠战死的王总兵和他的将士们,祭奠西北被柴时华这个狗贼害死的大明百姓!”

他从窃听系统中看到了消息,明确知道柴时华被建虏干掉了,且还会送首级回来,就顺便这么说说,涨点威望,总是没错的。淡淡一笑,也确实是淡淡一笑,并不是装逼,毕竟这事儿,随便一个人有窃听系统,都能做到不是!

“遵旨!”内侍蓝天保听了,高兴地答应一声,立刻就去传旨了。

他们这些小内侍,在崇祯皇帝的保护之下,并没有见惯人情百态,还没有被官场的大染缸所染,因此还多有那种是非黑白,明明白白的那种想法。对于这个叛将柴时华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恨死了的。如今恶有恶报,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了。

柴时华的首级在榆林重镇示众的时候,援剿总兵带着抢回来的人口物资终于到达了榆林镇,前来缴旨。

城门上,挂着的首级格外的醒目,边上的墙上,贴着大大的告示,一眼就能看到,叛将柴时华的首级这些字。

吴三桂一见之下,先是愣了下,随后突然就明白,皇上之所以下旨给自己,不要抓住柴时华等人,原来是有后招啊!没想到最后,柴时华的这个叛将的首级,竟然比自己还先到榆林重镇了。

他也是和柴时华交手过多次的,知道这个叛贼异常狡猾,动不动就跑,比兔子还能追的,可是,如今也就只有首级,看他还怎么跑!

相对吴三桂这种只是感慨一下不同,那些随同返回来的青壮,得知城门上挂着的那个首级是柴时华时,确实就激动了。很多人当场就哭了,他们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说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柴时华。

原本他们以为,自己活不活得下去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说报仇了。结果没想到,他们不但被朝廷官军救了,甚至连柴时华这个大仇人,也已经被朝廷枭首了!

明军将士们看到他们的这个样子,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便安慰他们道:“皇上英明神武,用离间计把叛将柴时华给杀了,给你们报了仇。还有在归化城的建虏,还有那些乌拉特部和察哈尔部,也迟早被皇上平定,你们放心好了!”

“对,你们放心好了,皇上已经逼得建虏快到绝路了,你们看好了,很快就能灭了他们的。”

“……”

听到这话,这些青壮自然对崇祯皇帝感激涕零。

他们会在这里休整几天后,便再西向回家乡去。但是,在听到了明军将士们的说话之后,很多人都强烈要求,他们也要当兵,也要随军杀敌,哪怕以后世代都是军户,也没关系。

这几年来,军户的日子已经好过了不少。但是,在崇祯十二年之前,边关的军户,那叫一个凄惨,军饷十几年都没发的都有,卖儿卖女的都不少。以至于谁也不想再当军户,往往会逃亡成了野人,或者山大王,或者流贼什么的。

这些百姓自然是见识过的,换了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当兵,不想成为军户。可是此时,他们却顾不得了,就想着杀鞑子。

他们中,有的人,全家都死绝,只剩下了他一个;有的人,还有亲人被建虏关在归化城那边,他们就想着自己去救自己的亲人。

面对他们的要求,崇祯皇帝忽然心中一动,便见了他们,就在榆林军镇的校场上。

四千多青壮站在点将台下,四周都是三大营的精锐,文官武将,则簇拥着崇祯皇帝站在点将台上。

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就座,而是走到了台前,看着底下的青壮,大声说道:“你们的情况,朕亦知悉;你们的要求,朕也已经了解……”

第一次亲眼见到皇帝,亲耳听到皇帝说话,所有的青壮,都不敢喘粗气,聚精会神地听着。

“……大明西北,蛮族众多,离京师又远,如果有突发战事,只靠朝廷官军,很可能会吃亏。今日这一次,就是一次教训。”崇祯皇帝在点将台上继续大声说道,“看看你们,一个个都是青壮,这么多人,如果能拿起刀枪和敌人去厮杀,如果你们懂得军阵搏杀之术,就能很好的弥补朝廷官军的不足,也能给那些来侵略你们家园的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所谓保家卫国,就是这样的。”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看到底下的青壮们似乎有点不解。侧过头,看着自己身后侧的文官武将,似乎也有点不解,他便转回头,看着下面,继续大声说道:“因此朕决定,在大明西北,从你们开始,所有男丁成年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全部都要当兵,期限三年。在这三年中,可领军饷,习军阵搏杀之术。三年期满,可退而为民,亦可选择继续留在军中效力,全凭自愿抉择,你们可愿意?”

崇祯皇帝说得这个,其实就是类似后世的义务兵役制了。

这个事情,如果在江南推行,那绝对会引来强烈反对。本身武人的地位就低,还要所有成年男丁,身体条件允许的都要当兵,疯了么?

不过,这个事情在这大明西北地区,在如今这个背景下,却是有了可能。

首先,西北这边的民风彪悍,可以说是比较重武轻文的,这是因为这里经常受到蒙古人的侵袭,不得不如此。而且越是靠近长城,越是在九边重镇,军户越多,军队越多,对于当兵,也就没有像江南那样会受到歧视。

而如今,就如同崇祯皇帝所说的,他们这些青壮,不当兵的,没有杀敌技能,最终保不住自己的家,保不住自己的亲人,空有一身力气,最终却只能成为论人宰割的牛羊。

此时的这些青壮,被崇祯皇帝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而且这事,还是皇上金口玉言,当众说了,当三年兵,领三年军饷,而后是退而为民,还是继续当兵,全凭自己抉择。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坏处,因此,就没有一个人反对。

而崇祯皇帝身后的文官武将,他们的想法又和这些青壮有点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