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376 八百里加急

崇祯窃听系统 376 八百里加急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那卢象升愚忠之极,顽冥不灵,不肯接受陛下之好意!”范文程不敢撒谎,据实回复道。

皇太极听了,便冷笑一声道:“既然辜负朕之好意,那就休怪朕得雷霆一击了!”

对于平壤战事,他蓄谋已久,是一定要打下的。

皇太极当然知道,平壤战事,可不能一直拖下去的。

事实上,大清发起的朝鲜战事,不管攻打任何城镇,都不能久拖不下,因为大清耗不起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基于此,他屯兵在镇江堡等消息的时候,就已经为平壤之战而在做准备了。他说要雷霆一击,这是有依仗的。

此时,就见他一声大喝道:“来啊,传朕旨意,就在营前组装投石车,让城头上的明军看看,朕给他们准备的见面礼!”

因为有旅顺一战的教训,皇太极知道,光用火炮对轰的话,是打不过明军的。因此,他就想了一个招数,还是启用被火炮淘汰的投石车。

相对火炮来说,建虏这方面,投石车更容易打造,而且也不需要火炮技术,配重式的投石车,已经成熟。这么多年来,建虏也积累了足够的工匠,能为建虏一口气打造更多的投石车。

如果攻打锦州这种坚城,有太多火炮防御的,投石车多了也没用。但是,平壤城这边,他就不信了,明军会有那么多红夷大炮?至少原本的朝鲜,是没有的。

于是,随着皇太极的一声令下,就见建虏这边营地前,一辆辆的大车从军营里推出来,卸下大车上的东西,一堆又一堆地,排了非常长的一字型,甚至还排不过来,都排成了“二”字型,只花了一个多时辰,一架架的投石车,便能看出雏形,最终成为完整的投石车。

那些大车卸下投石车配件之后,就被建虏赶走,去大同江边,去任何有石头的地方,运送一车车地磨盘大的石头,就堆在建虏军营之前。一堆又一堆的,看着就觉得很恐怖。

建虏也是相当嚣张,就明摆着告诉平壤城头上的守军,我就是要用投石车之海,把你平壤城给淹了!

甚至还不止如此,那些大车运完石头之后,又在平壤守城的视线范围内,开始掘土装袋,一袋又一袋地运到投石车边上,堆成了小山一般。这又是在给平壤城头上的守军说,投石车之外,他们还要堆土山,填平护城河,填平城墙。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平壤城头守军的眼皮底下进行,就是让他们看到。

等到傍晚时候,建虏就准备地差不多了。城外目光所及之处,无数地投石车,一堆又一堆的石头堆,还有小山般地泥土袋,就那么耀武扬威地摆在了那里。

平壤城头上的守军见了,心中重新紧张起来,不过多少还有一些安慰。由总督大人亲自坐镇,早已对城防下了功夫的。平壤城外,不但有护城河,且地面被挖得凹凸不平,大坑、小坑的,光是这些,建虏就没法把投石车推近了用。而且,城头上火炮也不少。建虏要想用投石车攻城,首先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然而,似乎猜到了城头守军会想什么,不知何时,就见远处,一队队地建虏,驱赶着朝鲜百姓往军营这边汇集。就这数量,至少有上万之众。

熟悉建虏打法的卢象升一见,心中不由得一沉,很明显,建虏显然也料到了这些,他们是准备用这些朝鲜百姓的人命来填平城外的一切不平,为建虏的攻城做好一切准备。

卢象升不得不承认,建虏为了攻下平壤城,确实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看来,平壤之战,比自己想象中还要难坚持啊,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不过,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也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夜里的时候,建虏就已经开始驱赶朝鲜百姓开始填城外的坑。天色大亮时,城外已经被填了一大半。

而后,建虏大军尽出,全部列在平壤城外。

骑兵们,呼啸着围城而走,马蹄声,呼喝声,混杂着扑向平壤城头。

而建虏步卒,弓箭手一队队地列阵而出,光是数量,就至少有上万之多。还有的步卒,则站在一架架的投石车边上,等待着伪皇皇太极一声令下,就一起推着投石车逼近平壤城。

甚至还有一部分军卒,都是光着膀子,已经开始搬运那磨盘大的石头,一车车地装上,就停在投石车的后面,随时为投石车提供石弹。

另外,还有七八千左右的朝鲜百姓,衣衫褴褛,被拿刀枪的建虏,逼在泥土袋的边上。看这架势,是要逼着朝鲜百姓背着泥土袋去填护城河。

所有的一切,看着都已经准备就绪。

城头上,明军和朝鲜军卒,也都严阵以待,一场大战,眼看着就要开始。

这个时候,皇太极在建虏众多头目的簇拥之下,打着皇帝的仪仗,从军营中威风凛凛地出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将近十万人,全都打千跪地,齐声高呼,声势格外的浩大!

随着皇太极的手一挥,城外的人头,密密麻麻地,就犹如波浪一般起伏站立。

皇太极看着这一切,心中格外的满意:大清军队,所向无敌,任何胆敢和大清为敌的,全都会被自己领军踏平!

这么想着,他转头看向穿甲戴盔的范文程说道:“范卿,你且去喊话,朕最后给卢象升一个机会,立刻无条件投降,否则平壤城破,鸡犬不留!”

说这话的时候,他想起了明国皇帝竟然两次释放大明高级官员回来,要他无条件投降。

呵呵,这一次,朕也要明国的封疆大吏无条件投降。反正明国皇帝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朕却绝不会是说说而已,这是最后的机会,还要执迷不悟,顽冥不灵的话,平壤城破,就绝对鸡犬不留。

这边,范文程领了旨意,不得不又上前喊话。

不过这一次,卢象升压根就没有给他回话,“嗖”地一声,用一支利箭答复了他。

好在范文程早就防备着,连忙举起手边的盾牌,及时挡住了。

“叮”地一声,利箭掉落在地,不过,却震得范文程的手臂感觉有点不舒服,这让他不由得暗暗吃惊,这个卢象升天生神力,果然是名不虚传!

皇太极在后面远处看到这个情况,无需范文程再回来禀告,就知道城头上卢象升的意思了。

于是,他伸手拔出自己的佩剑,往平壤城头一举,厉声大喝道:“传朕旨意,攻城!”

“呜呜呜……”

十多支牛角,同时吹响,回响在平壤城的上空,揭开了平壤之战的序幕。

平壤城外,建虏首先用刀枪逼迫着朝鲜百姓背着一袋袋沉重的泥土袋子,开始往护城河这边冲过来。

当然了,城头上也不会因为是朝鲜百姓,就任由他们填平护城河。箭雨开始覆盖,第一时间,鲜血就染红了平壤城外的土地。

朝鲜百姓前进,会被城头守军射箭,后退,会被督战的建虏当场处死。乱世人命贱如狗,对于任何百姓都是适用的。这一刻,他们的性命,甚至连狗都不如。被敌人逼迫,死在了平壤城外的这片土地上,甚至尸体也被抛入护城河中。

与此同时,建虏军阵中,又有了动静。一架架的投石车,随着建虏这边军令传下,在许多建虏的推动之下,开始一起缓缓地动了起来。有些巨大的投石车,甚至还用上了畜力拉纤。

几万建虏弓箭手,也一队队地开向平壤城头。他们手握步弓,散开阵型,就等着到了射程之内后,用他们的箭雨为投石车地靠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战争机器,已经启动,平壤之战,从一开始,建虏就用上了全力,要给平壤城以雷霆一击。

平壤城头上,卢象升注视着这一切,脸色平静,随即传下一道道军令。

到了这个时候,城头上的守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去害怕了。随着军令的传下,也开始动了起来。

城外,皇太极指着平壤城头,笑着问道:“诸卿以为,平壤城几时可下?”

“启奏父皇,儿臣以为,一个时辰不用,投石车投上几轮,这平壤城就是我们大清的了!”豪格第一个抢先回话,声音洪亮,带着喜气,乐呵呵的。

岳托也跟着带着笑容奏道:“陛下牛刀杀鸡,肯定一战而定!”

其他人听了,花花轿子人抬人,明摆着要一战而下平壤,这个时候不多说一句,那是对皇上的英明神武有异议了!

皇太极听着他们的话,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这一战,确实是花了他好大的心思,甚至于调动大清的大部分能调动的兵力,就为了苍鹰搏兔,一击成功,不让战事有久拖下去的可能。

如今,看着所有的成果付诸实施,皇太极当然开心了,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

然而,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一骑飞驰而来,看他背上背着的旗号,竟然是八百里加急。

除了投入战事的建虏之外,其他所有建虏,看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不由得都有点吃惊,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情,纷纷转头注目起来。

皇太极也看到了,不知为何,他心中一咯噔,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好像就是被代善那厮给闹的!难道这一次,又有什么突然发生的坏事?

他这么想着,那八百里加急的信使,一直到了御前,由黄马褂上前拦住核实了一下,就立刻放行到了皇太极的眼前。

“禀陛下,海州遭受明军攻击,十万火急!”说着这话,信使已经软倒在地,甚至连装着奏章的长筒都无力从身上解下来。

皇太极和身边的建虏头目一听,顿时都是一愣。他们是万万没想到,海州竟然会遭受明军攻击,而且是十万火急地跑来求援。多尔衮不是在塔山么,这明军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脑子的疑惑,皇太极赶紧展开黄马褂转呈上来的奏章,立刻看了起来。

所有人都马上盯着皇太极,想从他的脸上,首先看出一些东西来。这个时候,声势浩大的攻城,似乎都被他们忘却了。

只见皇太极的眼珠子转动,快速地看了一会之后,忽然,那脸色就变了,变得格外的难看,比起先汗死了的时候还要难看。

在这封来自海州的十万火急的奏章中,说大量明国骑军出现在海州城外,至少有上万骑之多,且他们都携带了许多金钱鼠尾的首级,初步核实,应该是塔山大清军队的首级,这也就是说,塔山的大清军队,十之**是惨败,搞不好还是全军覆没。如今海州危急,恳请皇太极这边火速派遣援军。要不然,海州失守,就明军就威胁辽阳门户鞍山驿堡了。

皇太极一把捏扁了奏章,红了眼睛,抬头看着眼前正在开始的平壤之战。

如果这个时候撤兵回援,他肯定是不甘心的。布局平壤之战,都不知道花了他多少心思,花了大清多少人力物力,岂能无功而返!但是,兵贵神速,救兵如救火,也是耽搁不得的。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点不信,觉得海州的这份奏章,是夸张了。

别的不说,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皇太极让多尔衮领着一万多人马驻守塔山,就是防着关宁军那边会有异动。另外,又得他授权,由多尔衮去和明国蓟辽总督洪承畴谈判德王之事。他相信,事关明国藩王,洪承畴作为朱家臣子,肯定要用心对待。如果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敢出兵,那德王必死无疑,这个责任,那洪承畴能承担得起?

由此种种,皇太极再次确认,这份奏章肯定夸张了。就凭多尔衮的本事,算算时间,才过去多少天而已,断然不可能惨败的。

想明白了这点,他回过神来,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他,不少人脸上都是担心。

于是,皇太极的胖脸上,忽然露出一丝笑意道:“没事,明军骚扰而已!诸卿用命,先打下平壤城,再去教训关宁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