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314 天助我也

崇祯窃听系统 314 天助我也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就听左懋第严肃地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大明之漕运,包括运费、运军行粮及修船费等费用由粮户承担,均按正粮加耗派征。除此之外,运河长远,涉及各省多县,其中贪官污吏不少,占着运河,行那雁过拔毛之举,各种加派杂税下去,粮户负担极重。”

说到这里时,他忽然拔高了声音,似乎是在控诉道:“农民被金点应役,虽免交税银,可荒时废业,艰苦万状。如遭风涛漂没,官吏勒索,势必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这种例子,微臣沿途所见,亦非个别情况。就算由运军承担漕粮北运,绝大多数运军军卒,亦和农夫一般苦累,世道艰辛,绝非危言耸听。如若陛下不信,可派人核查运军实数,微臣敢担保,比军户逃匿之比例,只多不少。”

崇祯皇帝听得脸色严肃,凭他对明末官员的印象,雁过拔毛的事情,应该不要太正常。

“且如今之运河,已有多段淤泥堵塞,又或者遇枯水之际,无法行舟,则征集当地百姓拉纤之役,又或者车马转运,这期间,费钱费粮费力,种种弊端,可谓多不胜举。”左懋第说到这里,异常认真地说道:“如若改走海运的话,不但能解沿途百姓之苦,且再无漕运之弊端,虽有风高浪大之险,可只要则有经验值渔民,则平静之季,沿海而上,当能少受漂没。”

“哦,这么说,漕运当废?”崇祯皇帝听了,不动声色,只是很冷静地问道。

听到这话,左懋第又马上回答了,很显然,他对此应该是早有考虑,才能反应如此迅捷:“非也!漕运虽多缺陷,可正如首辅所言,漕粮相关军民,人数之多,不得不慎重待之。微臣以为,可减半漕运,改走海运。等海运之途熟悉之后,再减全部漕运,可也!”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心中不由得微微点头,这个是慢慢地过度之法,也算是稳重之举。

他正想说话时,却听左懋第还有话说道:“不过,运河不能废,除去漕运之外,南来北往之货运,依旧可也。臣从陛下先前之策得到启发,不如集改海运之后多余人力疏通运河,用于民间货运,收取关税,以补国库之虚……”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又追加补充道:“又或者初收之关税,用于当前运河的疏通,如此一来,运河之能无废,海运漕粮又能推进,而国库无需花费一分银钱,朝廷之幸,百姓之福也!”

崇祯皇帝听明白了,左懋第的意思,概括起来,其实是说,海运能节约不少费用,这个费用刚好可以用来疏通运河,解决运河沿线人口生计问题,而疏通运河后又能征收关税,进而增加国库收入。等到将来,运河疏通完成了,海运节约出来的好处,朝廷就能切实享受到了。

而他所说得从自己先前之策得到启发,应该是指目前让张溥在江南那边催缴欠赋等所得,用于地方救灾这个事。只要这样做,朝廷实施之政策,就能少很多阻力。

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问其他臣子道:“左卿之想法,诸卿以为如何?”

左懋第的这个说法,是符合皇帝事先指定框架内所议。且群臣能从皇帝的言语神态中察觉,皇帝对左懋第的这个提议是满意的。就只是一条,这个做法,能让朝廷不费钱粮,就解决漕运目前的弊端,他们就觉得,皇帝应该是赞成的。而如果想否决左懋第的做法,皇帝也已经说了,就要提出对应的解决之道。

因此,群臣在崇祯皇帝问话之后,都沉默了,并没有人反对。

反而首辅薛国观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微臣附议,分半行之,乃稳重之举。不过漕运改海运,与之前所有不同,钱财之掌管分派,该如何有效统筹之?”

张溥那边催缴上来的钱粮,都会存入大明皇家银行南直隶分行。而后,南直隶辖下各府防灾救灾,就由当地主官申请,五万两以下由南京左都御史杨廷麟、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以及吏部尚书孙传庭共同批准后,就能从大明皇家银行南直隶分行提取对应银票。五万两以上,就要快马奏报京师这边,由崇祯皇帝来审批了。

这里面,就没南京户部尚书什么事儿。有官员不服,曾上书朝廷。崇祯皇帝的批复是,这笔钱粮,乃是专款专用,用于防灾救灾,而地方主官申请,由目前正在考核地方官员的吏部尚书来批阅,并没有不合理之处。

由此,其实所有江南官员都能看出来,江南官场上,皇帝就信任这几个封疆大吏。其他臣子,除非做出什么特别的事情,赢得皇帝的信任,否则就会被这三个封疆大吏,外加一个张溥给压着了。

过去了一年多时间,各省省会所在分行,除了西北、西南等少数地区之外,都已经开展了。但这次的漕运改海运不同,是关系到了几个分行,那这银钱怎么调配,就是个问题了!还有谁来审核,也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听了,略微皱眉想了下,便乾坤独断,下了一道圣旨,提左懋第为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也就是漕运总督。五万两银子以下的审批,也由漕运总督一人独断。

这道旨意一下,顿时,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左懋第应该是深得圣心。给他的权力就大了。

本来漕运总督这个职位,在大明朝的所有地方官职中,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不但要督办漕运,而且是兼巡抚凤、扬、庐、淮四府,徐、和、滁三州。

对此,左懋第深感责任之重,便立刻请旨,要求皇帝派中官协同。也就是说,他主动要求皇帝派个耳目,待他身边去。

但是,对于这个要求,崇祯皇帝却是笑着说道:“卿年轻不假,有为也是朕看着的。主政韩城六年,又有几人能有卿的作为。卿有能力,朕也就能做到不问资历,以才德用人。”

话是说得漂亮,表现出了对左懋第浓浓地信任之意。然而,任何人都不知道,其实赏赐一颗窃听种子,那是必然的事情。

左懋第听得顿时就激动起来,这种信任,还是来自皇帝的信任,让他立刻就生出了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于是,他也不矫情了,坚定有力地奏对道:“臣领旨谢恩!”

没有慷慨陈词,只是语气坚定无比,让崇祯皇帝听了,能感受到他的决心。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很满意,微笑地点点头,而后又说道:“卿此去,除最主要的漕运事物之外,还要督办所辖之地的土地丈量一事,按你韩城经验,重新编造鱼鳞册,要有难处,可随时密奏于朕!”

听到这话,左懋第立刻便明白了,皇帝给予他这么大的信任,也是要给别人看,让他在这个编造鱼鳞册的事情上,能少一些阻力。

想明白了这点,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

虽然崇祯皇帝很想全国推广左懋第的做法,去重新丈量全国的土地。但是,他又深知,这项国策,关系到国家在后续税收等等各项朝策,是非常基础的一个活。这也就是说,这个重新编造鱼鳞册的事情,非常重要。

而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能耐的地方官去做,很容易就侵占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占了他们的土地,让他们都没地方说理去。同时,也可能让那些地方豪强侵夺来的土地成为他们的合法之地。从而让这个国策推行,成为一个害人之策。

就目前来说,崇祯皇帝还真没法信任大明的那些地方官员,包括那些封疆大吏。

第一是官品问题,是否会和地方豪强勾结;第二是能力问题,是否会被地方豪强糊弄;

因此,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这个重新编造鱼鳞册的事情,还是先从小范围开始。左懋第辖下可以这么做,张溥那边也可以做。就目前来说,就他们两人所辖之地先做起来好了。

这个朝议内容,涉及到大明最大运河沿途省份,关系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新任漕运总督还没从京师出发,有关朝议的消息,就风一般由北向南,飞快地传播开去。

而此时,伍忠这边,在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的暗中协助下,明面上扮成朝鲜富商的代理,暗地里是满清的代表,早已开始了和大盐商的接触。

事实上,都不需要锦衣卫去特别调查,只需要知道哪些大盐商中谁崛起最快,家族势力最小的,那就一定不是个好鸟,绝对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且勾结了官府势力才能一下子坐大的。

要知道,哪怕是盐商做这垄断生意,都不是那么好做的。没有关系的,就算有盐引,都别想很快从盐场换到食盐。而如果只是规规矩矩买卖官盐的话,能有多少利润?绝对是往官盐里充私盐,且能摆平各方大小势力才可以。

伍忠所接触的大盐商乐庆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先是以正宗的朝鲜特产为诱饵,双方进行洽谈。而后,就慢慢地谈到了和满清那边做买卖的事情。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的眼中,还真没有国家之分,和谁做生意能赚钱的,又有几个人会去管他是谁?晋商走私,在北方是代表,南方这边,海上走私,不也是盛行。传说中的倭寇,背后都不知道有多少江南这边的豪强参与。

而且,一开始的时候,伍忠并没有暴露他是皇太极女婿的身份,而是以朝鲜商人代理为背景,说和建虏做买卖利润极高。只是可惜朝鲜太穷,并没有建虏所需要的物资粮草等物品,要不然,都不用跑来明国。

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不小心漏了口风,然后随着关系增加,伍忠又不小心透露,要在明国这里购买物资粮草,转手倒卖去辽东,赚他几倍利润。等发现乐庆生眼红之后,就又不小心透露了他的身份其实是建虏代表。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直接谈起生意了。

最初之时,利润之大,让乐庆生眼红之时,也让他有点担心,担心建虏那边是骗人的,哪有这么高的利润!

最终,伍忠似乎也豁出去了,拿出证据,证明了他是奴酋皇太极驸马爷的身份。随后,他还很光棍地让乐庆生选。

第一条路,乐庆生可以把他交给官府,从而立功得到奖赏;

第二条路,乐庆生可以成为满清在大明的皇商,为满清在江南地区凑集满清所需要的物资粮草运往辽东,从而赚得难以想象的利润。而这个利润,绝对不会有假,要不信的话,可以让他拿到盖有皇太极玉玺的旨意作为凭证。

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的,几倍利润的时候,都能让人疯狂。皇太极开出的价格,让乐庆生这种民间枭雄根本难以拒绝。他压根就没有考虑把伍忠交给官府,只是有些疑虑。

第一,这么高的利润,高得让他有点怀疑,财富比起他做私盐生意都要来得快。只要成功来回一趟辽东,就能让他赚多了去。

第二,从江南运粮草物资去辽东,他担心往北会引人注意。毕竟这个时候,是有人私下出海,可都是往南去做买卖的。他往北的话,确实是有这样的疑虑的。

伍忠对此,第一条很好解决。他告诉乐庆生,可以和他盟誓,盖上他驸马的印信,而后先往辽东做两船买卖探探路。伍忠保证,他绝对赚足够的利润回来,顺便在盟誓上还能再盖上大清皇帝的玉玺给他保证。

至于第二个担忧,伍忠就没办法了,只能告诉他,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自己看着办。

正在乐庆生有点疑惑的时候,漕运逐步改为海运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这也就是说,海船往北,以后根本就不会显眼。

天助我也!乐庆生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仰天大喊,高兴地不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