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169 罪己诏

崇祯窃听系统 169 罪己诏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满清军队出关,勤王军凯旋,不过还在路上的时候,始于崇祯十一年十月入关的这次对虏战事,大概的损失也统计出来了。

满清军队流窜两千余里,祸害了河北省、顺天府、山东西部和北部地区,共克济南府之外,另外还有三州、五十五县、两个长城关卡被攻破,蓟辽总督吴阿衡被杀,生擒德王朱由枢、郡王朱慈颖、奉国将军朱慈赏、监军太监冯允许等,还有告老还乡地孙承宗,全家上百口人,都为抵抗满清而战死。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其中,光是被掠去辽东的大明百姓,就有将近二十万人。金银珠宝这些就更不用说了。

此战之后,被建虏肆虐地地方需要重建,解救出来的将近二十万百姓,要重新安置,还有更多的难民,也要妥善安置。战事虽然结束,可要做得事情,却还有很多。

但不管怎么样,毕竟是有打了几次大胜仗,又救回了不少百姓,比起前面几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鞑子劫掠一番后出关,毕竟已经有了进步。

更为关键的是,崇祯皇帝需要这个胜利,需要宣传这个胜利来鼓舞全国百姓的士气,来提高朝廷的声望,提高他这个皇帝的声望,因此,对于凯旋的勤王军,就一定要隆重待之了。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朝堂上,永远都有斗争。

这战事才刚结束,朝廷上就有人跳出来,要求追责宗藩失陷之责!这个是大事,摆到了明面上,哪怕是崇祯皇帝,也要认真对待。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各地藩王宗室,也纷纷上奏朝廷,为德王哭诉。

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就为此事开始砍脑袋了。在崇祯十二年八月,把巡抚总兵之流的颜继祖、祖宽、倪宠、邓希诏、孙茂林等一批文武大臣共三十六人,被集体押解到京师西市,当街开刀问斩。

这些人的名单拟定,以及处决他们的人,就是杨嗣昌。

面对来势汹汹地为德王讨公道,崇祯皇帝当然要顺应“民意”,就在文华殿内的议事中,怒声表态道:“此事,从我大明开国以来,几未有过。如此骇人听闻之事,朕要不狠狠地收拾那些要为此负责之人,朕就愧对德王,愧对太祖成祖!”

听到这话,内阁辅臣杨嗣昌笑了。看来这战事打完了,崇祯皇帝就终归是变回原来的那个崇祯皇帝了。卢象升已经用完了,就该收拾他了。呵呵,亏了自己之前还以为皇上改了性子,竟然一直护着卢象升。原来是要用他打仗而已!

朝堂之上,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是这个想法。毕竟在他们看来,卢象升是统领这次勤王军的。在他统领勤王军和建虏打仗地时候,结果却失陷了宗藩,他要不是第一责任人,那谁还是第一责任人?如果要处罚别人的,那卢象升必须要先处罚才行!

就是基于这个理由,他们认为,等卢象升领着勤王军回到京师,交出兵权之后,就是他锒铛入狱的时候。

对此,杨嗣昌甚至还“好心”地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如今卢尚书手握兵权,以微臣之见,追究责任之事,还是暂且延后才好!”

“对对对,此事需从长计议!”

“陛下,臣亦附议!”

“……”

听着底下这些臣子一个个都这么表态,好像认定了自己要处置卢象升一样,崇祯皇帝就忍不住心中冷笑。

呵呵,朕所说得罪魁祸首,所要追究的失陷宗藩之罪,可不是找卢象升,而是杨嗣昌、陈新甲、八大晋商以及其他有关联的人。如果不是你们这些人,建虏何至于如此猖狂!又何至于失陷宗藩!

等着吧,等朕把勤王军改制,把御马监辖下的军队整编完成,有了可靠地军队之后,就以雷霆之势,把你们都一网打尽!

不过要完成这个改编,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孙传庭所部还好一点,他的“清屯充饷”之策,让他有了足够的钱粮。另外,他麾下的秦兵,是他到任陕西巡抚任上之后新组建而成的。因此麾下兵马,都是正兵,并无其他军队所共有的家丁制。

而三边总督洪承畴的麾下,他并没有新练兵马,都是调集辖下各处能战之总兵等将领作战。而明末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总兵,都是家丁制。包括曹变蛟、贺人龙等人,全部都是。而这种情况,改编为御马监辖下之后,自然就不能有了。

当然了,之所以是家丁制了,也不好说曹变蛟等人就是贪腐将领。因此这家丁制的形成,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不是曹变蛟等人要克扣军饷来养家丁。

自从明孝宗废除开中法之后,北方边境的军粮储备受到了灾难性的破坏,边军的战斗力大为降低。而蒙古人时常来打草谷,甚至有的时候规模非常大,就更是加剧了屯田的荒废,也壮大了蒙古人。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边军这边自然要采取对应的措施了。

从嘉靖年间开始,边军就开始了改编。这个改编,就是针对蒙古人的特点。

而蒙古人的特点,就是先集中兵力突破边墙。在破边之后,就以他们都是骑军的高机动性,分千人左右规模的骑军四处分散劫掠。

而蒙古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穷;因此,他们骑兵的装备和战斗力,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等级;而是只有少数骑军是常备军,拥有精良护甲和优质兵器,时常训练,具有很高地战斗力。

至于那些牧民,其实也就是会骑马射箭而已。一支军队,要想是强军,就必须有良好地军纪,至少要能听从军令,识得军中各种规矩,能协同打仗,有顽强的战斗意志等等。普通牧民,也就是放羊而已,那可能上阵就天然会打仗了。说句不好听的,来犯大明的时候,就只是武装牧民,还是牧民而已。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蒙古人的千人骑军,就往往是少数精锐骑卒,领着一大群武装牧民的劫掠而已。

另外,蒙古人的人口和他们的物资匮乏等等情况,又决定了他们难以承受精锐损失过大,因此,大明边军就针对这种情况,只要打败或者消灭那些精锐的蒙古骑兵,剩下的那些武装牧民,自己都会吓跑。

由此,明军就同样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军出来,这支骑军,要求能打赢蒙古地精锐骑军,自然人数就不可能多到那里去。而这些骑军又肯定是跟随将领行动,于是,就很容易演化成了将领的亲兵近随,也就是家丁了。

家丁制一开始出来也没错,毕竟军饷不足,没法把全军都训练成精锐的前提下,就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的军队才行。

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军制地弊端就出来了。军中资源不可避免地倾斜向家丁,让大明的百万边军,就基本成了摆设。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大明战神戚继光到了北方之后,就一样看出弊端并向朝廷上书过。当时,他在朝中有靠山,也就是抱着张居正的大腿,因此得以放权,新编军队,就没有了家丁制。

只是很可惜,张居正倒台之后,他作为张居正的一系,也被人清算。他所训练出来的军队,最终因为他的离去而回归原样。甚至到了天启年间,连最后一点血脉,戚金率领的戚家军,也在浑河一战中全军覆没了。

崇祯皇帝正想着这些事情时,御史杨枝起又出列奏道:“陛下,微臣听说,那些兵痞把皇上征集给他们用的畜力,好多都杀了吃肉。他们丝毫不顾及畜力的宝贵,如此行径,可见其仗着打了几个胜仗,有骄兵悍将之嫌。微臣以为,此次来京,当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朝廷之威严!”

崇祯皇帝一听,顿时一愣,没想到竟然还有人说这种话出来。

“臣附议!”另外一个御史廖国遴也跟着跳了出来说道,“朝廷花了那么大的代价,给他们拨去了上百万两银子,还有征集了无数的畜力,那些骄兵悍将指不定尾巴都会翘天上去了,须得压他们一压。领军的三位,不好好管教三军,纵容他们骄横,也应追究其责任。”

“陛下,臣以为不妥。”这时候,首辅薛国观站了出来奏道,“大军刚打了胜仗,就算吃了点肉而已,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京师的诸位,可是天天吃肉吧?”

“……”他的这个话,让大殿内顿时冷场了不少。薛蛮子的嘴巴臭,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稍微楞了下之后,薛国观虽然为首辅,却一下引起剧烈地反弹。

不少臣子原本还在看戏的,知道自己的同僚羡慕嫉妒勤王军所立功劳为前所未有,想要进行打压,他们也乐得如此,可没想到,薛国观一句话,把他们也喷了,他们自然就要还击了。

于是,有的人就说薛国观自己也天天吃肉,还有的说了,那些兵痞岂能和他们来相提并论?甚至有人向薛国观逼问,如果勤王军到来,没有骄兵悍将之嫌,不居功自傲的话,他们算输,可要是有居功自傲之嫌的,那薛国观就要把话吞回去……

大殿内,就因为薛国观一句话,吵翻了天。

崇祯皇帝对此冷眼旁观,他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人会跳出来指责前方刚拼死厮杀归来的将士。

他不否认,勤王军有可能因为打了大胜仗,所以可能会有点居功自傲的情况。毕竟这一次,先是秦军围歼了五千左右的建虏步军;而后在天津卫河北岸一战,更是歼灭满清军队步骑一万多人。在随后地卫河消耗战中,也杀死杀伤五千多鞑子。这天津一战,鞑子至少损失两万人马左右。

总共算起来,鞑子的这一次入关,十万大军死伤应该有三万人马。自从满清崛起白山黑水之间后,什么时候受过如此重大的败仗?大明军队,又有那支军队曾经取得这么骄人的战绩?要是没有一点骄傲,反而有点奇怪了!

或许这些文官就是估计到了这点,才会拿着这点不放,来攻击凯旋的勤王军吧!

人都有私心,这些文官眼看着别人立下大功,自然就眼红了。一方面强调失陷宗藩的罪责,另外一方面又开始拿勤王军本身说事。如果崇祯皇帝被说动了的话,功过相抵,哪怕功劳最终没法全部抵消,至少也不会有太多的赏赐提拔了。

从人性上来说,崇祯皇帝其实也是基于这点考虑,才觉得回头军队改制的时候,会有难度。毕竟从家丁制变为以前的正兵模式,就等于把将领的好处都给扒拉掉了。这些将领刚打了胜仗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失,能乐意么?

然而,他却不知道,有的时候,对人性的一般猜测,也往往会受不少事情的影响而猜不准。就如同这一次的勤王军,崇祯皇帝就料错了,甚至满朝文武都料错了。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他心中还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就是薛国观远没有已故首辅温体仁的圆滑,威信也不够,不能服众。以后这方面,还是要注意一点的。

他在想着,一直等到文华殿内慢慢地安静下来,所有臣子都在等着他的看法时,他才冷声喝道:“皆言勤王军居功自傲,都成骄兵悍将了。那是他们有这资格!朕没想到,你们竟然还想打压他们,那下次建虏要是再次入关,就由你们去杀敌报国,你们愿意去么?你们能做得比他们还好么?”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说得大殿内鸦雀无声,谁也没想到,皇帝竟然没有被他们影响一星半点,看来,皇上的主见,好像越来越坚定,不是他们能影响了?

他们正想着的时候,崇祯皇帝又在冷声说了:“就算你们不能武事,可治国呢?你们是否都把自己的职责做好了?做出成绩了?来来来,给朕看看,你们的功劳在何处?要是也有类似勤王军的此次功劳,朕就允你游街夸功,再来一番状元郎的荣耀可好?你们倒是让朕看到这样的功劳啊!”

满殿皆静,无一人出声,自然是无一人觉得自己的成绩,可以拿出来反驳皇帝的话。

崇祯皇帝冷冷地扫视着底下,其实,原本的崇祯皇帝,都已经意识到了文官这个群体到底是什么德行。他曾在崇祯十年下的第二次罪己诏中明确揭露出了官场的黑暗。

“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便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奸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于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当然了,这份罪己诏,自然不可能是崇祯皇帝自己写的,而是已故首辅温体仁所写。温体仁也正是在写完这份罪己诏后不久,就被削去官职,黯然回乡了。

对于官场**,原来的崇祯皇帝没有能力治理,可现在的崇祯皇帝,却是有信心的。至少,第一步,厂卫这把刀已经磨好了;第二步,军权这块,也马上就达成目标了。这一步步地,都会慢慢地做起来。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一下站了起来,冷声说道:“勤王军明日到达京师,尔等全都随朕出迎,朕就要让勤王军将士知道,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朕都是看在眼里的!居功自傲一点又如何?如果天天有这样的大功,我大明早就安居乐业,威压四方了!”

说完之后,他当场拂袖而去,显然心中决断,也不容底下臣子反驳,就这么定了!

薛国观见此,也甩着袖子走了。留下杨嗣昌等人,互相看看,却很无奈。皇帝一旦强势,而且还占着理,他们就没有办法了。

第二天,勤王军凯旋,到达京师郊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