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86 代善的下场

崇祯窃听系统 486 代善的下场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4:28 来源:笔趣阁

原本在辽东,被掠去的大明百姓就是主要的劳动力。建虏从中抽调这些劳动力中的青壮,去辽河平原开荒种田之后,其他各地的劳动力就一下紧张起来了。

虽然还有朝鲜百姓在劳作,可大明百姓的作用,却是无法代替的。建虏因此,讲道理也好,威逼利诱也罢,让几万蒙古人去取代大明百姓被抽调之后的空缺。

这些蒙古人其实也知道,一是寄人篱下,多少要听话才行;二是真没吃的,不去干活会饿死的,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拿起了锄头。

可是,他们从小到大,全是放牧长大的,那锄头怎么握就怎么别扭,真得只有极少数人能适应放下牧羊鞭,拿起锄头的日子。

由此带来的种种不适,各种埋怨,慢慢地积累起来,不到半个月,就爆发了。

“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是人干的事情,看看,手上全是泡!”

“对啊,我的背都直不起来了!”

“……”

“当初要不是部族为了救援大清把主力都派来辽东,那我们就还在草原上放牧。如今可好,我们就受这苦头?”

“对,大清这是忘恩负义,不把我们当人看,就和那下贱的汉奴一样对待,我不服!”

“……”

不服的人多了,就终于出事了。

事情是这样的,建虏监工都习惯了,把低他们一等的蒙古人也当汉奴看了。看到蒙古人偷懒,有脾气暴躁的建虏监工就用皮鞭招呼,结果一个不小心,把人给打死了。

于是,周围的蒙古人就一下爆发了,一群人围过去,打死了监工,并开始抢建虏的东西,反正就是要把心中憋着的怨气给爆发出来。

好巧不巧地,听说这边有出事,建虏那边派过来的骑军刚好又是蒙古骑军,到了现场一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顿时也反了。他们在为建虏卖命,结果家人却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竟然天天在刨地,还要挨打,还吃不饱,还有人被打死……

蒙古人引发的骚乱,很快就开始蔓延,毕竟辽东这边,如今的蒙古人可是比较多了的。他们全都怀念以前放牧的日子,对如今的遭遇都是感同身受,都认为是建虏害了他们。

面对这个情况,多尔衮头都不知道大了多少,这个事情要是不好好解决,大清的战力就会立刻下降很多,甚至内乱之下,都不用等明军来攻,自己就会垮了。

几个亲王,全都被多尔衮叫来开会,商量这个事情。

然而,如今多尔衮是摄政王,他的权力大,责任自然也大。其他亲王基本上都不做声,就只有多铎给他回应一下。

于是,多尔衮就怒了,看着代善咆哮道:“难不成,你们以为这个大清是我的,你们就没有份了?这么重大的事情商议,你怎么敢明目张胆地打瞌睡?”

所有人都看向代善,不过没人替他说话,包括他儿子岳托。

代善睁开眼睛,好像费了很大的劲,生气地说道:“我在想着啊,别对我吼,我比你们有大局观,你们……你们勾心斗角,就……就只有我……一心为大清……”

话还没说完,忽然,他嘴角一歪,整个人竟然没有坐住,就从椅子上滑了下去,如同一堆烂泥一样躺地上,口吐泡沫。

多尔衮看得大惊,连忙传御医。

这一会,崇政殿内的这些人,都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纷纷抢过去看情况。

御医匆匆赶来,检查之后得到结论,说代善年事已高,之前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大好了,这一次,是身体虚弱,中风了!

这时候的中风,是认为风邪所致,很难好的。加上代善一把年纪了,基本上可以说,大清又一个亲王,要退出崇政殿了。

一番忙碌之后,代善回家等死,崇政殿内,该要解决的事情,还是要解决才行。

出了代善这样的事情,特别是代善最后说得话,确实给他们有点影响。几个亲王放弃了看戏的心态,开始认真地商讨起这个事情来。

最后,多尔衮并几个亲王商量了一个办法,拟旨之后,就由多尔衮来找已经不再垂帘听政的太后布木布泰。

“粮草物资的事情,相信太后也是知道的。实在是大清拿不出更多的粮食,要不然,肯定不会让科尔沁族去耕作。”多尔衮让布木布泰屏退宫女内侍之后,便严肃地说道,“如今科尔沁族有造反迹象,希望太后为大清未来着想,颁发此道旨意!”

说完之后,他便走近布木布泰,帮她展开拟好的圣旨,摆在布木布泰的面前。

满清对于男女之事,并没有像汉族那样严。对他们来说,各种关系都有,那是一点都不稀奇的。因此,屏退了宫女内侍,要说什么话,也不会有人特别反对。

此时,布木布泰低头看了一遍这道旨意,那脸色,顿时就不好看了。

这圣旨上,是以布木布泰的口吻,严厉斥责了闹事的科尔沁族,对于闹事的科尔沁族人,定然不放过,要大义灭亲!

布木布泰看到这道旨意,还能开心就怪了!

“太后,这是微臣和其他几名亲王一起商议,最好的办法了。”多尔衮声音提高了不少,带着一丝威胁说道,“如若不能用雷霆手段,再这么闹下去的话,恐怕以后都不会有皇帝亲政的事了!”

听到这话,布木布泰又是一愣。说实话,她感觉到了逼宫的意味。可是,仔细想想,她发现她又没有什么选择。娘家、族人和自己儿子的皇位、江山,哪个轻哪个重,她并没有过多犹豫。

除此之外,她也感觉到了自己虽然是太后,可似乎并没有多大保证!

看着眼前的多尔衮,布木布泰一下便想起了他的亲娘,就是被皇太极等人逼着,活活给努尔哈赤殉葬的。

皇太极死的时候,他们之间有对列,最终妥协由福临当大清皇帝,她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可是,如今要是这些亲王都联合了起来,那他们要她死的话,真是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这么一想,布木布泰的心里就有恐惧感了。对于这份圣旨,她并没有再用商量的方式来为她的娘家争取利益,而是立刻回答多尔衮道:“宫外的事情,全凭摄政王做主便是!如今科尔沁族也是大清子民,该怎么做,也由摄政王说了算!不管怎么样,摄政王都是大公无私,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清。不要说那些闹事的本就有罪,要是其他科尔沁族的敢给大清麻烦的,本宫也绝不会姑息。还有本宫姑姑那边,也可以由本宫去说,一起出这道圣旨。不过,摄政王须得答应本宫一个条件……”

多尔衮一开始听着,没想到布木布泰会同意,而且还超出了他的预期,要连同出自科尔沁族的哲哲太后那边,也在这份旨意上署名,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正高兴着呢,就听到了转折的话,顿时,他就有点不高兴了。

不过多尔衮也想得开,政治么,无非就是讨价还价,便点头说道:“太后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出来便是!微臣要是能做到,自然是会应允的。”

布木布泰听了,眼角露出了一丝媚态。她要找一个靠山,要抱一个大腿,至少在她儿子亲政之前,要有一个靠山才行。而最好的靠山,自然莫过于摄政王了!

…………

良久之后,多尔衮回到崇政殿,对等在这里的亲王点头说道:“两位科尔沁族的太后都署名了!”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让岳托等人都有点意外,不过他们也不多想,能有这样一份旨意,就可以出兵平叛,来个杀鸡骇猴,让其他蒙古人知道,在辽东,谁才是主子,谁又是奴才而已!

唯独多铎最熟悉多尔衮,感觉有点不对,等私下说话时,便好奇地问道:“你在宫里做什么了?”

“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什么都没做!”多尔衮立刻矢口否认。

多铎听了,却好像是明白了什么,露出了那种你真厉害的笑意。

对于多尔衮做了什么的事情,其实远在大明京师的崇祯皇帝是最了解的。因为多尔衮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给他来了一个文字直播的。

对此,他很是有点感慨,想着自己这个蝴蝶翅膀扇动之下,有些事情,就好像还是根据传闻中那样了。

不过这个事情,他也只是这么感慨了一下,就抛之脑后了。

对于辽东发生的那些事情,到目前为止,崇祯皇帝是纯粹当一个吃瓜群众而已的。

卢象升去策反孔有德的事情,虽然奏章还没到京师,他已经了解,并对此很赞赏,这个事情,他肯定会同意并推进。

孔有德那边,虽然没有窃听种子,可结合多尔衮身上的窃听种子反馈回来的消息,崇祯皇帝也能明白,孔有德是真得在认真做事了。

还有,多尔衮召集那些汉奸商议的事情,崇祯皇帝也知道得一清二楚。对此,他一点都不担心。

所谓虾夷,崇祯皇帝还是知道一点的,就是后世称为北海道的那个岛上的土著。就如今这个年代,那个岛上的土著能有多少,粮食产出又能有多少,建虏想要和虾夷交易而得到足够的粮食物资,那纯粹是痴人说梦!

出兵占领北海道,把虾夷变成他们的奴隶,为他们扑鱼,还有组织汉军为他们在辽东河流上捕鱼,这又能捕多少鱼?这个年代,捕鱼技术又不可能有多发达。这一点,崇祯皇帝坐船去辽东的时候,就有和郑芝龙顺口聊起过。海边的渔民,那可都是一个个拿命在捕鱼的。要真那么容易的话,渔民早就成为各种行业中最有钱的那个了。

所以,归根结底,建虏的粮食解决的最大可能,还是来自孔有德那边的开荒种田。而孔有德之所以如此积极,把建虏在农耕上的事情包揽过去,就是因为卢象升让他这么做的。不得不说,卢象升这一手,玩得真是绝,只要能成功,釜底抽薪之策,就能给建虏以最沉重的打击,远比杀伤一些建虏要来得实在。

从目前来看,孔有德做得非常好,既然如此,那就要好好规划下,怎么把孔有德等人接应出来,至少自己这边,绝对不能让真正做事的人吃亏!

看着辽东的军事地图,找到铁岭所在,圈了辽河平原,崇祯皇帝看了一会之后,心中便大概有了底。现在离秋收行动还有不少时间,足够自己进行布局了。

心中有了腹案之后,崇祯皇帝便又想到了窃听系统中听来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建虏有可能会去找倭寇联盟。

对此,其实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琉球国那边的事情,就是大明对倭国动武的一个借口。但是,要是倭国真不闭关锁国,要和建虏联盟的话,那就最好了。

攻上倭国,和引蛇出洞,把倭国引到朝鲜,或者辽东再消灭,这两种情况,都不用想就知道哪种对大明最为有利。

事实上,就战争的动员能力来说,倭国要比建虏更为强大。

建虏满打满算,包括其他民族的算起来,总人口有个五十万就了不起了吧。但据崇祯皇帝在后世逛论坛时,看到一个事情,印象深刻,因此对倭国有所了解。

当时,论坛上有人和倭人在争论,说三国波澜壮阔,而倭国的战国其实就是村斗。结果被倭国的人给打脸了,资料显示,三国时候,总人口就只有八百万;而倭国的战国时期,人口就有一千多万。在德川幕府初期,人口更是到了两千两百万之多。

虽然有人说,三国是有隐户,倭国那边很少有隐户,但不管如何,这个人口数量还是出乎了意料。也让崇祯皇帝因此记住了这个时期,倭国的人口大概有多少。

由此可见,倭国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如果把倭国的常规军引蛇出洞的话,绝对要好打很多。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在心中为建虏祝福,记住一定要去找盟友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