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141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为唐铁光盟主加更2/11)

“陛下,您去了秦军之中,那又有何用?”周皇后很显然,并没有崇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提出了质问。

这一问话,顿时把崇祯皇帝给问住了,他去秦军中的真正理由,没办法对周皇后说啊!

难道说我有窃听种子系统,只要有人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就可以把窃听种子依附在他身上,这样自己就能知道对方有说什么话了?

这种事情要是说出去,别人只会怀疑皇帝的脑子出问题了!就算你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可从此以后谁还敢说话?没有人会愿意自己身上有一颗皇上能听到的窃听种子!

因此,自己有窃听种子这个金手指地事情,就只能烂在肚子里,谁都不能知道,当然也不能告诉包括皇后在内的任何人!

可是,要是不说这个目的的话,那又拿什么理由来说服皇后帮自己打掩护呢?崇祯皇帝想到这个,不由得有点头疼起来。

自己没有资历,没法说自己能上阵指挥打赢鞑子!毕竟又不是开国皇帝,是马上打下的江山,别人能信你这个本事!

还有,既然微服出去,到了军中,也没法公开身份,要不然地话,谁知道军中那么多人,会不会走漏消息?又或者有军卒被俘虏了,然后告知了鞑子,然后就好了,既然天赐良机,鞑子必定放弃一切目标,都要抓住自己这个主动跑出京师的大明皇帝。

而要是不公开身份,那去的作用就更不大了。毕竟要是公开身份,说不定大明将士们会因为皇帝亲临而士气大涨,可微服不让大明将士知道了,那去了有什么用?

还有,自己也没有诸葛亮之才,至少之前没有证明过,那也无法说只要自己去了,就能给军中统帅出主意,有利于战事。这种事情,说出去也没人会信的。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得苦笑了起来。实在是没有理由来说服周皇后啊!

但是,要是不出去的话,那二十多万大明百姓怎么办?就真得不管了,让满清鞑子把他们掠去关外?那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二十多万啊!还有济南城那边,鞑子军队也有四五万左右,他们会空手而回,肯定也是一路掠夺人口物资。这两路人马加起来,那被掠去辽东的人口物资,就难以想象了。

崇祯皇帝不由得头疼不已,喃喃自语道:“难道当朕这边是茅厕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周皇后听得一愣,对于后世有名的这句话,她自然不解其意,可是,她也能看出来,皇帝的心情相当不好,在为国事难受。

看着崇祯皇帝的痛苦样子,周皇后不由得感觉到有点心疼。崇祯皇帝的勤政,她是看在眼里的。只是很可惜,哪怕皇上一直这么勤政,可国事却还是一天比一天糟。想到这些,她不由得也在心中问道:“大明,这是怎么了?”

崇祯皇帝捶着自己的脑袋,很是头疼目前的情况。

大明这边,能战之军,就目前来说,也只有秦兵了。可秦兵总共也就不到三万人。如今已经大战了一会,不知道伤亡如何?

其余的军队,卢象升麾下那边,能打的,能和满清军队拼死的,在之前解救卢象升的战事中,其实都已经拼得差不多了。剩下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和满清军队死战!

就算退一步来说,目前的这些勤王军全都可用,那总兵力也就只有八万不到。可是,这次入侵关内的满清军队,却有十万之巨。难道还要大明军队以少胜多,打败这十万大军?

对于这个结论,哪怕是崇祯皇帝,也不觉得有这个胜利的可能!

当然了,勇卫营已经回援的事情,他还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把勇卫营加进去了,其实也于事无补,还是没有满清军队人数多。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放下了捶着脑门的双手,重重地叹了口气道:“唉,大明能战之军,还是太少了啊!”

听到这话,周皇后听出他似乎有打消出京的念头,不由得心中一喜,连忙附和道:“陛下说得对,要是大明多些能战之师,那关内也不会任凭辽东建虏肆虐了!”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忽然心中一动,便抬头看向她说道:“是啊,可是要多练出真正能打仗的军队,就必须要消耗足够的钱粮才行。而大明国库空空如也,朕的内帑,皇后也知道还剩多少。之前的时候,朕要裁撤宫中人手,节约宫中用度,让皇后亲自带头纺织,增加一点收入,这些,朕都是被逼入绝境了才会这样,如今,皇后当明白朕之无奈了吧?”

如果说大年三十那次,周皇后只是出于贤惠而不反对崇祯皇帝的提议的话,此时此刻,她的感触就非常深了。

虽然她不理国政,可是,眼前的大明皇帝,都已经走投无路,甚至都跑跟她说,要亲自去面对建虏。可是大明手下却无多少能战之师,这么大一个大明帝国,军队人数竟然还没有关外入侵进来地建虏人数多!

这个时候,她的脑海中就闪过刚才崇祯皇帝所说得那句话了:“难道当朕这边是茅厕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这是有多无奈啊,皇上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说来说去,就是大明没有能战之师,没有强军,所以皇上才会如此无奈!

可是,练兵要钱,没有钱,就没有兵!

这么想着,周皇后一个妇道人家,哪怕她对兵事不通,不问外事,平时钱对她来说也不是特意在意的人来说,也是深刻认识到了钱对朝廷,对皇帝的重要性。

于是,周皇后就非常诚恳地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宫里头的事,妾身定会加快动作,裁撤宫中人手物资用度,会尽快带头纺织。不管怎么样,妾身身为大明皇后,一定以身作则!“

“好!”崇祯皇帝一听,精神振作了一点道,“皇后明白这点,朕心甚慰。可是,有的时候,要想做事,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地阻碍。朕希望皇后能记住今日这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刻意强调道:“皇后首先是大明的皇后,所有事情,一旦有冲突,就必须先考虑自己是大明皇后,太子的母后,这个没问题吧?”

周皇后听得感觉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不过不管怎么样,皇帝说得这话在理,她就毫不犹豫地点头应承道:“这个自然,都不用皇上交代,妾身自然是牢记在心的!”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点点头,而后站起来转身就准备走了。

周皇后一见,心中略微一惊,连忙站起来问道:“陛下何去?”

“朕去筹钱!”崇祯皇帝一听,转回身,对她正色说道,“前线在打仗,花钱如流水,既然朕没法去前线,那就唯有在后面多做点事情。不管是如今战时,还是在战后,全都要钱。要安置灾民,要恢复农耕,要安抚百姓,要奖赏有功将士,要编练可战之军,全都要钱。谁要敢拦着朕筹钱,朕就翻脸无情!”

说完之后,他就转身走了。

这一次,周皇后没有再拦他,而是恭送皇帝离开,同时心中也是赞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紧急的事情,全都要钱。这种大事,要是敢有人和皇上对着干,那确实该死!

想着这些,她松了口气,自己这次拦住了皇上,也算是尽了一分当皇后的职责了。

崇祯皇帝出了殿门,感受到寒风地凌厉,仰天看着空中一轮冷月,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活在当前地乱世,真是百姓的悲哀。这一夜过去,又不知道多少大明百姓会饿死、冻死,还有被满清鞑子,被流贼杀死!

这一刻,他作为大明皇帝,感觉到肩膀上沉甸甸的,中兴大明,任重而道远啊!

感慨了一会后,崇祯皇帝大步而走。殿外候着的轮值太监方正化立刻凑上来请示道:“不知陛下移驾何处?”

“去文华殿,召内阁辅臣薛国观觐见!”

方正化一听,抬头看看天色,不由得面有难色,连忙提醒道:“陛下,如今已是天黑,薛阁老散衙回府,而且宫门也落锁了。您看……”

崇祯皇帝一听,停住脚步横了他一眼。

这个方正化,他已经有经过调查,虽然有些小毛病,但大毛病没有,因此,轮值太监中也算是比较可用的。但他有一点不好,就是一直当自己是以前的那个崇祯皇帝伺候。

这么想着,他便冷冷地喝道:“国事已是如此,难道还拘于这点限制?朕说了,就去办!”

方正化听得脸色一僵,连忙恭声领旨道:“奴婢遵旨!”

等他一走,崇祯皇帝又吩咐贴身内侍陈宝庭道:“你去东厂传曹化淳,让他带着李国臣前来文华殿觐见!”

“奴婢遵旨!”陈宝庭就没有方正化那么多嘴,立刻领旨,快步离去。

崇祯皇帝自己则直接去了文华殿,虽然御案上的奏章堆积如山,都是司礼监已经处理了的奏章,送过来给皇帝过目的。不过他此时并没有心情去抽查,而是坐着想事情。

一如自己跟周皇后所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钱的问题。战后要钱,要粮来安抚灾民,奖励有功将士,编练强军,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钱。

白天的时候,那些外廷臣子都有嚷嚷没钱没粮,甚至还想着就这个理由,让那些被掠百姓去死,让受灾百姓去死,反正朝廷没钱粮赈灾安抚。

不过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是有钱有粮的,就是晋商那边。

那些晋商从万历年间就开始走私,各家囤积的财富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通过陈新甲身上的窃听种子,崇祯皇帝也知道了那些晋商已经囤积了大量物资,并且还要再大肆收购粮食,如此一来也好,等到战后就一举把他们都一锅端了,那些钱粮,就正好能填补大明目前急缺的钱粮。

不过这些毕竟要等到战后才能去做,还必须要有一支信得过的军队。否则的话,抄家晋商,且不说晋商会不会提前跑了,就是派出去的人,中饱私囊,都不知道会损失多少钱粮了。

因此,崇祯皇帝心中的决定,是在组建御马监辖下军队后,确认没有问题后,找个出京演练的机会,直接奔赴山西,把晋商和有问题地文武官员一起端了,那样才能彻底。

但是,在此之前,一如他对周皇后所说的,也还要急用钱的地方。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就想起了薛国观的献策,不过他决定稍微改一下,就算是当皇帝的,吃相也不能太难看。

等了不少时间,薛国观终于从他府中赶来了文华殿,气喘吁吁地,显然也是来得挺急的。

见礼之后,都不等薛国观说话,崇祯皇帝就主动对他说道:“如今国事繁重,内阁不可再一直空缺首辅之位。朕考虑之后,觉得薛卿来当这首辅,最合朕意。不知薛卿可为朕分忧否?”

薛国观听了稍微一愣,不过随后心中大喜。大明首辅啊,百官之首,是所有文官一辈子官场浮沉最大的奋斗目标!只要是文官,又有几个人能经得住首辅之位地诱惑!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随后他就立刻躬身回奏道:“陛下旨意,微臣不敢辞。得陛下之恩,自当鞠躬尽瘁,以报君恩!”

“好,朕明日一早便发明旨!”崇祯皇帝听了,便微笑着说道,“希望薛卿能助朕一改朝政积弊,中兴大明,薛卿自当我大明中兴之名臣!”

客套话完了,接下来便是谈正事的时候了。

这一点,薛国观也清楚,要不然,皇帝也不可能在天黑之后,不管宫中落锁,都要把他叫过来,难道还真只是为了告诉他,你要当首辅了好不好?这显然不可能!

不过正在这时,殿外又传来动静。薛国观发现来人是东厂提督曹化淳带着李国臣过来,便一下明白,皇帝是要商议什么事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