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140 朝堂之辩

崇祯窃听系统 140 朝堂之辩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洪承畴、孙传庭被满清鞑子用大明百姓来要挟退兵的事情,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通过伍忠身上的窃听种子,大概有了个模糊的了解。只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第一战打赢了,能看到窃听种子传回的“万胜”字样,可随后却是如此收场,不得不说,这让崇祯皇帝是有点郁闷的。他还以为,被满清鞑子掠走的那二十多万人畜都能在这次的战事中被救下来呢!

郁闷的同时,满清鞑子的凶残,不折手段,也让崇祯皇帝非常地愤怒。劫掠百姓,而后又以大明百姓为要挟来对付朝廷官军,他们又还有什么底线可言?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似乎这种事情的发生,好像也不奇怪才对!

满清鞑子的残忍,哪怕到了后世,也是所有人都口诛笔伐的。像他们这种动不动就屠城、没有一点把大明百姓当人看待的,会善待大明百姓就怪了!

大明百姓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人,视如猪狗一般!

而朝廷官军就是朝廷官军,不是流贼,更不是满清鞑子之流,是保境安民之军,如果他们都无视百姓伤亡,不管百姓死活,那就不是朝廷官军了。

对于这一点,凶残的鞑子显然明白得很。用这个来要挟三边总督和陕西巡抚这两个进士出身的文官统帅,便是一下拿住了他们的死穴。

诚然,不管是孙传庭也好,又或者是洪承畴也罢,他们在镇压流贼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把俘获的流贼也全都杀了。在这种时候,他们是有借口的,因为这些人不是大明百姓,而是祸害大明百姓的流贼,杀了也就杀了,并没有多少负担。

可就算如此,朝廷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他们是饥饿的百姓而已,孙洪两人如此屠杀,其心可诛,有负圣人教诲。

如今对于孙洪两人来说,被鞑子拿来威胁地,还是大明百姓,总不能说他们已经是鞑子了吧?对于朝廷一方来说,官军不去解救他们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攻打导致他们丧命的,这个锅,他们无论如何都是背不起的。就算皇帝能保住他们,可在政敌地攻击下,他们的名声必臭。

文臣有哪个不重名的?甚至有文臣还特意要廷杖,不就是为了获得一个直臣的名声!不管是孙传庭也好,还是洪承畴也罢,绝对不愿意自己的名声在士林中大臭!

如此一来,他们选择退兵不打,崇祯皇帝哪怕不知道具体的战况经过,也能理解他们的选择了!

如果当时领军打仗的只是各路总兵,都是一群武夫,对政治上的东西考虑很少,那说不定就只会按照当时双方战事输赢的可能来衡量进攻与否,如果觉得能趁机打进城去,一举救下更多的百姓,或者说立下歼敌多少的战功,说不定就会无视鞑子的威胁了。

所谓慈不掌兵,当兵地,心都硬,只要战事能赢得胜利,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兵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便想到了大明的军神戚继光,如果是他的话,这一仗会怎么打?

刚好这段时间来,他一直在看戚继光的兵书以及相关资料,对戚继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辩职守》中有这样的观点:视兵马为安国保民之具,一心从民社上起念。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戚继光只是一名军事将领,当他却懂得朝廷军队的真正目的是安国保民,一切以百姓为先。

在他的长沙之战中,得知倭寇巢穴中囚禁有数千大明百姓时,就曾下达两条军令:禁妄杀,禁火攻。

要是换了别的将领,把那些大明百姓当倭寇杀了,反正都在倭寇巢穴中,就算只拿其中一部分首级来报功,也能得到更多的奖赏。甚至没有想着杀良冒功,但要是像戚继光一样下禁妄杀的军令,就会导致自身对战时束手束脚,这禁妄杀的军令也就不会下了;如果用火攻更省力,还能减少己方伤亡的,估计也会想都不想就采用火攻了吧!

要是不打败这些倭寇,那些大明百姓被倭寇掠走的话,就会被他们当奴隶卖掉,同样饱受摧残和折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还不是一样会死。有这样的理由,不足够了么?

想到这个,崇祯皇帝就觉得,戚继光真得是与众不同,或许,这也是他能成为战神,而别的将领不行的原因之一吧!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忽然又发现,当年的事情和如今的事情,真得有很多相同之处。既然如此,如果戚继光来领军的话,按照他以往的做法,估计也不会立刻攻城,而是另寻他计,再行解救之。

可是,如今的情况又和戚继光时候又有所不同。

在戚继光那个时候,他练出了当时最强军,他有把握能打败倭寇,因此,他在看到当前没有机会时可以选择下一次;代入这次的战事中,被鞑子如此要挟,他选择退军也没问题,可以另外找机会,因为他有信心,他的军力,能打败鞑子。

而如今,则是已经反过来了。鞑子军队的战力更强。这一次,还是鞑子分兵,卢象升那边又吸引了一部分鞑子军力。可以说,看守大明百姓这边的鞑子,已经到了人数最少地时候,大概就是两万人马;而秦兵突至,出其不意之下获得了最可能打败敌人地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还能有另外的机会,能再次前去解救那么多的百姓么?

历史上,不是没有以弱胜强的战例。但是,这种战事少。打仗这事儿,更多的是以实力碾压。除此之外,就只能行险,用计谋来弥补不足!

而要用计谋的话,首先要做到地,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还好说,知彼的话,对于大明如今的前线将领,就太难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突然心中一振。自己不就是有窃听系统么?如果把窃听种子丢到鞑子主将身上去,岂不是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了如指掌。如此一来,知己知彼地前提,不就达到了么?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便再也坐不住了。二十来万大明百姓,如果不去救他们的话,等待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作为后世的人来说,一条人命都是要尊重的,更何况是这二十来万条人命呢!

如今伍忠的等级太低,就只是靠他获悉敌方情报,并没有多大用处!不管是为了眼前这二十来万的大明百姓,还是为了以后消灭满清,收复辽东,崇祯皇帝觉得,非常有必要,把窃听种子丢到鞑子主将身上去!

前两日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就在这一刻,崇祯皇帝便有了决断。不管如何,这一次,一定要去前线一趟。明目张胆地去不可行,不要说京师这边的朝臣将领全都会拦住,就算去了前线,如果鞑子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到了,那也必将全力来攻,以大明目前军队的战力,估计自己会成为宋徽宗、宋钦宗那两个倒霉皇帝的,这绝不可行。

这也就是说,如今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偷偷前往前线,把窃听种子丢给鞑子主将,然后窃听鞑子主将的部署,寻找机会打败鞑子,救出百姓!

决心已下,崇祯皇帝便开始考虑如何偷偷跑出去而朝堂上却不知道。这个事情,似乎必须要有人掩护才行。

在他考虑这事的时候,很快,洪承畴和孙传庭联名的加急奏章就到了京师。顿时,朝堂上一片哗然,对此议论纷纷,各有看法。

总得来说,有几种观点,不过都互有针锋相对。

第一种观点,说洪承畴和孙传庭优柔寡断,当时情况,应该趁机冲进城去,消灭建虏,救出更多的百姓,这笔账,洪承畴和孙传庭都不会算,很显然是没有担当,就害怕承担了害死大明百姓的罪名。

还有和这个观点差不多的是,说那二十来万百姓要是被鞑子掠去,不说路上会死多少,就是掠去辽东之后,为鞑子耕种,壮大了鞑子实力。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用顾忌他们的死活,反而对大明有利。再者说了,如今要是死了,还能少受一些罪,死在大明国土上,至少也不算客死异乡了!

甚至有人还提出,孙洪两人要是把这些百姓都救下来,那战后怎么办?朝廷又哪来地余力去养活他们?要是不管的话,一旦他们成为流贼,岂不是更为朝廷添乱。所以,这一仗,就应该不用顾忌他们,当时就攻进去。

对此,自然有人反驳,说鞑子用大明百姓的血肉之躯堵住了官军攻打的路线,明军要进城,那得亲手杀掉那些百姓,军心可用乎?舍小保大,这场战事下来,到底是否会如愿,可知否?

还有,洪孙两人的奏章中已有言明,建虏虽初战告负,可实力尚存。且之前吃亏,也只是大意之下而已。更何况鞑子原本就不以坚城为凭,更多的是擅于野战,和大明军队短兵相接。就算孙洪两人当时下令攻城,打进城去又如何?再次和鞑子短兵相接,又是城内,没有了骑兵突袭的优势,谁输谁赢都未可知!

朝堂上,激辩到激动之处,甚至还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说要是按照你们所说这些百姓会壮大建虏实力,那朝廷如今无力赈灾,那是不是要把当地老百姓全部杀光,这样就能避免他们成为流贼,壮大流贼的实力,避免为朝廷添乱?

“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

总得来说,这一次的辩论,御史言官一般都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发言,基本上都赞成孙传庭、洪承畴的退兵之举。而一些务实的官员,还有武将方面,则对此保留不同意见,或轻或重,都有。

面对吵成一团的朝堂,崇祯皇帝给出的意见是,大明百姓要救,鞑子要灭。

至于这么高难度的事情,到底该怎么做?崇祯皇帝就没有了章程,似乎很是头疼,当场做出决定的事情,只是下旨把鞑子没有底线的凶残,立刻明告天下,告诫各地,要是不同心协力地防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旦城破,落到凶残的鞑子手中,就会当猪狗对待。

在群臣们看来,崇祯皇帝似乎被鞑子的凶残气得头疼,非常地伤脑筋。退朝之时,皇帝似乎还不停地揉脑袋。这让群臣见了,都心中暗暗叹息,皇帝到底还是缺少经历,面对复杂地朝政,伤脑筋了吧!

至于他们自己,基于各自的屁股问题,该表态地已经表态了。至于事情真正要怎么样,才能妥善地解决,那就不管他们的事情了。

他们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在朝堂上的举动,其实就是做给他们看的。退朝之后,他就直接去了后宫,屏退宫女内侍,要单独和周皇后沟通。

不过崇祯皇帝才刚说了个开头,平时庄重,非常注意仪容的周皇后,就大惊失色地盯着崇祯皇帝说道:“什么,陛下,万万不可啊!”

她确实是吓坏了,皇帝乃万金之躯,辽东建虏乃虎狼之徒,要是皇帝一旦离开了京师高大城墙的保护,那必然会陷于危险之中,搞不好都回不来了,这种后果,让她如何不大惊失色!

崇祯皇帝见她的反应,先是乾坤独断地一言以决道:“朕已经决定了,皇后不用再劝。”

毕竟要周皇后配合的,崇祯皇帝接着缓和了一下语气道:“不过皇后不用担心,朕又岂能不顾自己的性命!朕想过的,微服出去,建虏又不知道朕去了,在秦军之中,安全不会有问题!”

说到这里,他的脸色又严肃了一点道:“太祖入梦,言社稷江山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朕要是连面对建虏的勇气都没有,又如何保住祖宗传下来的基业?朕的皇后啊,建虏如此肆虐而不可制,他日必定亡我大明江山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