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醉枕大明 > 第三十七章 化干戈为玉帛碑

醉枕大明 第三十七章 化干戈为玉帛碑

作者:会元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19 00:02:08 来源:笔趣阁

沱河发源于蓬莱和栖霞交界处的元宝山,自南向北流入渤海,河水湍急,水量充沛。

此刻,纪浩正在站沱河河边的山坡上,看着从山谷中滚滚流淌的沱河河水出神。

陈典史在一旁嘟囔道:“纪老弟你真想让他们引这沱河河的水灌溉啊?这怕是不行啊!这两个村子的地都位于山坡上,虽然这山坡不算太高,但也起码比这沱河河的水面高上十五六丈,怎么可能把沱河河的水引上来呢?这也太高了吧!”

纪浩没有理会一旁陈典史的嘟囔,脑中在不停的思考。

在制止两村械斗时,纪浩之所以说有办法解决用水的问题,是因为他来得路上,看到了两个村子旁边的这条水量充沛的大河。

这年头虽然没有抽水泵,可是有能把水提到高处的水车啊,未必不能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来灌溉用。

其实,世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曾想到过!

有时候一旦想到了,事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

而纪浩觉得自己的优势恰恰就是在于:自己往往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一架水车提水提不了那么高,可以分几次、逐级提水嘛!

纪浩脑中急急思索着自己想法的的可行性。

后世纪浩去贵州旅游时,曾经见过一架仍旧在用的老式水车,那架水车非常高大,直径有二十米,最高能把水提到十八米高。

纪浩默默的估算了一下,山坡高度他刚才已经让人量过了,大约是十五丈高,如果能造出七丈直径以上的水车,分三级引水的话,就应该能引上水来。

纪浩侧过头去,问陈典史道:“陈大哥,最大的水车能造多高?”

陈典史一愣,随即说道:“你想用水车提上水来?嗯,那水车肯定不够高啊,水车也就最多能造七八丈高的吧!”陈典史是南方人,南方用水车的地方多,他还真是对水车有些了解。

七八丈高,那就没问题了!

当下纪浩把自己的推敲出来的办法跟陈典史详细说了。

其实纪浩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逐级安装三架水车,分三级提水。

沱河河水流湍急,再大的水车也能被飞快的推动,这样的话,在河边就安装一架最大的水车,越大越好。如果安装一架七丈高的水车的话,就可以最少把水提到六丈高的地方。

这样一来,再在六丈高的山坡坡面上,挖掘一条水渠,虽然水渠的水流肯定不如沱河河水流湍急,但是可以安装一架适当的小一点的水车,只要水渠倾斜的角度足够大,提上来的水流速度就够快,也就足以驱动第二层的水车。如果在这一层的水渠边上安装一架六丈高的水车,就能把水最少再提高五丈高。

这样再在十一丈高的地方挖上同样的水渠,安装一架五丈高的水车,又能提水最少四丈高,就到了十五丈的高度了。

当然,提到坡顶上的水流,虽然不会太湍急,水量估计也不会太大,但它源源不断,不用担心断流。

这山坡离两村的田地只有三四里地,虽是山坡,可石头并不多,只能算是一座低矮土山。开凿一条水渠,并不算是太难的大事。

再说,那两个村子里闲着殴斗的青壮那么多,让他们来开凿水渠岂不是正好。

当然,纪浩提的只是一个初步意见,具体实施的时候,还需要具体调整。

不过纪浩的这个方案,应该还是很有可操作性的。

陈典史听完,一拍大腿道:“可行,定然可行。要不说纪老弟你脑子活呢!哎呀呀,哥哥我让你跟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啊!我真的很佩服我自己,当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纪浩不禁无语,你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对我满眼崇拜,敬佩有加吗?!你这厮这怎么佩服起自己来了!什么人啊这是?!脑回路太特殊了吧?!

…………

既然有了主意,陈典史当即让几个衙役去喊许王村和尚家庄两个村的族长过来。

两个老族长来了以后,听纪浩说了他的想法,不由的也都是眼前一亮。

尚家庄的尚老族长不由得大赞:“妙啊,我们两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已经快上百年了,怎么就想不到这么一个法子呢!还是纪师爷聪明啊!以前,我们只能望着从山谷中白白流过的沱河河水空发感慨,回过头来却要为了柳沟河的那点水打生打死,当真是……唉!”

说着,老头重重的叹了气,也不知道是感叹自己村里的人想不出这办法,还是为这么多年来死于争水械斗的人悲哀。

许王村的许老族长也道:“纪师爷这个主意实在是解决了我们两村的大难题啊,老夫代许王村的全村老少谢过纪公子,请受老夫一拜”。

说着老头就要跪倒。

尚家庄尚老族长见许老头要拜,自己也不能含糊,也要上前跪拜。

纪浩忙拉住两个老头,这么大年纪了给自己下跪,实在是受不起啊!你们敢拜,我也不敢受啊,这他~娘的不是折我的寿吗?!

“两位老人家,这千万使不得的啊,在下只不过出个小主意,如何当得起两位老人家大礼!”

“当得,当得,你这一个小主意,却当真是救了我们两村无数人命啊!”

两个老头梗着脖子,还是坚持要拜,纪浩好不容易才劝住。

眼见不能拜,许老族长对尚老族长道:“尚老头,我们为了争水打了这么多年了,如今有了纪师爷这个法子,我们以后大概是打不起来了。不如我们就在这里立一个祠堂,塑上纪师爷的泥像,时常祭拜,让后生们世世代代记住纪师爷的大德吧?”裴老头见纪浩是读书人,估摸着读书人好名儿,是以有此提议。

尚老头捋着胡子,不住颌首道:“嗯,这主意我看行!”

纪浩无语,他~娘的我活的好好的,用得着你们立祠堂祭拜嘛!再说,这生祠他~娘的可是九千岁魏公公的招牌啊,你二位这么不胡闹嘛,让我抢了九千岁的专利还行?!

纪浩连忙止住两个在那商量给他立祠堂的老头,说道:“你二位这份心意我领了,可是这事儿万万不可啊。我看不如这样吧,你们两个村子若真想立,那不如一起在此立块儿碑吧,嗯,就叫“化干戈为玉帛“碑。

到时,在碑上刻上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后人记住以前没有这水车和水渠时的日子,是何等的艰难,用以告诫两村后人们一定要谨记共同善加维护这水车和水渠吧!

嗯,当然,若是在讲述这石碑的来龙去脉时,小小的提一下我的名字,我也是不介意的,哈哈,玩笑,玩笑!”

“使得!”

“好主意!”

两个老头一听这主意好,不禁抚须称善。

…………

既然有了主意,就得赶紧行动,春种时节不等人啊,耽误了农时,便耽误了一年的收成。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车的勘查安装之事!

现在既然械斗之事已经解决,陈典史便让大队的衙役回城去,并让他们向冯知县汇报这里的事情,顺便请求冯知县调拨几个会做水车的匠户来,帮忙制造和安装水车。

兴修水利,这也是一县很大的政绩!如此好事儿,自然不能让县尊大人分润不到功劳,相信知县大人也很乐意派匠户来的!

把那些衙役派回去后,陈典史则带着几个的亲信衙役和纪浩一起去尚家庄准备的酒席喝酒。

纪浩需要留下帮忙指导安装水车和开凿水渠,到时陈典史自然也要在旁安排调度一下各方人手,是以他们两个都暂时留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