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幽并铁骑之齐王登基 > 第164章孙权的崛起与不足

幽并铁骑之齐王登基 第164章孙权的崛起与不足

作者:花谢才得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18 05:03:39 来源:笔趣阁

袁术如此厚待名不见经传的周瑜,立刻引起杨宏、张勋等人的不满,连已经颇受重用的李典都颇有微词。

回到豫州治所的陈登和周瑜展开一番长谈后,则劝说众人不必如此,主公任人还是有很锐利的眼光,周瑜此人的智谋深不可测矣。

周瑜牢记孙策临终时的那一番话,一直采取低调行事,即使为袁术军在征战中出谋献策,最终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周瑜也十分谦虚不领功请赏,都归功于其他文武将领,是以一直在袁术军中默默无闻,被外人戏称为“裙带军师将军”。

周瑜除了为袁术敬献上一些军事上的计谋外,对于民生及豫州采取的中正九品制度则不发表任何意见,这让袁术更加认可此制度大有优越性。

再加上豫州新夺占了荊州的几十座县城,让那些大世家豪族将目光转向此处,缓和了先前大小世家争斗较为紧张的局势。

虽有一些不得志的小世家豪族,被迫发出不同的见解,也被那些获利最多的大世家豪族所轻视拒不采纳。

之后便有一些小世家豪强带着家人向青州或徐州逃逸,那些大世家豪族随即兼并掉这些人的田产财富,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自然欣喜不已,才懒得向袁术提出谏言。

周瑜令人多方调查诸葛亮的情报,一门心思研究怎么击败诸葛亮,为自己的兄长孙策报仇雪恨。

袁术闻知之后嘿嘿一笑,你们两个绝世妖孽去争斗吧,最好双方同归于尽,才最合乎孤的意愿。

长安城刘政一下子得到凌操、凌振、朱桓、邓华、鲁肃五位文武贤才,高兴得哈哈大笑,决定将他们送往韩州徐盛和丁奉处参加海军部队的训练。

可当他听到周瑜、吕蒙、潘璋三人已投奔袁术,而且受到袁术的破格提拔时,心中瓦凉瓦凉的,这分明是在给他刘政树立强敌啊!

荊州的诸葛亮听到周瑜已经投奔袁术时,嘴角露出一丝鄙夷不屑的目光,孙策原来极为看重的谋士怎么这般没眼光,竟然投奔袁术麾下为将,看来也是个平庸之辈。

随着后来传扬开周瑜的绰号′豫州裙带军师将军’,周瑜又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建树,诸葛亮更不把周瑜放在心上,认为他只是一个俗人罢了。

孙策阵亡后,孙权接掌兄长的爵位和地盘,开始韬光养晦,蜇伏起来集聚实力,不再和外敌袁术及刘虞发生地盘上的争斗,而是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再加上荊州一下子失去数十座县城,一心想从袁术处夺取回来,两大势力展开血腥搏杀,自然也不愿意招惹孙权,为自己一方增加压力。

孙权借此机会致力于平灭其辖区内的山越军,在初平十二年初春,向以祖郎为首的山越军发动突袭。

山越一族相传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贵族后代绵延下来的后裔,在古秦时期为了逃避秦朝的苛捐杂税,以及繁重的徭役,避世而进入江南一带山林隐居。

他们在山林中辛勤劳作,生活采取自给自足性,不再缴纳税赋,也不用服徭役,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无政府管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成为不被山外政权认可或接受的群体。

后来又与逃亡来的秦朝后裔结成联盟,不服从汉室的统治,经过两方民众自由结合,和历经残酷的战争洗礼之后,他们双方逐渐结合成一种新的种群。

由于他们一直与两汉政权为敌,被汉室政权称之为“山越”一族,并极力打压和血腥镇压,双方也逐渐由对峙转变为对立的局势。

孙权和谋士们开始还不太重视山越军,等到双方一交手,孙权一方虽然多么重大的伤亡,也没有占了多大便宜,双方是半斤对八两,打了一个平局。

孙权不再轻视祖郎和山越军,考虑到祖郎率领的山越军精擅爬和涉水,四处采取游击作战的特点,孙权及麾下将领几经商议,决定采取贺齐与谢旌提出的“囚笼政策”。

就是采用以大军围困住山越人下山的道路,切断他们的经济供给链,并杜绝为他们提供盐巴和粮食及蔬菜供给。

若发现山越人下山活动或抢劫食物,便将他们劫掠到平原上生活,对服从孙权遣派的官吏管理,并愿意脱离山越一族者,进行丰厚的重资奖励,慢慢的收拢来不少山越人。

后来又诱降山越首领祖郎下山,乘其不备之际斩杀祖郎及其麾下的骁兵悍将,虽然去掉了孙权的心腹大患,但同时也让山越族人对孙权一方不再相信。

山越族人在祖郎的亲生弟弟祖锋的带领下,又一次树起了反抗孙权的大旗,公然反对孙权军的统治。

后来山越一族越来越强大,他们集聚力量对孙权的后方进行连连打击,双方自此形成真正的生死仇敌,长年纷争不止。

对山越一族长达一年的征战,完全暴露出孙权的优点和不足,他既有采纳众谋士的多方意见,并总结出一套的施工决策,又有些急功近利和对人不相信的缺点,可谓是人无完人,各有长短处。

在中平十二年中,袁绍和吕布几乎没有什么做为,只是双方进行了几场小型战争,各有胜负谁也没占到便宜。

袁术继续和刘虞死磕,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兄弟轮番上场,与袁术军杀得热火朝天,互有胜负输赢,却都谁也不肯收兵返回治所。

直到初平十二年十一月中旬,刘虞一病不起并很快去世,由刘和接掌襄阳王位,诸葛二兄弟才带兵返回襄阳,豫荆二州才算是暂时收兵休养生息。

在初平十二年秋季,齐王刘政筹备多年的科举考试终于正式开考,刘政决定第一次展开全国性科举考试,而且分为文武两科。

这次参加考试的举子大约有二千人,最后中举者有五百多人被选入参加殿试,这些人被称为“贡士”。

刘政经过仔细考核后,决定全部录为新科进士,一律授予正七品的文武官职,而且派人赴中进士者家乡大肆宣传并祝贺,以提高中进士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对于没中贡士或进士的举子们也破格任用授予官职,只是起点比中进士者略低了些,大多任命为军中百人将或县令的吏员或属官之类职位。

为了显示文武进士的地位显贵,刘政还准允文武进士在长安御街上夸官游行以示尊贵,还不要脸面的盗窃了一切唐诗“夸官御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并亲自为中进士者披红戴花以示恩宠,并许诺以后五年进行一次中进士大考,并改在春季进行,俗称为“春闱科考”。

鉴于各地蒙学逐年增多,会在各县每年举行县中考试,成绩优秀者参加来年的郡中考试。

中郡试者可在次年参加州中考试,中州试者便是今年参加第一届科举考试的‘举子’,中举子者就有担任官吏的机会。

由于第一届科举考试者的年纪差距很大,有垂垂白发白须老翁,也有十几岁的少年,更有几十名年不过十的优秀儿童,不能一视同仁般均进入官场为官。

刘政令人进行甄别之后,将年老者授予本州郡县学的教师,年幼者则收入讲武堂或太学内继续求学深造,待成年后再出仕做官。

其中年幼者有诸葛均、霍竣、夏侯霸、邓艾、沮鹄(沮授之子)、韩平(韩馥幼子)、潘恩(潘风三子)、武相(武安国次子)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