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268章 水陆?旱路?

“周围到处都是蛊惑人心和居心叵测的家伙,偏偏肩负重任我还不能随便动手,这可是不是一般的憋屈,好在你来了,你来了我就放心了,我带走你了两万五千人北上辽东,在沧州、景州留下了五千兵马,足够坚持到你率军抵达……,”

“另外有一件事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我曾经向李师道求借战船准备直接从百济登陆,结果被李师道以战船不足拒绝了。”

看完李愬信件的第一时间,郭戎是一脸的懵逼,可以稍稍思索之后,郭戎眯起眼睛,静静的眺望潼关以东的广阔山河。

李愬悍勇,擅长突袭,但是并不代表李愬是一个莽夫,更不代表李愬是一个没有大局观的白痴。

相反李愬胆大心细,而且李愬的战略眼光非常好,对战局的判断,对战场的机会的把握能力非常惊人,可是说是天生的战将。

自己是什么风格郭戎很清楚,四平八稳,走的是战阵之道,以势压人之途,以李愬对自己的了解和对于局势的判断能猜出自己会怎么走很正常。

也就是说,在自己没李愬估计早就猜到了自己会怎么做,所以李愬已经提前预判了自己的预判,并且给了自己进军的建议。

关于辽东,当初李愬在给郭戎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分析过当年李二皇帝亲征高句丽的整个过程。

郭戎甚至还记得当时自己戏称那是在李二皇帝的指挥之下,陆路羊攻,水路偷袭,大唐最成功的一次两栖登陆作战。

郭戎下意识就将现在的场景代入到了当时的推演之中。

当时两日复盘推演的时候,郭戎从陆路走河北,经辽西,抵达辽东,目的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陆路的战场上。

而李愬则带领精锐,走水路,从背后偷袭,釜底抽薪。

事实上,郭戎制定战略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曾经的推演。

郭戎的本意是以长缨军、左武卫为核心,以宣武、召义、义武等军作为附属,从沧州、汴州、郑州、滑州开始一路向北平推过去。

而李愬则作为预备队,既防备可能会出现的意外,随时准备突袭,完成郓州一般手术刀式的斩首行动。

李诵给自己的要求是肃清山东,不留隐患,而这是最稳妥也是最能够达到李诵要求的战术。

当然从尽快取得胜利的角度来说,李愬的判断并没有错,自己走正,李愬出奇,况且,提枪从背后进入,那本来就是李愬的特长和爱好。

事实上,郭戎觉得只要是从后面,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和补给,无论对手是谁,藩镇、叛军、乱军、异族,在李愬的眼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

而且到了一半,郭戎突然回过神来,自己好像想差了,李师道没借船给李愬,狗曰的李愬这一次走的不是水路是旱路啊!

走旱路!

还是从正面走旱路!

李愬这狗曰的,竟然换口味了!

主动把自己当成正兵,这可不符合李愬用兵的习惯和风格!

惊疑不定之下,郭戎再次将李愬的信举起,认真的阅读,然后一句之前被郭戎忽略的话映入了郭戎的眼帘。

“按道理来说这理由站得住脚,而且航海监所属的海船确实不归他调遣,但是我总感觉有些不太正常,不过如今的胶东已经不是昔日的平卢了……,其实我还是觉得如果有机会可以来一次……”

将这几句话翻来覆去的阅读数遍,再结合李愬不太正常的举动,一个完整的推论链条开始在郭戎的脑海中呈现出来。

李愬是自己最早放在河北的钉子,也是对于河北藩镇的防火墙。

李愬知道自己会调动大唐在河南道河北道的兵力,直接选择平推的战术。

李愬知道他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一旦战事不顺利,那他就是重要的奇兵。

李愬知道他的举动会影响自己的战略和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李愬依旧选择在自己抵达之前提前出兵。

郭戎想起了后世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中一计,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借刀杀人!

没错,就是借刀杀人,

只不过,和其他人的借刀杀人不一样,李愬这是在判断不准确辽东形势和方向的情况下,把自己当成了刀!

当然,更大的好处则是代替自己吸引了度有人的注意力,同时代替自己进行了试探……

毕竟,在真正出兵之前,谁也不知道辽东、河北乃至天下诸多人和势力的反应,只不过,最后的效果是引蛇出洞,还是打草惊蛇那就不好说了。

“李愬啊,李愬~”

长叹一声之后,郭戎无奈的摇了摇头,李愬这厮是害怕自己不同意这么冒险的举动,当朋友当到这份上……

不过,李愬既然已经为自己试探了,还帮自家指出的出奇之处,郭戎自然也不会浪费李愬用命在做的努力。

只不过现在,因为李愬这个突发的情况,自己的战略和战术需要进行微调了,至少沧州、景州、德州的防御是要尽快接手的。

还有,考虑到脚盆鸡出现在了棒子的地盘上,海战的地位必然会被大幅度提升,胶东那边也必须派人。

还有……

海战?战船?两栖登陆?后边进入?

李愬没能借到战船,所以选择了旱路,但是如果能走水路肯定还是水路更好一些,润一些,只不过,这时候郭戎再次注意到之前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李师道拒绝借战船给李愬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战船。

对于李愬提出的这个原因,原本郭戎没太在意,但是现在,郭戎突然感觉感觉出不对劲了。

李师道的胶东防御史的辖区包括了登州,来州,青州,密州,其实也就是后世的胶东半岛。

虽然在后世,胶东的造船的规模看起来不如辽东、沪宁杭、岭南,但是在秦、汉、宋、唐之前可是真正的造船业翘楚。

在两汉时代,胶东半岛的大汉们就已经开辟了从胶东到辽东的航线,声名不小的东来太史慈就曾经渡海到辽东去避祸。

白江口之战后,热衷于到岛国传播天竺教派的高僧们大多也都是从这里东渡传播教义。

当然了,高僧们在闲暇之余或许也会在岛国体察一下风土人情,去感受大坂的风,京都的雨,还有那永恒不变的属于东京的温度。

也正是因为这些条件,所以郭戎才向李诵建议,在胶东设立航海监的造船以及实验基地。

事实上,在郭戎建议之下,大唐新设立的航海监的造船基地就是设在胶东防御使辖区之内的密州,准确说就是未来青岛港和胶州湾所在的位置。

虽然航海监造船基地是独立的,不属于李师道的管辖,但是终究是处于胶东防御使的辖区,以这个时代的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作用不大的保密意识,获得整个试验海船的图纸或许很难,但是获得部分信息还是没问题的。

就算胶东防御使还没有设置,平卢镇还在的时候,平卢镇在李师道的麾下的千料以上,能够承载百人规模的大型船只就不下五十艘。

平卢被肢解之后,因为李师古、李师道两兄弟的配合,处于千金买马骨的考虑,太上皇给了两兄弟很大的优待。

李师古进入长安拜相,执掌兵部,位极人臣。

李师道虽然没了继承平卢的机会,但是一个与朝廷大政策相符合的辽东防御使也算是一个补偿,更重要的是,李诵允许了李师道保留了他原来平卢军的船队。

随着大唐已经公开了的扩张政策,整个山东的目光都望向了海洋,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员、物资集中,李师道也在疯狂的扩张自己的船队。

再加上通过各种途径探听来的有关航海监关于新式海船的的相关信息,据说胶东防御使麾下的船队的实力大幅度提升。

有传言甚至说,李师道已经探索出了从胶东前往东瀛的安全航线。

航线不航线的说实话郭戎不太关心,但是郭戎关心的是李师道的远程投送能力。

根据郭戎的了解,仅仅登州、来州在港内停留的大型船只就已经超过了八十艘,再加上部分装配了大量投石车、八牛弩的战船,李师道麾下大型船只的实际数量恐怕是超过百艘的。

以每一艘船可以承载百人为标准计算,如果李师道愿意,仅仅凭借他手下的百余艘各式船只,一次就可以实现过万人的跨海投送。

这种能力在这个时代简直是空前绝口的!

就这么强大的船队,李师道拒绝李愬的理由竟然是船只不足,更让人惊讶的是,李愬派去借船的人亲自到了胶州、来州的港口看了一圈。

结果发现原本应该停满了的大型船只一艘都不在,偌大的港口中只有零星渔民的小猫两三只。

原本对于李愬吐槽的话,郭戎并没有在意,但是这一刻郭戎突然就感觉不对劲了。

再加上,去年年末,举家前往了长安,在朝廷主管兵部的李师古病逝,郭戎的心中突然就升起了浓浓的不安。

要知道,在华夏,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被放到首位的品德。

在华夏人看来,一个孝顺的人,哪怕再坏也会有所限度。

而一个不孝之人,文采再出众,哪怕能力再强,也会得到了一个才不称德的评价,难堪大用。

卢龙节度使刘总这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到“杀兄弑父”的虽然有,但是终究是极少数的存在。

李师古和李师道的父亲肯定早就已经离世了,但是,长兄如父这一点也是存在的,而且李师古对自己的弟弟相当不错,李师道对兄长也算是言听计从。

所以说只要李师古还活着,李师道就不会成为朝廷的威胁,这也是当初太上皇为什么选择了安抚,而不是强行肢解平卢的原因。

只不过,估计李诵自己都没想到,李师古竟然活的还没有自己的时间长……

当把这一切都串联起来,郭戎感觉自己的头都大了。

李师道手中的兵马确实不多,战船和商船也算不上先进,但是他手里那一支船队的规模太大了。

安史之乱后中原的就一直动乱不止,此时大唐真正的财税重地依旧是江淮、江南,随着占城稻的种植南方的经济地位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增强。

相比较李师道,李愬北上之后沧州、景州、德州的防御力量相对空虚的问题反倒没有那么紧迫了。

毕竟手握一支庞大船队,态度不明朗的李师古如果真的出问题了,带着船队开始在整个东南沿海烧杀劫掠的搞破袭战,那才是大麻烦!

原本郭戎计划到了洛阳之后,再进行兵力的进一步分配,但是,脑门上悬着一颗定时炸弹郭戎无论如何不能安心的。

抬起头看了看时间,正午刚过,闭上眼睛沉思片刻,郭戎看向了眼前的两个亲卫。

“牧雨!”

“在!”

“你立刻去传令,大军在潼关左近原地休息一个时辰,埋锅做饭!”

“是!”

“别着急,还有,让刘(禹锡)长史从全军抽调物资,装备,给养,数量上……”

稍稍思索郭戎继续说道,

“数量少,让刘长史以一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独立骑兵营的人员为基础,为每个人配备两匹战马,一匹驮马,以及相应六天的粮草。”

“此外,在全军休整期间,长缨军、左武卫所有营以上军官到潼关头之下开会,记得准备好地图。”

“好了,就这些,速去!”

“遵令!”

接受命令之后,折牧雨跑步匆匆离去,而郭戎则转向了眼前的韩湘,示意韩湘跟着自己走下城头。

“韩湘你不需要参加等会的会,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任务,稍后你带人马上前往汴州!”

“汴州?”

“对汴州!稍后我会写一封信,向宣武军韩大帅说明情况,由你去将信送给韩大帅,请韩大帅立刻开始兵马的集结和备战,数量上不封顶,多多益善,但是最少不能少于三万人!”

“完成了至少三万人的准备之后,请韩大帅将完成集结的宣武军,大张旗鼓的向淮西、胶东、魏博三个方向开进,尽可能营造出一种宣武军配合我军主力攻城拔寨的态势。”

“记得提醒韩大帅,声势造的越大越好,实在不行让农闲的农夫举着旗子充数都可以,关键是声势要大!”

随着郭戎、韩湘、折牧雨走下,除了每隔几十步一个披坚执锐的潼关守军,潼关的城头上重现变得空荡荡的。

很快,一阵悠扬而急促的声音铜号声音开始在潼关的城头上飘扬,随着这声音,正在穿越潼关,长达数里的东征平叛大军突然齐刷刷的停下的脚步。

因为没有任何计划的休息,导致这一刻,最忙碌的人变成了炊事班们,一个又一个大黑铁锅被“冬!冬!冬!”的仍在了地上,每个人开始忙碌自己的事情。

好在因为不是扎营,闲的蛋疼的兵营开始吭哧吭哧的帮炊事班挖无烟灶。

当一个个无烟灶完成之后,“当啷啷啷”一个个铁锅已经被摆放拉上去,紧接着火光燃起,铁铲开始不停的翻炒。

写完信,目送韩湘离去的郭戎闻到了若有若无的属于红烧肉的香味,于是顺着香味看了过去。

结果看到了拿着工兵铲大小的铲子在锅里疯狂翻炒的炊事兵。

看着颜色已经渐渐变化的红烧肉,郭戎不得不感叹一句,炒糖色真的是炊事兵们最后的倔强和坚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