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259章 暴风雨前的最后的宁静

禁军、兵部、发改部、教育监、科技监、航海监……

禁军和兵部左侍郎还好,但是发改部、教育监那一堆连听都没听过的职务的时候,郭戎是崩溃的,太上皇这显然是掌握了资本家用人的秘诀,拿女人当男人用,拿男人当牲口用……

按照这个节奏,郭戎就是分成八瓣也绝对不够用的……

好在李诵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家,也不会真的把郭戎压榨到极限,至少晚上斗地主的时间是要留给郭戎的,至于郭戎是否乐意显然就不在太上皇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其他诸多职务,多数情况下郭戎只需要旬日到衙门半天左右,看一下各个项目的进展,有必要的时候提出一些想法、意见、主意就好。

郭戎真正需要负责的是整个北衙禁军四军以及南衙十二卫的统筹和编制。

或者换一种说法,补充、完善北衙四军的建制,然后以北衙四军为模板,重建南衙十二卫,彻底恢复唐廷的中央军。

郭戎率部跟随太上皇出征的两年半的时间内,韩愈留守长安坐镇长缨军大营。

其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继续以长缨军的名义征募,新兵以及专业辅兵,并完成训练和考核。

第二,统领留守的禁军四军以及征募的新兵,作为长安守军和巡防力量,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阶段,韩愈实际上以文官成为了长安的卫戍司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因为被郭戎连累,一度被长安的迁客骚人、学子文官骂成了文人之耻,但在韩愈直接把家搬到禁苑兵营中之后,一切偃旗息鼓,这才没有影响到韩愈领导下长缨军新兵的征募和训练。

他们可以攻讦文官,但是冲击禁军军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郭戎率部返回长安的时候,长安北郊禁苑的禁军兵营中,通过了训练以及考核的战兵已经超过了五万人,另外工兵、医疗兵、炊事兵等专业化辅兵的人数也超过一万五千人。

经过了超过万里的超长行军,经过了雪夜突袭郓州的突袭战,经过了草原上的行军,经过了漠北的扫荡与鏖战,在结合了折云谷的经验之后,再加上之前在陇西、陇南的战斗经验,郭戎确定了自己之前的判断:

那就是在外战之中,只要是正面作战,无论对手是谁,吐蕃人也好,回鹘人也罢,根本就不是同等规模唐军的对手,更何况郭戎手中精炼到极致,武装到牙齿的禁军。

相反,反倒是在西南和辽东,在复杂地形之下,面对西南诸族和辽东诸族的时候,那种不对称的游击战会让唐军相对吃力。

在内战之中,面对河北、中原、西南的藩镇麾下的唐军,如果只有战兵,长缨军在内的禁军优势并不算太明显。

毕竟藩镇麾下的也是脱产的专职大唐战兵,知道兵权第一位的藩镇们也很舍得给自己麾下的战兵配装。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缨军在内的禁军的战兵,从装备、战术、战技等方面只能说有一定优势,并不形成碾压,更大的优势是在有士气、信念、意志力这些精神因素。

当然,这是不计算专业化的辅兵在内的,如果加上侦察、工兵、医疗,以及那些真的上战场之后,比战兵还勐的厨子们,形成碾压不成问题。

虽然没有直接和河北藩镇交手,但是长缨军在泾州、萧关是和吐蕃人硬钢过的。

根据长缨军的参谋团的测算,长缨军在和同样以重步兵为主力的吐蕃军对战的时候,战损比是介于一比二到一比三之间。

吐蕃精锐重步兵的战斗力应该能够达到大唐战兵战斗力八成或者九成,考虑到陇西、泾原之战的时候工兵营还处于草创阶段,对战斗的直接辅助作用远远达不到现在的程度,真的打起来,应该也同样达到介于一比二至一比三之间。

在这种环境之下,考虑到北衙禁军和南衙十二卫的任务,重建战术以及战略单位,就成为了完成大唐中央军的最后一步。

在郭戎的心目中,完成了这一步,也就意味着距离自己率军打回安西越来越近了。

在极高的热情和明确的动力之下,集合大唐的现状,长缨军现在的情况,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一份沿着兔子合成营方向的整编方案出炉。

借助这次的改变,郭戎顺便将那些让他拗口,别扭的称呼也进行了适度的变化。

十人为班,为单一兵种,考虑到唐军的习惯,什和班通用。

步卒中,五什为排,每排有弩兵两什,弓箭手一什,重甲重步兵一什,携带刀盾、工兵铲的多功能步兵一什长。

三个标准的战兵排组成一个战兵连,除了常规战兵之外,每个连配属一个5人的医疗班,一个十人的炊事班,一个十人的侦察班,一个五十人的工兵排,再加上连部十人。

满编状态下一个战兵连共有二百三十五人。

骑兵中,三什为排,一什为轻骑兵,一什为玄甲重骑兵,一什为骑马的重装步卒。

三个标准的骑兵排组成一个骑兵连,除去常规骑兵排,每个骑兵连会配属一个十人的具装骑兵什,一个二十人的工兵排,一个五人的医疗班,一个五人马夫班,一个十人炊事班,一个十人的后勤班,连部十人。

满编状态下一个骑兵连共有一百六十人,战马两百五十匹,驮马一百匹。

工兵中,五什为排,四个工兵什,一个后勤什。

一个工兵连包含两个工兵排,一个肩负警戒、后勤、辅助任务的战兵排,配属一个五人的医疗班,一个十人炊事班,连部十人,总计一百六十五人。

无论是步卒连、骑兵连、工兵连,既具备独立战斗能力,也具备独立防御能力连,也就成为了长缨军,或者说禁军中,能够完成独立战术目标的最小战术单位。

三个标准战兵连,一个标注骑兵连,一个标准工兵连组成了一个战兵营的框架,除此之外,还配属一个五十人的侦察排,一个十人的医疗队,一个十人马夫、兽医队,一个十人营属炊事班,营部二十人。

满编状态下,一个战兵营共有一千一百三十人,根据不同的任务可能会被加强到一千两百至一千三百人,最高指挥为营长,衔为校尉。

一个单独的骑兵营大约六百人,一个单独的工兵营约六百人。

营,将成为长缨军中最大的战术单位,以及最小的战役单位,可以承担整个地区的作战任务以及边州的守卫任务。

三个战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工兵营组成一个团的核心框架,另外配属一个至少二十人的医疗队,一个侦察连,一个后勤连,炊事班及团指。

出征之后,原有兵员加上补充配属的兵力,一个团的人数将达到五千人左右,将成为最小的战略单位,最高指挥为团长,衔为郎将或者中郎将。

整个长缨军将拥有三个战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五十人医疗队,再加上配属兵力,总兵力将达到两万一千人,战马、驮马等牲畜超过三万匹。

在郭戎的设定中,长缨军、羽林军、神威军、天策军,总计兵力将达到八万四千人,这四支禁军将成为大唐真正的王牌力量。

四支禁军,对内震慑地方藩镇,对外威慑吐蕃等敌国。

当然,这里郭戎也是有私心的,

原有的南衙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御卫,均以禁军战兵团为基础补充一个营的战兵组成,每一卫拥有兵马约六千人,总计约七万两千人。

十二卫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是守卫包括萧关、散关、武关、通关等关中四隘在内的关中战略要地,作为大唐心腹地带关中平原的第一条防线。

第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真理。

以大唐如此广袤的国土面积,现阶段大唐如此纷繁复杂的局势,出现任何问题都出动四支强大的禁军是不现实的。

毕竟,四支规模庞大的禁军一旦出动,所消耗的兵马钱粮将是非常恐怖的,对弈寅吃卯粮的大唐朝廷来说,有几次出征就足以破产了。

所以,十二卫在守卫关中战略要地的同时,将会承担起对抗小规模入侵,以及镇压小规模叛乱的任务。

根据这一份计划,彻底完成重建之后,以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组成的新的大唐中央军,将成为可以碾压这片土地上任何一支力量的存在!

计划是做出来了,郭戎和禁军、卫军以及兵部的官员,甚至现在执掌兵部的李师古都非常惊讶,只不过拿着完整的计划去找李诵的郭戎却有些不太安心。

最初自己那三万人的长缨军就几乎消耗了整整一年的国库收入,十几万大军,郭戎想想都觉得胃疼……

刚刚完成方案,还没等郭戎好好缓一缓,突然有人前来传信,长公主请郭大将军速速返回府中。

听到阎卿找自己,郭戎不敢耽搁,小十四找自己,肯定不是什么小事,于是带着已经完成了的方案匆匆赶了回来。

果不其然,回到府中之后,阎卿的第一句话就让郭戎吃了一惊。

“商队刚刚从河西送回来一封加急的信,信上说吐蕃人正在西域收缩战线,大都护推断是吐蕃人在隐秘地从西域和河西向中原调兵?”

“什么?吐蕃人往中原调兵?”

“是啊,吐蕃人在西域的兵马正在小规模地进行调动,只不过规模很小,以至于不仅没有引起大食人的注意力,就连吐蕃人自己很多都不知道!”

“安达显发现的?”

“不,这个安达显刚开始都没有注意,是大都督要求在各地的商栈仔细调查吐蕃人在各地驻军的情况和变动的时候发现的,大都护原本以为吐蕃人准备偷偷地集结兵力,准备再次围攻龟兹,于是下令加强戒备,同时排商队的成员开始向龟兹周边的大小吐蕃人控制的城镇渗透。”

“然而等了一个多月,吐蕃人没有围城的迹象,龟兹周围的数座城池都没有增兵的迹象,所以,大都护推断吐蕃人是在往中原方向调兵……”

一边说着,阎卿直接递给了郭戎一封信,接过信,郭戎立刻将信展开,看到了上面的内容,郭戎的眉头皱起,嘴里也不禁喃喃道。

“怎么会在这时候,义父的推断没错,如果不是要围攻龟兹,只不过吐蕃人想干什么?”

郭戎看着心,沉思良久,最终也没有猜出吐蕃人的真正目的。

“义父说得不错,吐蕃人以如此的姿态做这种规模的事情,所图绝对不小,不过……”

再次看了一眼手中的信,上面郭昕的笔迹清晰地写着,小心,谨慎……犹豫、沉思,反复思索了数遍之后,郭戎最终皱着眉头摇了摇头。

“看来要把这条情报的网络告诉陛下了!”

“现在么,这么早,我们不是说等打回了西域,打回了安西,你辞官,我们在河西归隐之后再把这条线交给陛下吗?”

“当时是这么想的,但是吐蕃人的动向太不正常了,义父不知道吐蕃人到底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吐蕃人要干什么,但是从数千上万里之外一点一点地调兵,想来这都不是什么好迹象!”

稍稍思索了一下,郭戎继续说道。

“这种反常的事,没法说,吐蕃在东境道本就有十几万大军,从西域和河西调兵,未必不会从本土和天竺调兵,所图不小,一旦开战规模也绝对不小,就算爆发了吐蕃和大唐的全面战争我都不奇怪,既然发现了踪迹,那就早做打算,帮我准备一下,我现在就进宫!”

……………………………………………………………………………………………………

“陛下,这就是臣等最终制定出的禁军、卫军的编制和最终的改革方案,根据长缨军成军以来的战绩,结合地方军、边军的经验,参考漠北等实战得出……”

“其核心点是将进一步强化专业化的辅兵的作用,和之前使用下放到了连这一级别……”

“由于连这一级别的就已经有了一整套专业辅兵的建制,在必要的时候,以一个连为核心进行补充和扩编,渐渐地就可以将……”

郭戎在旁边讲述,李诵则一边听一边批阅,当郭戎将自己和参谋们的心血讲述完毕的时候,看到的是李诵脸色溢满的笑容。

“不错,不错,从出发点到计划都非常详细,朕很满意,”说着说着,李诵的脸色突然呈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笑容。

“不过,怎么,等不及打回安西了?”

提到安西,郭戎知道李诵一眼就看穿了自己的小心思,不过,郭戎也不掩饰,只是呵呵一笑。

“是的陛下,臣想家了,当初臣就是在这个时节受命,率领第八团从龟兹出发的,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年了,臣不知道家里那些老头子们还有多少……”

“还有呢?”

'陛下,您知道长公主府也派出了一支商队,由安达显率领前往了西域,这支商队其实不仅仅是商队,臣希望通过安达显昭武九姓的身份,建立商路,建立龟兹和大唐之间的联系。'

“其实不用这么担心,你不是很早之前就跟朕说过这个想法么,朕还记得,放心吧,朕是相信你的,只不过这,朕比较好奇,你的收益如何,挣了多少?”

不提这个还好,提到这个,郭戎感觉自己的心口都疼,安达显为什么能在河西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畅通无阻,除了安达显的能力之外,这足够的财富才是他最大的底气。

“陛下,其实……其实……其实,一分钱没挣到,快把长公主府的家底给赔进去了……”

“不会吧,阎卿当时的嫁妆,可是让关西的勋贵,关东的豪门看着都眼红的,这两三年你们家偷偷地倒霉琉璃器,又赚得盆满钵满,怎么可能会赔钱!

“陛下,您不知道,安达显走的时候,带走了公主府八成的财富,光金沙就拉了整整一车,安达显这狗曰的确实有头脑,但是花钱的时候是一点都不心疼啊……”

李诵:你TM也有今天,你花老子的钱的时候好像也是这副德行,现在恶人自有恶人磨,天理昭昭,疏而不漏,苍天啊,大地啊,终于有人给老子报仇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李诵在心里想的。

“现在安达显的近况如何?”

“元和二年十二牛,安达显抵达了龟兹,然后……,这封信被送出的时候,安达显的商队已经抵达了龟兹西边三百多里的拔换城,而且在那里……,”

“拔换城是什么地方?”

“陛下,拔换城是西域的一座商业重镇,它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之处,是西域少有的水草丰满的地方……”

“根据义父的安排,安达显此时应该已经穿越了葱岭,在乌仗那设置了基地……另外……首批属于长公府的商队成员已经沿着开辟的商路返回了长安,并且带回了义父的一封亲,在信里,义父说发现了吐蕃人真正的命脉,而且他已经派安达显带领商队,还有,义父发现吐蕃人正在向……”

在听到了吐蕃人真正的命脉之后,原本看起来非常平静的李诵的情绪似乎在一瞬间就被调动了起来。

“信呢?”

看着脸色亢奋地甚至显得有些狰狞,一边说话,一边朝着自己伸出了手的太上皇,郭戎冷不丁就是一个寒颤,然后郭戎收起了小心思,从怀中将那封信递了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