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187章 英烈荣光,魂归故土

尼玛巴扎东境道在武州、宕州境内的除了监视李锐所部的兵马,剩余的六万大军损失殆尽。

一天之后,怀道守将逃回了渭州襄武。

从逃走的怀道守将口中得知了宕州的情况之后,尼玛巴扎面如死灰,他知道武州完了,仗打到这个程度,如果再不认输,就不仅仅是一个东境道的问题了。

虽然将逻些城杀的血流成河,但是在外依旧有大量的残余势力存在,此刻吐蕃的内部危机仍然没有解决。

在赞普以及天竺派余孽反扑的之下,掌握住各道兵权已经是极限,在武州整整损失了五万人之后,自己以赤苏仁谢乃至吐蕃再也没有了和唐军叫板的实力。

思量良久之后,尼玛巴扎一方面向逻些城的赤苏仁谢送信,告诉他讹诈的想法彻底失败,必须重新让出利益,尽快重新达成停战盟约。

另外他能看得出,唐军不想赶尽杀绝,否则就不会止步宕州,他派出信使前往秦州,停战,求和!

尼玛巴扎的求和请求没有逃出太上皇李诵的预估,从武州和郭戎分别之后,李诵没有再刻意隐藏身份,而是在秦州接受了尼玛巴扎求和的请求,随即在秦州展开了谈判。

为了尽快结束战事,镇压愈演愈烈的内乱,吐蕃人不仅承认了已经被唐军收复的陇西原州、会州,刚刚被打下来的秦州、成州、武州、宕州等陇南四州,更是将之前进攻剑南道时候没有撤出的扶州、文州、龙州、松州也直接让出。

一份最新版本的停战盟约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内达成。

根据重新收复的土地已经西部的军力,已经表情了身份的太上皇李诵直接重新调整了陇西、陇南、关中地区的战略布局。

简单来说,两撤,两增,裁撤的是泾原和凤翔,新增的是陇右和剑南北。

随着关中西部吐蕃人的两个跳板萧关、秦州收复,大唐与吐蕃对战的战略纵深大幅度提升,泾原和凤翔两个节度使辖区直接转为了内线,两个节度使随即被撤销。

原州、会州被直接划入了灵武朔方辖区,凤翔所辖的各州则被直接划归京畿道,其所辖的大散关和萧关将由禁军接管。

陇右节度使是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之一,后来因为辖区陆续被吐蕃占领,而消失了十余年,如今秦、成、武、宕四州重新回归,李诵便以陇南四州重建陇右节度。

原凤翔节度使张敬则成为新任的陇右节度使,本就有复河湟之志的张敬则欣然领命,原凤翔边镇各军随之调往陇南四州。

昔日在韦皋身兼剑南东川、西川节度使,在韦皋的掌控之下,整个剑南道兵力充足,战力强横,成为大唐抵御吐蕃的中流砥柱。

不过此次在吐蕃二十多万大军围攻之下,整个剑南道实力大损,李诵借机在东川、西川的基础上重新增设了衣蛾剑南北川节度使。

新设置的剑南北川节度使辖区,以剑南道北部被吐蕃归还的扶州、松州、龙州四周,加上邻近翼州等十余州以及所属的捉守、军、镇。

奉命率领禁军和山南军支援剑南道的薛平,成为了首任剑南北川节度使。

韦皋死后接任剑南节度使的刘辟虽然不满,考虑到北边将凶悍的东境道吐蕃大军暴揍的进军和陇西、灵武边军,刘辟不得不忍气吞声下来。

剑南军等于一分为二。

两支双手沾满了吐蕃人鲜血的吐蕃仆从军分别隶属于剑南北川节度使,以及陇右节度使,驻扎在了和吐蕃对抗的最前线。

面对天使,刘辟恭恭敬敬地接下了圣旨,但是在天使离开之后,刘辟暴跳如雷,不断有人因为琐碎的小事直接将人鞭笞致死,据说每天成都府的节度使府邸都会有不止一具尸体被抬出喂狗。

直到某一日,一个从长安消失了许久的身影突然出现在了成都府,迈入了剑南节度使刘辟的府邸。

如果有曾经神策军的军校在此,会认出那个面白无须的身影,那就是曾经的神策军护军中尉,陈弘志!

不过,成都府的事情无论是郭戎、还是李诵,无论张敬则还是薛平,都无从知晓……

静静地等待薛平和张敬则接管剑南北川、陇右,并且完成了编制和防御之后,太上皇李诵带着长缨、天策两支新编禁军从秦州东进,沿着渭水踏上了返程之路。

出征之时,无人知晓,但是德胜班师,连战连捷,一举收服陇西,陇南的长缨军名扬天下。

不过这一支返程的大军带回的不仅仅有胜利和荣耀,被带回还有接近四千属于长缨军将士的铭牌以及骨灰,这些属于长缨军英烈的铭牌和骨灰被刘禹锡认真的保管。

而原本回城的时间也因为这些铭牌而被无限的拉长。

每到一地,刘禹锡会将本县以及临县阵亡将士的铭牌、骨灰取出,将备份的每个人的功勋记录取出,交给他们还活着的战友,并由长缨军校尉以上官军带队,送他们魂归故土。

自古秦兵善战,秦兵耐战,从春秋战国开始,关中就是出好兵的地方。

强大关中兵是秦统一六国的强大支柱,八百里秦川养育的秦兵成为了大汉荣耀基础,而大唐曾经的府兵更是开创大唐世盛开端的保证。

如今府兵不再,但是这些有子弟加入了长缨军的,也早就做好了这样那样的准备。

在县衙差役的带领下,郭戎带着一队长缨军缓缓迈入了一条街道,停在了一片缟素门下。

阵亡将士的名单早在第一天就已经告知了这些英烈的家人,郭戎知道自己面前披麻戴孝的就是这名阵亡的长缨军士卒的家人。

看着这些披麻戴孝的老弱妇孺,郭戎准备好的所有说辞直接被卡在了喉咙中。

这时候一位年仅四旬的妇人缓缓上前。

“敢问将军,我儿柴城作战可还勇勐,可曾捍卫了我柴家的荣耀?”

郭戎从身边的近卫手中接过写有这名叫做柴城士卒功勋的册子。

“长缨军战兵一营战兵柴城,作战勇勐,泾州城下,柴城身中数创,血流不止,酣战不绝,失志不渝,力战而亡,两战合计,斩首九级,策勋三转!”

“这就好,我儿果然没有辱没了……”

随即,郭戎从身边接过这名叫做柴城的将士的骨灰的坛子高高举起,然后放在柴母脚下,然后将柴城的铭牌递到柴母的手中。

随后郭戎退后一步,双手抱拳。

“柴城为国捐躯,朝廷将奉养妻子父母,……,柴城幼子可以入官学就读,柴城将入入陇州英烈祠,葬于陇州英烈陵园,为后世敬仰!”

“大唐英烈,永世铭记,永垂不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