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420章 渡辽(三)

初到长安的时候,对于曾经历史上的那些名人,郭戎被惊讶了不少次,然而,随着时间的增加,经历的增多,地位的升高,郭戎已经很少有那种巨大的震惊感。

不过这一次,刘霖的出身和刘霖的经历,给了郭戎一种别样的惊喜。

惊喜的原因很简单,刘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刘仁轨。

在来到大唐之前,来到长安之前,甚至率军进入胶东之前郭戎都不太清楚刘仁轨是何许人也。

直到在即墨,郭戎才第一次听到了刘仁轨的名字。

而提到刘仁轨就不得不提一场在华夏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是在岛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失败——白江口之战。

“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关于白江口之战,《旧唐书》对此只有区区二十五个字的记载,记载虽然少,但是从这区区25个字当中,我们依旧可以感觉到这一仗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了,所谓的惨烈,针对的并不是华夏,而是针对岛国的那些倭人。

若非如此,以岛国人的尿性,怎么可能整整千年不敢对华夏之土有所不敬?

历史证明,有些事情,还是得用拳头解决的。

有些人,还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相比较同时代的其他文臣武将,刘仁轨可谓大器晚成。

当凌烟阁二十八名臣跟随李世民纵横天下,开创贞观之治的时候,刘仁轨才只是一介县令,直到太宗晚年才入朝为官,饶是如此,仕途依旧坎坷无比。

直到高宗征伐辽东,刘仁轨以文官领军入辽东,这一次的弃文从武,成为了刘仁轨的转折点。

龙朔元年(661年)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似乎突然开启了开挂的人生,这一年刘仁轨六十岁。

从龙朔元年(661年)开始,到总章元年(668年),八年时间不到,刘仁轨平诸族,摄靺鞨,连破新罗、百济、倭国联军,灭高句丽,将隋炀帝时代就一直动乱不已的辽东彻底平定。

咸亨五年(674年),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刘仁轨再次领军出征,二征伐新罗。

而这还不是刘仁轨的最高峰。

永隆二年(681),已经80岁的刘仁轨,升任太子太傅。

第二年李治移驾东都洛阳,刘仁轨为西京副留守,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实际上掌握了长安的军政大权,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连就连武则天,都需要顾及刘仁轨的行为和态度。

公元684年,随着皇帝李显被废,李显的太子亦被废黜,刘仁轨开始独自负责长安留守事务。如果刘仁轨不支持武则天掌权,那武则天后面能不能当上皇帝,恐怕犹未可知。

不过,对于李家的那些内乱,刘仁轨并未插手,甚至没有任何表态。或许,此时的他,对所谓的权力纷争,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刘仁轨病逝之时,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后把持大权。刘仁轨死后,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极尽哀荣。

没错,在关键的时刻刘仁轨既没有站队,也没有投靠任何一方力量,确实严守中立。

但是这种绝对中立的态度,无疑在事实上,成为了武后上位成功的重要助力。

否则,直接掌控长安兵权的刘仁轨一旦出手,武后就是有通天之能也要饮恨长安。

刘仁轨在高宗、武后时代极尽哀荣,但是,在武后失去权力之后也没有直接遭到清算,但是依旧被太多人看做眼中钉肉中刺。

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于垂拱二年(686年)遭酷吏陷害,被杀。

为了确保刘氏不被灭族,在察觉出危险之后,一部分刘氏族人离开长安。

其中一部分人,就悄无声息的迁移到了刘仁轨声名极佳的胶东地区,登州、莱州、青州并且定居了下来。

虽然后来,在玄宗的庇护之下,刘氏没有遭到清算,但是已经完成迁徙的族人,也仅仅是恢复了自己的姓氏,却没有了任何返回长安,重享富贵的想法。

对于他们来说,长安实在是一个太过危险的地方。

刘霖让郭戎感到惊喜的原因又不仅仅是因为刘霖的烈祖是刘仁轨,而是刘霖那让郭戎都瞠目结舌的经历。

刘霖就是出身迁移到胶东部分的嫡系子弟,能文善武,更是在幼年时代就将家族留下来的刘仁轨笔记背诵的滚瓜烂熟。

尤其是渡海作战的部分,更是让年少时候的刘霖心旷神怡。

初见刘霖的时候,郭戎目测刘霖已经年过五旬,这只不过是常年的海风导致的刘霖长得着急了一些,比实际年龄大了十岁左右。

只不过,实际年龄只有四十出头的他,经历和阅历却并不简单。

在刘仁轨的笔记吸引之下,年少的刘霖学习了自己的耶耶的耶耶的耶耶,弃文从武。

只不过,比起刘霖这小子可比他烈祖刘仁轨要狠得多。

十五岁不到刘霖不仅反抗了家族的安排,更是偷偷的逃离了家族,跑到了当时李氏控制的胶东水师中成为了一名最基础的水兵。

几年之后,发现李氏手中的胶东水师,打击海盗,维护海上秩序这些正经正经水师的事是一件都不干,能干的要么是走私,要么是转运,甚至有些时候还向新罗、百济、渤海、倭国高价贩卖大唐的制式军械。

如果这是这样也就算了,关键这些家伙偶尔还兼职干干海盗的营生,烧杀劫掠……

一怒之下,刘霖带着一帮自己不错的兄弟,偷走了一支胶东水师的海船。

随即以这艘船为基础,聚啸为众,占岛为王,自己当起了海盗。

彼时刘霖还怀揣着理想和信念,高举了义贼和义盗的大旗,开始在冬辽东、胶东、新罗、倭国之间的海面上疯狂的偷袭属于胶东水师的单独或者小规模的船队。

在胶东水师几年的历练,从烈祖刘仁轨笔记中学到的知识,一帮被刘霖成功洗脑的兄弟,再加上以有心算无心,刘霖麾下的海盗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胶东水师损失了超过十数艘海船,损失的水兵过千,损失的财货更是以十万贯计算。

平卢镇家大业大,这点损失顶多让李师道、李师古兄弟二人感觉心疼而已,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刘霖这厮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小海盗,因为刘仁轨本就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水军将领。

世代文官出身的刘仁轨天赋极强,总结和梳理能力无出其右。

在刘仁轨遗留的笔记中不仅仅有如何训练水军,如何判断风向、水势,如何应对大风和潮汐,更通篇强调了一个孙子兵法中的一个观点,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是鬼才一边的刘霖对这所谓的以战养战产生了别样的理解。

抢来的财富不挥霍,一部分拿来劫富济贫,另外一部分则被用来招兵买马扩充人手。

俘获的水手和水兵,不随意杀戮,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威逼利诱,使得他们主动或者被动的加入自己的海盗之中。

对于劫掠目标的海船,不仅不会焚毁,更是会尽可能的保存其完整,速度够快,船体够新的就补入自己的船队,用来扩充自己的规模。

同样是三个时间,刘霖手中海盗船的数量更是从最初的一艘,迅速扩张到了五艘,海盗从百余人迅速扩充到超过千余人。

而这个规模代表着,刘霖可以选择的动手的目标从小目标、小船队、小偷袭,变成大目标,大船队,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袭击。

一边疯狂劫掠,一边疯狂的扩张,两年不到,刘霖麾下的海盗已经膨胀到了二十多艘海船,超过三千人的海盗团。

一跃成为了整个大唐周边海域,最强大的一支海盗,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李氏兄弟的根本利益。

面对这种规模,这种势头的海盗,既懂兵法,又懂战术,几乎统治了大半个海洋的李师道也有些头疼,所以他的首先决定是招揽。

招揽、收买,看起来花费巨大,但是一旦能够成功的拿下,和未来可能的收益相比,这点代价并不算什么。

虽然刘霖打出的旗号是什么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但是这所谓的旗帜在李师道的眼中是如此的可笑。

海盗,海盗是什么货色他李师道很清楚,无非是贪财好色的人渣而已,所以他通过各路方式寻找到刘霖试图进行招揽或者和解,只要条件不是太过分,李师道都准备答应下来。

然而,李师道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收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盒子,盒子里面总共存放了四十只耳朵,二十条舌头……

那是李师道派出亲信亲自带队派去商谈条件的队伍。

如果换成现在年纪的刘霖,有些事情会有很多选择,但是彼时的刘霖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不仅如此,刘霖接着着李师道准备商谈,没有过太多准备的情况下,刘霖一波干掉了李师道从辽东采购,准备以十倍利益卖到江淮地区的整整一千匹战马。

这一波操作,直接触及了李师道和李师古的底线,从来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他们感觉到了从未享受过的痛苦和酸爽。

然后,一切就进入了常规阶段。

完成了如此一场大胜,彻底懵逼了双眼,正准备继续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张铺天盖地的巨网直接落了下来。

又一只肥羊摆在了刘霖的面前,面对机会刘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进攻。

然后,刘霖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落入了这张为了他精心准备的陷阱之中。

自己以为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兄弟背叛了刘霖,自以为精锐的海盗在铺天盖地的敌军面前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这一刻,刘霖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唯一庆幸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背叛了他,在另外几个兄弟的拼死护卫之后,刘霖逃过一劫。

走投无路之下,一行人开始在整个大海上流亡,最终流亡到了岛国,庇护在了岛国的某位亲王的麾下,开始替这位岛国的亲王探索大唐到岛国之间的安全航线。

此后,整整十年的时间,刘霖带着一行人,不停的穿梭在岛国大唐之间的航线上,而且确实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和季风配合之下,安全、高效。

然后,借助这条航线,岛国的亲王顺利的联系上了掌控胶东水师,主导平卢镇贸易的李师道。

正常情况下,李师道会将贸易和对外联系的情况告知自己的兄长,但是这一次,李师道的兄长李师古很忙,因为据说大唐的太上皇出巡,李师古准备狠狠让大唐的太上皇丢一丢面子。

当然,如果有机会,李师古不介意让李唐皇室在自己前颜面扫地。

毕竟,平卢镇地跨河南、河北两道,掌控整整十一个州,拥有户超过百万,口过五百万。

在不进行全面动员的情况下拥有二十万大军,如果全面动员,李师古相信,凭借自己可以轻松的凑出百万大军。

结果,李师古没能如愿,但是李师道却感觉到了机会,在牺牲了所有的代价以换取继续掌控胶东水师之后,李师道却欣喜若狂。

很快,受庇护的刘霖发现,十几年前,险些将自己置于死地的那个家伙竟然来到了岛国。

然后,刘霖等人惊讶的发现,岛国竟然在几天之内彻底变天,为了防止自己曾经的身份被挖出之后遭到李师道的报复,刘霖等人悄无声息的从岛国消失。

当他们从李师道随员的口中大致了解了整个来龙去脉,自己十多年的努力竟然成为了李师道的嫁衣之后,刘霖彻底心灰意冷了。

半年之后,心灰意冷的刘霖回到了阔别了二十多年的家乡。

刘霖的突然回归让家族的族老异常的惊喜,毕竟当年的刘霖就是整个刘氏分支的希望,现在浪子回头了。

二十多载的时间已过,刘霖的父母早就离世,族老们了解了刘霖的经历之后并没有责罚,而是选择让在大海上讨了二十多年生活的刘霖带领几十水性不错的刘氏子弟前往了即墨,族老们认为那里有大唐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