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416章 首辅和制臣!

相比较之前杜佑宣读战报时候的轻松,此时此刻,听着韩弘、韩充、宣武、淮西、郑滑等一个又一个地域,名字,职务,紫宸殿内的朝廷重臣们的认真程度大幅度的提升,轻松和笑容也变成了认真和严肃。

其中一部分人,挂上严肃神情的同时,还有一份释然。

另外的一部分参与今天会议的朝廷重臣,准确说是之前与军事没有太大关联的与会者,在听到郑滑、淮西的时候带上的则是震惊和疑惑。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迥异的情况,其实还是根植于郭戎带来的保密制度。

郭戎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说早上开朝会的话,往往朝会还没有结束,但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入了市场,甚至成为了西市第三条街街上买菜的大爷的谈资。

这个笑话确实夸张,但是很好的说明了大唐的保密制度确实是一塌糊涂。

郭戎认真提出这一问题之后,李诵也进行了各种反思,然后根据郭戎的建议,强化了朝臣,尤其是重臣之间的保密制度。

即,每一位朝廷的重臣只负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并用被恢复的政事堂作为连接每个具体机构的纽带。

对于非本职责范围之内的情况,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

重要的信息或者变化,比如蒸汽机的进展就掌握科技监和发改部,造船和海军则属于兵部和航海监……

至于前线的第一手战报,则属于禁军和兵部。

至于兵部和禁军高级将领之外的人,哪怕是三品文官,也只能够通过兵部传出的公文获得信息。

淮西,那可是铁杆的反叛势力。

自李希烈叛乱之后,淮西,一直是江淮地区最大的隐患。

近些年来,随着朝廷威信和实力的增强,在严密封锁和威胁之下,淮西已经被大幅度的削弱,但是其依旧严重威胁着朝廷最重要的财税重地,对于朝廷来说如鲠在喉。

郑滑,或者说义成军,则盘踞在中原腹地数十年之久。

虽然从来没有高举反旗,在表面上也服从朝廷的命令,甚至有些年份会上缴一定的赋税,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臣服。

在表面上臣服朝廷的同时,义成军凭借地利和魏博、成德、卢龙河北三镇,以及李氏家族掌控的平卢镇眉来眼去,在朝廷的大多人的人眼中,这些家伙和盛夏时节的什么一样,不伤人,但是恶心人。

郑州、滑州刚刚易手,袁滋请求裁撤义成军的奏疏甚至还没有来到长安,所以并没有在长安范围内大规模流传。

淮西虽然已经归降了接近三个月的时间,在长缨军、宣武军,淮西军残部的紧密配合之下,已经真正达到了战争迷雾的程度。

再加上吴少雄本人在淮西的威望,以及他个人的精确微操,使得淮西三州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

以至于到了现在,除了直接接触军报的宰府和兵部尚书,左右侍郎,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淮西已经悄无声息被拿下的消息。

“原宣武军节度副使韩充为天雄军节度使,长缨军郎将韩湘权天雄军副使,原蔡州兵马使卓冷调任汴州兵马使!”

韩充,那是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韩弘的亲弟弟。

韩湘,那是长缨军长史韩愈的侄孙,铁杆的长缨军骨干。

卓冷,那是前淮西军中首屈一指的大将。

这么三人作为天雄军的实际掌控者,再考虑一下这支新建的天雄军以长缨军伤兵和长缨军老卒为骨干组成的新军,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想起了曾经的那个传闻。

昔日,太上皇在新编的四支禁军护送之下出巡。

初次展现在世人眼中的新编禁军吓得山东豪门老老实实的以资助航海和扩张的名义交上了一笔惊天的财富。

随后,太上皇率领禁军进驻汴州。

据说,当时的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和太上皇的达成了一项秘密的约定。

关于这条秘密约定,从来都只是存在于传闻当中,并没有任何准确的信息可以证明。

然而,看到郭戎今天的建议,所有人都肯定了一点,昔日太上皇和韩弘的约定是存在的。

否则,韩弘怎么可能老老实实死守汴州作为郭戎大迂回,大包抄战略的锚点。

否则,在大胜之后,韩弘为什么会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交出宣武!

否则,在韩弘主动交出权力,没有了任何威胁之后,郭戎会再次将新编的,坐镇中原的重兵交到了韩弘的弟弟手中。

这一切,如果中间没有任何约定谁信!

然而,昔日韩弘和太上皇的约定到底是什么已经没有人在意了,毕竟太上皇已经仙逝了,现在真正掌控大唐神器的是眼前这位皇帝。

毕竟他才是现在的老板,他才是发放工资的家伙,只有他的认可才算是履行,否则……

于是乎,在李绛说出郭戎建议的天雄军核心人物的一瞬间,在场所有的人同时想向了紫宸殿中央御座之上的那位皇帝。

然而,当他们下意识抬头的时候,却发现御座上的皇帝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的意思,反而较有兴致的看着他们,从眼神和状态,很多人甚至看到了周围年轻皇帝眼中带着嘲讽的笑意。

直到看着所有人的都看向自己,李纯收起了看起来不太恭敬和正式的笑容,转而换上了一副严肃的神情。

“今天,朕召集住诸位除了共同分享中原决战的胜利喜悦,商讨有关后续对河北,对吐蕃的作战示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朕想根据郭戎的建议做一个尝试。”

“关于郭戎的建议,杜相,李相,不知道二位是否读懂了郭戎的想法?”

杜佑、李绛两人对视一眼之后,杜佑当仁不让上前一步,然而却说出了一句让李纯一阵懵逼的话。

“陛下,不知道,郭大将军的想法初衷,是否起源于召公和周公两个人共同来主持国家大事的‘共和’。”

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共和”概念的周公、召公李纯当然知道,但是杜佑二话不说直接点出这一点,依旧让李纯一阵的惊讶的和懵逼。

因为,李纯敢确定一点,郭戎这丫除了打仗一无是处,他绝对不知道这所谓的“共和”是什么鬼。

但是,片刻的惊讶之后,李纯却从杜佑的笑脸中读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能找到先秦的支持自然不是什么坏事。

于是乎,片刻的疑惑之后,李纯以睁着眼说瞎话的模式说道。

“杜相不愧为四朝元老,学识渊博,此等设想却是脱胎于‘共和’!”

杜佑、李绛,一前,一后,两位实质上的首辅按照他们所看到的,开始讲述自己的理解。

“陛下,诸公,臣以为,郭大将军是准备用……”

“没错,臣以为杜公所言极是……”

自己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彻底梳理清楚郭戎这一条顶层设计,而现在,杜佑、李绛两人虽然也是第一次看到郭戎的提议,但是,边看边想之下,两人竟然在一个时辰之内,就将自己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梳理清楚。

仅仅通过这一点,李纯就知道是这两位无论是能力、视野还是理解能力都远远超出了李纯自己。

这时候,李纯不得不佩服父亲李诵对自己的凭借和建议,开始从头到尾将郭戎的想法讲述给了眼前的朝廷宠臣们。

“郭戎的想法是朕掌控整个大唐的全局但是不直接管理政务……,朝廷三省、七部、御史台、秘书监、大理寺、禁军主要将领、边军统帅等实际上操作管理我大唐各项事务的成员,称为侍臣……”

“……侍臣代替朕主持每一项具体事务……,朕会从侍臣中选择一人作为首辅,全面梳理各项政务……”

“……首辅之外,另选一人为次辅,协助首辅梳理大唐的各项政务,首辅、次辅之外另外有七名制臣,九人共同组成制臣会议共同……”

“……所有侍臣共同组成侍臣会议,关于大唐命运的重要事件和决策需要经过侍臣会议的的通过,具体标准为五成以上成员参加,参与会以的人数五成以上通过方可实施……,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朕也不能随意阻拦和破坏”

“另外,郭戎认为,已经致职的首辅、次辅等制臣,在致职之后依旧可以保持侍臣的身份,参加侍臣会议,为大唐群策群力,保驾护航……”

“……但是,朕同样可以发布敕令,经过首辅或者次辅副署后,……”

说实话,前面的内容还好,经过杜佑、李绛梳理,再加上李纯亲自的解析,在场的所有人对于理解这些内容毫无难度。

对于郭戎提出,皇帝已经感兴趣的制度,几乎没有人有任何异议。

毕竟,如果这一份框架最终实施,他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侍臣级别的存在,部分人还有机会成为包括首辅、次辅在内的制臣之列,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失。

相反,这将以明确的制度的制度,确定他们拥有的地位。

然而到了最后。

“……凡是涉及大唐命脉和国计民生的事情若,朕的某些决定或者想法失责,失当,首辅、次辅之外的制臣,召集侍臣会议,若八成侍臣参加,且参加的侍臣超过八成支持,侍臣会议可以暂时废止朕的失当决定……,朕必须接纳。”

到了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用一种惊为天人的眼神看向了李纯。

虽然达成的条件极其苛刻,虽然达成的难度堪比登天,但是这终究给了所有人一个合理、合规、合法,并且经过了皇帝本人认可的否定皇帝的方式。

片刻的惊叹之后,在场的重臣们渐渐的明白了李纯为什么会同意这样一种限制自己权力的制度。

这是妥妥的前车之鉴啊!

这是为了避免有些昏聩到了会影响大唐存亡的错误,关于这种错误,大唐有着足够惨痛的经历。

试问玄宗李隆基年轻时代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而玄宗的晚年,则不是一个昏聩可以形容。

在场的臣子之中,年龄比较大的,比如杜佑,甚至感慨,如果昔日有这样的一条制度,李林甫、杨国忠安能如此猖狂,大唐何至于安史之乱!

几乎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由郭戎提出,李纯同意,十几名重臣认可之后,属于大唐的开天辟地的顶端建筑构建完毕。

皇帝李纯获得了他希望的绝对权力、朝廷局面的稳定、对整个大唐的绝对掌控力。

所有的朝廷重臣们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形式上获得了和天子公治天下的权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包括郭戎在内禁军的主要将领,边军的主要统帅同样获得了侍臣的地位,而且这部分侍臣的数量超过了侍臣总数的四成。

而李纯敢于大举放权的小伎俩其实也就在这些属于军方的侍臣。

要知道,李纯虽然将政务的治权力下放,并且设置了不止一条限制自己的权力的内容,但是李纯却和他老爹一样,牢牢的把握着军权。

李纯很清楚,这项制度一旦出现,豪门、勋贵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钻营,从而尽可能的扩充权力。

平时,如果文官们老老实实的按照李纯的想法治理国家,李纯自然不会多说什么,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把主意打到自己的头上,李纯不介意让他们知道一下大唐的武德充沛——

不需要调动禁军,这帮行伍出身的最忠诚于皇帝的侍臣,就可以在侍臣会议上把所有反对李纯的打的抱头鼠窜。

至于其他暂时没有加入侍臣会议的力量,也不会过于失落和恐慌。

侍臣会议/制臣会议的基本运行模式虽然已经通过,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侍臣会议还遗留了大约二十个位置,而这些将成为剩下的世家、豪门、大族等势力。

而这一点,正是郭戎最为期待的,属于大唐的统一战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