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 第390章 庙号

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第390章 庙号

作者:一只橘猫压海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26:25 来源:笔趣阁

看着手中纸张上仅有的一行字,吴少雄先是一愣,第一反应是这还真是太上皇李诵的风格,总是这么简练。

李诵留给郭戎的遗命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区区的一句话,或者说是一首诗。

破虏功成百战场,天书新拜汉中郎,长缨西去无归路,捷报誓传满长安!

乍一看是惊讶,然而读完了之后,吴少雄收起了之前的苦笑,神情变得恭敬而凝重,无意识的瞥了一眼旁边的郭戎。

如果他没记错,郭戎曾经跟他说过,初到长安,初见太上皇李诵的时候,李诵就向郭戎承诺过,绝对会尽全力的帮助郭戎,打通河西,收复安西,重建安西、北庭……

郭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诵答应了,从此之后两个人几乎没有再提及过安西。

吴少雄知道郭戎为李诵建立禁军,为大唐建言献策,为大唐东征西讨,其做的就是为了日后重返安西做准备。

郭戎如此,那么李诵呢,郭戎没有多问,吴少雄更是无从询问。

然而,作为遗言的这样一首诗显然在告诉郭戎,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李诵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破虏功成百战场,天书新拜汉中郎。

长缨西去无归路,捷报誓传满长安!

表面上看是李诵的期望,是李诵对于郭戎打回安西的肯定,是李诵对郭戎西征河西的鼓励和支持。

尤其是“天书新拜汉中郎”,几乎是直接说明无论谁是天子,无论谁掌控了长安,都绝对会对郭戎西征提供绝对的支持。

而且,根据李诵的一贯行事风格,吴少雄敢肯定,在临终之前,李诵肯定早就已经为郭戎安排好了后续的事项。

甚至可能已经为郭戎安排好了率军西征的详细时间计划表……

但是换一个角度去想,也未尝不是一种提醒。

怪不得李诵从来不担心郭戎会背弃大唐,怪不得李诵愿意对郭戎投以最大的信任。

怪不得郭戎这么快就可以调整好状态,怪不得郭戎可以保持本心。

至少吴少雄知道,至少此时此刻,郭戎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兵打回安西,把他挂念了数载的老头子们接回长安,这一点就是对郭戎最大的支持。

如果李诵真的做到了这一步,以郭戎的性格,李诵投之以桃,郭戎也定然会报之以李。

认真的琢磨一下,确定自己的分析没什么问题之后,吴少雄将写着太上皇遗命的信放下,拿起了另外的一封信。

按照吴少雄现在对于李诵和郭戎的了解,这封来自李纯的书信中,恐怕就有李诵的所有后续安排。

平心静气的打开执掌,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页工整的篆书,这同样是李纯事无巨细的风格。

确认了这是李纯的亲笔信无疑,吴少雄粗略的打量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果然从中找到了他所希望看到的内容。

然而,最让吴少雄感觉到震撼的,还不是那些关于关于郭戎、关于安西军的安排,而是李诵对自己的安排。

寿终于战场之上,正寝于进攻之间,生命的最后一刻引领了进攻的号角,将生命融于到了大唐的铁血和荣耀之中,

这本没有什么说的,吴少雄甚至有些羡慕李诵,然而最让吴少雄感觉到震撼的是李诵死后,要求将自己的遗骸防止在陈仓城头之上。

吐蕃人什么时候被赶走,他的遗骸什么时候可以离开在这陈仓的城头。

吴少雄知道李诵临终之前在陈仓下的最后那道寸土不让的敕令;

吴少雄也知道李诵曾经立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但是,把自己的尸骸放到敌军进攻的城头之上,利用自己的遗体鼓舞士气,坚定信念,这就真的超出了吴少雄的认知范围了。

见过对别人狠的,见过对自己狠的,但是对自己的遗骸都要发挥到这种程度,至少在吴少雄的印象里,仅此一人,别无分号!

原本吴少雄还诧异,为什么郭戎如此兴师动众的,要将所有的士卒左肩佩戴白纱。

现在,看来,区区白纱根本就不足以表现出对于周围为大唐奉献了一切的太上皇。

“如果我猜的不错,看完了这两封信之后,大将军就已经决定按照先皇的部署和计划进行了,是么?”

“先皇?”

无意识的重复了一遍这个词,郭戎的脑子里再次嗡嗡作响。

先皇,而不是太上皇。

虽然已经接受了李诵离世的事实,但是,每当听到和李诵离世相关信息或者语句的时候,郭戎的心中,脑中总会闪过一丝丝的哀伤,似乎是在提醒着他,那个可以一直庇护自己的太上皇真的走了,剩下的路只能靠自己了,安西,也需要自己打回去了。

轻轻的叹息了一声,郭戎舒缓了一下情绪,点了点头。

“是的,吴先生,我认真的考虑过,太上……先皇,我准备按照先皇的遗命从现在开始准备,河西是现在吐蕃人的经济命脉,一旦进攻河西,吐蕃人必定竭尽全力,到时候恐怕又是一场灭国之战的规模。”

“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灭国之战则更不是儿戏,这关系到我大唐和吐蕃未来数百年的国祚,绝不是一兵一卒,一朝一夕能决定的。”

“昔年香积寺之战叛军精锐损失代价,然收复两京之后,又过了整整六年才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

“眼下,河北、辽东叛乱的规模远不及昔年的安史之乱,但是要彻底评定河北、辽东也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

“既然是灭国之战,只靠十几万禁军是不够的,更何况现有禁军的相当一部分职责本就是守卫长安,守卫关中,所以扩编禁军,强化边军是必由之路。”

“平定叛乱之后,选拔新卒,编练新军,没有半年的时间根本不够,选拔,编练完成……”

“在有,数十万大军所需要的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在关中、河南、河北距离江淮本就不远,还有大运河可以运送粮草,但是为了保证汴州决战的进行,被征发的民夫和壮丁依旧超过五万,加上被征召的藩镇兵,负责后勤运送的人员甚至高达十五万……”

说起对于河西的反攻,对于吐蕃的全方位进攻,郭戎的状态瞬间进入巅峰。

看着神采奕奕,滔滔不绝的讲述的郭戎,吴少雄不得不承认,太上皇李诵在看人的方面实在太准了。

就这样,一个说,一个听,一刻钟之后,郭戎将自己脑海中的平的身上因为太上皇离世带来的阴霾和阴郁荡然无存,直到……

“大致就是这样,三年守孝期可以把所有的准备做好,等到三年守孝期一过,立刻向陛下请旨出征,突进河西的同时,彻底将吐蕃人打垮……”

“这个,大将军,三年守孝期是?”

“啊!”

吴少雄的话让郭戎直接就是一个愣神,虽然不知道吴少雄为什么问这个,但是郭戎依旧老老实实说道。

“太上皇……先皇驾崩,不是需要守孝三年么?”

还没等郭戎的话说完,仅仅这个守孝三年出口,吴少雄的脸上挂上了一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坏笑。

看着吴少雄脸色不太正常的笑容,郭戎也有些不太自信,看着吴少雄笑而不语,郭戎只能自己开口。

“吴先生,难道有什么问题么?”

“谁跟你说的守孝服丧三年啊!”

“啊!”

这一次郭戎彻底懵逼。

“服丧三年,那是子女……而且就算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吴少雄在中军大帐中,给郭戎来了一场,现场版本的华夏古代服丧礼仪大讲堂,听得郭戎是一阵懵逼。

“算了,在安西的时候,朝不保夕,恐怕也没人会给你讲这些东西,等来到中原之后不是练兵就是在打仗,你不知道也算正常,只不过……”

转念,吴少雄想到了更多的可能。

“按道理来说服丧期间有很多东西不能动,就比如不能兴兵,但是这些东西并非绝对,以服丧之名,行哀兵之势,或许有瑕疵,但是在危急存亡的时刻似乎也没人能指责什么,如此说来……”

说着说着,吴少雄突然就想到了一个可能,他能想到的东西,李诵肯定也能想到,如果这是李诵计算好的,那就太恐怖了。

“吴先生,您说只不过什么?”

“哦,没什么,如果我没猜错,你应该是想让全军佩戴黑纱或者白纱三年,等到三年之后,对吐蕃用兵之时再拿掉,以期破釜沉舟吧。”

“额,是的,这个……”

“很好,我相信先皇也会赞同你的计划!不知道大将军还有何吩咐?”

“额,这个,吴先生,陛下通过正式的公文,向我征求太~先皇的谥号和庙号的参考……”

“哦,这个陛下确实会召集重臣商议,以大将军的地位和大将军和先皇的君臣关系,陛下确实会询问大将军的看法,虽然未必会采纳,但是肯定会在陛下最终的考虑范围之内,还需要大将军认真考量,不知道大将军准备如何应答?”

“这个,吴先生,庙号、谥号这些到底是什么……”

好家伙,看着一脸扭捏的郭戎,吴少雄大讲堂再次开课。

“……功过是非……,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太?”

“我朝已有太宗,太祖……”

“中?”

“高?”

“大将军不要想了,这些我朝历代先皇已经使用。”

然而唐代的皇帝实在太多,“太”、“高”、“世”、“中”等最常用的几个庙号已经被使用完毕,以至于德、代、宪等一系列庙号都是有唐一代才开始使用。

苦思冥想之后,郭戎隐隐约约的记起了有明一代的“仁宣之治”。

“仁?算了,不合适。”

然而,这个仁刚刚出口,郭戎自己就摇了摇头,太上皇他老人家什么都好,但是就凭借有“鹰隼”的韦贯之,太上皇跟仁这个词绝对不沾边。

“吴先生,宣如何?”

“宣?”

“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强化武备,宣威天下,大将军,老朽以为宣可行。”

从吴少雄这里得到了肯定,也算完成了自己一个心事。

“吴先生,和河北叛军的大战即将展开,明日张愔、韩充、曹华三位将会来到大营,我和三人完成军议、确定部署之后,将从宋州绕行郑州,战事方面有莫灵均、蒙乾几人不需担心,但是剩余的事情还望吴先生代为照料,最多是日等到收复郑州,完成对叛军的彻底包围,我定然返回和敌军决战。”

“好!放心吧!”

元和四年,九月十四,长缨军前锋前出十里,在汴州城以东约六十里的兴盛开始扎营。

与此同时,鲁北节度使张愔、宣武节度副使韩充、兖海观察使曹华在同一天抵达长缨军在朱寨的大营,郭戎和张愔、韩充、曹华已经留守的长缨军中高级军校进行了汴州决战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议。

兖海军将负责将江淮地区的粮草辎重向汴州战区转运,同时负责监视所在地环境,搜捕可能存在的河北叛军。

鲁北军改变方向,直接进军滑州,长缨军抽调一个步兵团,两个器械营向北机动,配合鲁北军接管郑滑节度使袁滋麾下的滑州。

宣武-淮西军将继续向大营方向移动,接管朱寨营地所有伤病、溃民、败兵,同时作为长缨军后援。

与此同时,郭戎将兖海、鲁北、宣武-淮西军所有两万骑兵全部抽调,补充到了损失惨重的长缨军骑兵,归属莫灵均的指挥,在前期同样配合鲁北军拿下滑州。

至于长缨军其他部分,则按照郭戎之前的布置,如果河北叛军来袭那么固守待遇,如果对方不出击,那么持续长缨军将以营地的方式持续向汴州方向进军。

完成了所有的布置,郭戎在千余精锐骑兵的护送之下,绕过宋州、陈州、许州,直扑郑州。

三天之后,郭戎顺利的抵达了郑州城外,而几乎同时抵达的还有从长安出发的五万援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