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在三国谋天下 > 第三十一章 许都乱(二)求各种票和收藏

刘协打开竹简一看,是孙策追击袁术至江亭,袁术吐血而亡,孙策原地屯兵的消息。

很快,曹仁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说十日之类必解汝南之围,荀彧毕竟是有大局观的人,汝南和许都相比,孰轻孰重还是分得清的。

就在曹仁厉兵秣马之时,许都再次传来战报,孙策斩杀车胄,占领下邳。面对下邳的失守,战局变得越发对曹操不利了。

这一消息让本就风声鹤唳的许都更是草木皆兵,很快便有人分析出“江东孙策意欲袭许”。

从淮南庐江袭击许都,路途千里,而且还有个死对头陈登横亘在中间,乍听起来极其荒谬,但一想到策划者是孙策,便没人质疑了。这几年,那个江东猛虎,从其父手下的三千兵马起家,到稳坐江东的小霸王,带给人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了。

孙策与陈登可为宿敌,孙策为何会冲破陈登的阻挠?只有刘协知道,这份功劳肯定是归功于王越......能顺利将锦囊妙计传达到位了。

荀彧越来越忙了,以至于忙到每次将尚书台的奏章呈上后,就拜辞回家处理司空幕府之事。

更有跟风者,有鼻子有眼的分析出,孙策是为了配合袁绍而出兵。一南一北联手而动,袭许为佯,实为策应冀州。许多人联想道,汝南本是袁绍籍贯所在,门生故隶遍布,孙策选择这时候出兵,意味更加浓厚。

更有甚者,说孙策出兵是“奉旨讨贼,恭迎天子”。

一个接一个消息让荀彧焦头烂额,别无选择,只能命曹仁出军南下,阻断汝南至许都的道路,为确保许都万无一失,荀彧更是下令加强了许都的城防准备,宣布四门紧闭,无令不开。

这次许都之乱,说到底,都是身居皇宫的天子的谋划,目的就是乱中取胜。

王越自离许都后,一路往南而去,将衣带诏一一下发,王越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得益于袁绍的大军压境。

果然,如刘协所料,人都是有野心的,毕竟一个“挟天子令诸侯”的成功案例摆在那里。

他曹操能做到,未必自己做不到。人都有一种幸存者偏差的认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日后,董承府邸。

“聪明如那荀文若,都免不了载个大跟头啊!”董承一副成竹在胸。

“荀彧自以为防住外势,就能维稳许都,殊不知灯下黑啊。他将许都戒严,反而方便咱们行事。”董承举着酒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时机已到,就看尔等一战落城,把许都和汉室的命运掌握在手里了。”

所有人都以为袁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却不曾想,在刘协的布局中,只是一枚吸引曹军的弃子,真正的敌人是后方的孙策,这步棋,若是单独拿出来说,谁都明白,但是,如果没有掩护,那这棋难成形势。

刘协恰恰就是在汝南,或实或虚的落下了棋子,一下子就抽调出了许都的防卫力量。

董承扫视了一圈身边的同僚,他们每一个人都刘璃出狂热的神情,这是一种源于紧张的兴奋,更是大业将成的陶醉,他猛的将酒杯举起,重重摔在地上,举起带有汉帝墨宝的衣带诏。

“冲天香阵透许都,满城尽带黄金甲。”他振臂高呼道。

吴硕,种辑,等人面露钦佩之色。

“将军,陛下若无疑留在许都呢?”忽侍郎王子服道。

如此热血沸腾的场景,似被人从头浇了盆冷水。

董承面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瞳孔陡然收缩,道:“陛下必须留在许都,汉室需要一个城池作为根基,出了许都,又将上演一处文和乱武。我们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曹操本人,曹操如果死在许都,反而让曹军大起哀军,拼死一搏。只要许都一落,诸侯群起而攻之,四面受敌的曹操绝不敢第一时间反扑,只会一路往兖州或者徐州而去,跟袁绍孙策互相殊死搏斗,而汉室就可以在许都从容布局,无论是引刘表还是马腾还是孙策刘璋,以天子之名,布控许都,汉室终将在我手里复兴。”

须得知,控制朝廷有三点,宫城,京城,司隶,缺一不可。

宫城内,与皇帝最贴身的部门要属宦官和少府了。在东汉时期,宦官一般掌握宫城,京城一般在外戚手中,而司隶的位置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经历过十常侍之乱的曹操,自然是知道司隶校尉这个职务的重要性,所以将这个位置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时任司隶校尉丁冲是曹操老乡兼故交,曹操的母亲,妻子都是丁从家族的女性。

到了许都,宦官已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少府虽在,时任少府令孔融就是个吉祥物的存在,曹操征辟孔融的目的也仅止于此。

其次就是光禄勋和羽林卫了。

接下来是京城内的势力,许都卫和执金吾。

许都卫即一方行政长史,在辖区内具有综合治理一切事务的权利,包括戍兵屯驻,上可直通朝官觐见,下可掌治民生。时任许都卫乃司空党重要人物——满宠。

执金吾一职本由伏完担任,很自然的属于外戚这一系,这就是曹操为何要将自己划为外戚这一角色,因为可以更直截了当的担任执金吾一职。

但是伏完离开后,由杨彪掌管,杨彪倒台后,由孔融在数天前举荐刘备接替此职。

刘备在外人眼中是司空党的存在,荀彧和郭嘉虽有怀疑,但刘备的隐忍蛰伏,让曹操打消了顾虑,屡次让刘备平叛袁术就是最好的证明。孔融与刘备作为老相好,举荐刘备并不稀奇,毕竟刘备的名声就是孔融给吹起来的,于是尚书台很快就通过了这个任命,刘协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大字一挥——准。

这里不得不扯远一点,刘备声誉的发家史。

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都是一清议为基础的,以儒学道德为标准,造就了名士间的社会网络,在政治上的互相提鞋,社会上商业互吹,操纵舆论,让人流芳千古,也可让人遗臭万年。

最为极端的两个例子,“天下楷模袁本初”;“路中旱鬼袁公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