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五十七章 忙碌的四五六

摆皇 第五十七章 忙碌的四五六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这三位内阁大臣也有几个月没见到皇帝,当今的皇帝比武宗皇帝对他们威胁还大,可是他们找不到借口废立皇帝。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督御史也到乾清宫。

这是大明万历九年第一次廷议,这些人见到万历皇帝,先跪拜一番,他们毕竟是朝中大臣,朱翊钧笑着让他们坐着,内侍太监们给大臣们搬椅子。

“圣上,草原鞑靼野蛮,不服王化,如惊动圣上兹事体大。”

看着兵部尚书方逢时劝谏,这是朝中官员对皇帝北巡表示不满,文官们最怕打破平衡,这是宋朝就落下的病根。

洪武时期,太祖派检校检查各地衙门,常驻、监督各地官员,等太祖去世,朱允炆这个傻逼被文官们捧上台,开始大量裁撤检校,这时文官们就缺少监督。

这些都是齐泰、黄子澄这些文官做的,文官到底可以多无耻,要不是永乐皇帝靖难成功,大明就和宋朝没有任何区别。

所谓的“建文新政”,简直就是变相卖国,首先这些文官裁撤掉陕西兴州、辽东营州、蒙古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等北方卫所,军队遣散回原籍。

明朝的文官掌权,就要裁撤军队,哈密卫、奴儿干都司、蒙古各卫,这些都是文官裁撤的,大明的文官几乎继承宋朝文官。

之后就是裁撤各府各地方的检校,这些检校就是专门监督官员的,把这些监督官员裁撤掉,文官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

之后就是定保举法,这几乎就是恢复宋朝荐举制,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冗官冗员,不用科举制,文官五品以上,各地知府、布政使这些都可以推荐人当官,北宋官吏五十万人,万历八年大明官员才两万三千人,荐举制导致官员泛滥成灾。

其中被文人吹捧的方孝孺,就是检举出来的,他科举都没考中,而且他是浙江人,与宋濂有一些关系,明朝建国开始就有党争。

然后提高文官品级,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又增加佥都御史、侍中这些乱七八糟职位,尚书正一品、布政使正二品,文官的品级提升,武将的品级没有提升,这明显就是打压武将、勋贵集团。

然后给洪武年处理的贪官翻案,大部分都是江南的官员,流放的召回继续当官,抄家的把东西换给贪官。

然后修改《大明律》把贪官刑法减轻,这明显纵容贪污。

最后给南方各省减税,这几个省份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这几个地方,这些都是建文朝文官的老家。

这也就解释通为什么这么多人吹方孝儒,就方孝儒、齐泰、黄子澄他们这些政策,文官、士大夫、文人能不吹吗?

为什么这么多藩王,只有永乐皇帝成功?

你们文官推傀儡上台,想要文官压制武将、勋贵,谁能忍受了,这也就是耿炳文、李景隆、郭英为什么去送快递的原因。

朱允炆这个蠢货刚登基一个月,齐泰升任兵部尚书,黄子澄也开始参与军务,这是不是有想搞宋朝这套,洪武时期兵部只负责后勤、调兵,掌军的是五军都督府,洪武时期五军都督府都是武将、勋贵,这就是典型的欺人太甚。

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攻不破当时北平城,这才是一个技术活,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这可是太祖的亲外甥,洪武时期掌大都督府,又管理国子监,权力仅次于太子朱标。

太祖想要让外甥压一压浙江、江西、淮西这些党,武将管理国子监,这就招文官们忌讳,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就被毒死,可以肯定中毒死的,当时气的太祖大开杀戒!

太祖亲侄子朱文正因为和张士诚走的近,勾勾搭搭,后来被太祖抽死,之后就很伤心,封朱文正后代靖江王,现在亲外甥又被毒死,李景隆肯定知道自己父亲被文官们害死,现在文官们做的这么过分,后果可想而知。

瞿能带着两个儿子,率领上千骑兵已经攻进张掖门了,马上就可以拿下北平城,李景隆让人叫瞿能父子回来,退兵十五里。

随后永乐皇帝和李景隆“大战一场”,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失踪几万、“阵亡”几万、投降十几万,李景隆把辎重、粮草扔在原地,从大兴退到德州,足足六百里。

尼玛,五十万大军,就是五十万头猪,就用野猪冲锋,这五十万头猪,都能打赢上万人的军队。

前有耿炳文送快递,后有李景隆送快递,这明显就是武将、晕乎一方倒向永乐皇帝这一边。

靖难之役,应该叫文官:武将、勋贵之争,结果就是文官再次被压制,文官再次出头时,已经是土木堡政变时。

万历九年,此时勋贵集团费拉不堪,想要用他们平衡文官各个集团,几乎做不到,近卫军就是万历皇帝扶持的新勋贵、武将集团,商税、海关、边军这些慢慢都由近卫军管辖。

同时提升宗室影响力,削弱文官各个集团,再培养扶持几个文官,这就是他的策略。

首先扶持海瑞,万历皇帝想把他安排在左督御史职位上,现在左督御史徐炌,就要让位置,最稳妥的办法提升徐炌到六部任尚书。

“北巡朕就散散心,唠叨诸位臣工担心,大明安居乐业,有诸位臣工辅佐朕,盛世可期。”

万历皇帝可不会像正德皇帝一样,打胜仗回来和文官们炫耀,他知道文官们忌讳什么,他也不说去打仗,美其名曰北巡,去草原上打猎。

众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具体细节不清楚,就知道皇帝在草原和土蛮打了一仗,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多少,这些都不得而知。

“张先生,内阁眼下只有你,张四维、申时行三人,太辛苦了些,朕想再给你们补上一人。”

“启奏圣上,臣愚钝,不知补谁好?”

这老东西还和朱翊钧打哑谜,他不是一直想潘晟入内阁吗?

万历皇帝没有说话,看着大殿内众人,

潘晟表情有些掩盖。

王国光闭眼老神在在。

张学颜资历太浅。

方逢时准备回老家。

严清去年刚升太子少保。

曾省吾跃跃欲试。

徐炌满不在乎。

“都议一议,今天是庭议,你们都议一议。”

万历皇帝不看他们,他们说的他也不听,这就是做一做样子,只要不是潘晟,他都否决,让潘晟进内阁,这是他和张居正的交换,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最后还是张居正、曾省吾推举潘晟入内阁。

“好吧,那么就升潘晟为东阁大学士,尽快做好礼部交接。”

万历皇帝点头,潘晟先站起来,然后又跪下,眼睛里带着泪花:“臣谢圣上隆恩,为国尽忠,在所不辞!”

“好了,庞尚鹏在山西一年,对朝廷实有大功,议一议山西巡抚人员,调庞尚鹏回京。”

最后庭议山西巡抚由辛应干接任,庞尚鹏调回京城,另有任用。

这次庭议结束,下次庭议七天后。

三月二十六,再次庭议。

礼部尚书空缺,要抓紧补上,万历皇帝让工部尚书曾省吾补礼部尚书缺,都察院左督御史徐炌补工部尚书缺,庞尚鹏任北直隶、保定、顺天三地巡抚、总督,挂户部尚书衔、都察院左督御史衔。

庞尚鹏的权力比清朝时期直隶总督权力还大,军政权力一手抓,而且挂都察院左督御史衔,先收回王命棋牌,又赐新王命棋牌,敕令斩四品文官可先斩后奏。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保定顺天等处地方军务、民政、钱粮、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万历皇帝把北直隶、保定、顺天府权力全交给庞尚鹏,他的权力比各地总督、巡抚还要大很多,敕令在天津卫建造直隶总督府。

四月初三,再次廷议。

万历皇帝封戚继光为定边伯,调回京城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提督五军都督府事,万历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封伯闲用。

封李成梁为安西伯,由辽东总兵调大同总兵,李平胡为大同副总兵、曹黻为大同副总兵。

升骆尚志为都督佥事,任蓟镇总兵。

升吴惟忠为都督佥事,任辽东总兵。

升董一奎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即可进京。

升麻锦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即可进京。

升杨四畏为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即可进京。

升董一元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任宣府总兵。

调宁夏副总兵哱拜,为宣府副总兵。

升麻贵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任宁夏总兵。

山西镇总兵调陕西镇总兵。

陕西镇总兵,调宁夏镇总兵。

延绥镇总兵,调山西镇总兵。

延绥镇副总兵升为总兵。

万历九年,四月。

各种升职、调令从朝廷出发,五月初李成梁带着辽东六千家丁到大同镇上任。

李成梁心里清楚,万岁爷在为打大仗谋划,如果他在辽东不动,或者不带着大批家丁到大同上任,那么他就会被夺官。

五月初二,庞尚鹏正式在天津卫总督衙门办公。

五月初三,海瑞任左督御史。

各地大军调动,这次调动,人员几乎没有变化,有些类似后世军区换防。

这次大明九边总兵大调换,这也是保护武将的一种方法,万历皇帝不想让武将和文官牵扯太深。

戚继光、杨四畏、麻锦、董一奎这些人到京城的五军都督府,一是让他们清点京营士兵数量,二是上他们养老。

杨四畏就是杨元的父亲。

麻锦是麻贵的哥哥。

董一奎是董一元的哥哥。

五月初六,升任大同知府魏允贞为大同巡抚,挂佥都御史衔。

五月初七,敕令都察院左督御史海瑞,吏部尚书王国光主持京察。

五月初九,敕令五军都督府清查京营士兵数量。

五月十一,蓟辽总督梁梦龙、山西巡抚辛应干、山西布政使、兵部左侍郎吴兑等三十七人,贪赃枉法,侵吞赈灾粮、克扣军饷、吃兵饷等,着押解京城,敕令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审讯定罪。

五月十七日,升叶梦熊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蓟、辽总督。

五月,二十六日,都察院御史弹劾徐阶,侵占百姓田地四千顷,徐家子弟鱼肉百姓,敕令南京都察院,南京镇守太监田义,押解徐家一百三十七口到京。

五月,二十八日,敕令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审讯徐阶家族霸占松江府百姓田地案。

六月初一,万历皇帝封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马芳,靖北伯,命礼部议谥号。

六月初三,派程任卿协办京察事宜。

六月初五,任帅嘉谟、安远武、李兵署理税务局。

六月初七,近卫军新兵到齐。

近卫军一团团长杨元。

近卫军直属团团长马林。

近卫军骑兵团团长李如松。

近卫军炮兵团团长胡志远。

近卫军二团团长吴杰文。

近卫军三团团长郑雷。

近卫军一团、近卫军炮兵团,军营驻扎西山。

近卫军直属团、近卫军二团,军营驻扎大兴。

近卫军骑兵团,军营驻扎丰台。

近卫军三团,军营驻扎通州。

近卫军侦查营,军营驻扎清河。

近卫军一团、直属团各三千三百人。

近卫军骑兵团,总人数三千两百人。

近卫军炮兵团,总人数两千八百人。

近卫军二团、三团各三千两百人。

近卫军侦查营,总人数八百三十六人。

近卫军总人数:一万九千八百三十六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