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三十九章 一惩一奖

摆皇 第三十九章 一惩一奖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瞌睡来了有枕头,万历皇帝让东厂、锦衣卫调查武清伯李伟不法事,还真被调查出一件大案!

武清伯李伟掌管军服仓库,今年他和蓟州总督王崇光合谋,定制蓟州、辽东军二十万套棉服,蓟镇、辽东拨二十万两白银给李伟,这是一个大订单,结果李伟把这笔制作棉服生意转给江南商人做,他给江南商人五万两白银,剩下十五万两与兵部、蓟州、辽东这些官员分了。

这就是大明各地边军的情况,每年朝廷边军开支八百五十万两,这些军饷绝对够用,可是底层士兵有时几个月领不到军饷,这笔账朝廷支付了,士兵没有收到这么多,其中这些银子去什么地方了?

不必说太多,大家心里都清楚,京城里的官员,兵部官员,各地总督、巡抚、御史、还有总兵、副总兵等等,都拿了一些。

这也是庞尚鹏被官员们排挤的原因,把粮食和物资运到边镇,官员和将领怎么贪污?

难道让每个官员和将领都开一个粮食物资店?这开店卖粮食物资,卖多了也容易被抓,现在运银子过去多方便,直接就贪下来。

这清理九边屯盐,不是要官员和将领们命吗?人家往上爬,不就是想贪污,要富贵吗?

庞尚鹏这样的,最好让他回家待着,大明官员和边军将领,几乎都差不多,就是将领中的楷模,戚继光都贪污,何况别人?不贪污的俞大猷,被文官整下狱几次。

“让御史弹劾武清伯李伟,古北口冻死十几人,人家也是有父母、妻儿的。”万历皇帝把密奏扔给张鲸。

朱翊钧不能暴露出来,武清伯李伟被弹劾,他还要出来和稀泥,外孙整治姥爷还行,不过李伟虽为外戚,他也是大明的勋贵,蓟州总督还要教训一下,这次不能牵扯兵部,要是牵扯到兵部,方逢时就要滚蛋。

现在还不是让方逢时滚蛋的时候,张居正他们这一伙都是大肥羊,等打完了俺答,肯定要收拾他们。

现在还有徐阶这头肥猪等着宰,朱翊钧不能出面,明年京察结束,让海瑞派遣都察院的人下去。

“派二十锦衣卫,再从东厂抽调二十忠心之人,把他们派到南京田义处,再给田义写密信,监视徐阶家一举一动,还有秘密调查南京店铺数量,赶紧把杭州织造、苏州织造、南京织造这三个织造局外鬼清空,所贪钱物全部追回,犯事的人都迁回京城,金子、白银运回京,珠宝、玉石、古玩字画、房产、田地全部卖了,换成银子运回京。”

“奴婢这就去办,敢问主子爷,这三地织造局,派何人去管?”

“内侍选调二十人,再从东厂选十人,给朕记住,离文官远一点,想要银子和宫里说,咱差过你们银子吗?吗的!拿了朕的银子,还骂朕傻,贪得无厌,朕也容不了他。”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冯保已经被拿下,各省镇守太监,还有织造局的太监们,都要大换血,不止文官贪财,太监们也贪财,这些太监都是皇帝的奴才,怎么处置他们,文官们也不好开口。

各地镇守太监、织造局太监、还有管理皇庄、十二监、八局、四司的管事,自觉的就赶紧请罪,把贪污的钱财上交,万历皇帝还能饶恕他们,如果冥顽不灵的,他们的下场能比冯保好一些。

西山煤矿正缺人手,砸煤,造蜂窝煤就是他们的下场。

冯保抄家能抄出来三百多万两,三个织造局最少也能搞三百万两,还有十几个省的镇守太监,也能搞三四百万两,这钱不就来了。

剩下还有徐阶这头肥猪,张居正、方逢时、曾省吾、徐炌、潘晟这些肥羊,有银子,有房产、还有田地,这些东西一处置,安置一百多万流民,查抄三百万两银子,既稳定了大明内部百姓,又增加内库收入,这就是一举好几得。

他们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不过他们在明,万历皇帝在暗,他们也不知道万历皇帝什么时候动手,现在为了朝局稳定,同时也在稳住这些人,这才一直按兵不动,同时也为他练兵争取时间。

处置徐阶,一就是敲打江南士绅,二就是敲打退休的官员,三就是剪除张居正的羽翼,四就是万历皇帝缺银子,五就是稳定江南百姓,毕竟四十万亩田地,能分给松江府一万户没有田地的百姓,万历皇帝不在乎四十万亩田地值将近五百万两白银,他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日后…

万历八年,十一月初六。

都察院御史弹劾武清伯李伟,还有蓟州总督王崇光。

弹劾奏疏从通政司递到内阁,随后奏疏又送到司礼监,张诚把奏疏送到张鲸这里,皇帝躲在西苑猫冬,朝政继续由文官们处理,万历皇帝摆明了对朝政没有兴趣。

“武清伯李伟是李太后的父亲,又是朕的姥爷,人命关天的事,朕也不好说什么,让内阁、六部、都察院、大小九卿廷议,把弹劾奏疏誊抄一份,送到慈宁宫,看一看李太后的意见。”

这样看似朱翊钧尊重朝臣们的意见,其实就是把问题公开化,让朝臣们讨论,冻死十几名士兵,此事非同小可,文官们也不能饶恕武清伯李伟。

“遵旨!”

张鲸拿着弹劾奏疏,来到司礼监:“万岁爷让廷议,内阁、六部、都察院、大小九卿都议一议。”

张诚也不傻,知道这是在敲打宫里的李太后,他每天都担惊受怕,冯保惊惧而死,他以前是冯保的人,顶在司礼监掌印,不止什么时候万岁爷回处理他?

“那就让他们议一议。”

司礼监大堂挂着岳飞画像,太监们都自比忠贞,文官们都是秦桧之流,现在可不比隆庆时期还有万历初年,万岁爷精明着,他忌讳宫内的太监和文官们亲近,张诚现在也要站队。

文渊阁正堂,内阁三位大臣坐在上面,六部尚书坐在左边、都察院和大小九卿坐在右边,其他官员坐在后面。

张居正坐在椅子上,拿着弹劾奏疏看着众人:“圣上让咱们廷议,你们都看一看。”说完把弹劾奏疏传递下去。

内阁都已经看过,先都察院再到六部,最后大小九卿看。

“古北口冻死十九名士兵,这可是人命关天,此事不能姑息,要重重严惩!”严清暴脾气又上来,吹胡子瞪眼睛,就差破口大骂。

“武清伯李伟是李太后的父亲,又是圣上的外公,严部堂,咱们是不是要慎重一些?”王国光说道。

“王国光,你什么意思?皇亲国戚又如何,冻死十九名士兵呀!这可是人命,各位,人命关天呀!!”

严清直接来怼,王国光不再言语,他要顾及自己脸面。

“圣上让咱们廷议,咱们怎么议?把武清伯李伟这个武清伯给裁撤掉?这事还要看宫里的意思,李太后不发话,咱们怎么处置?”兵部尚书方逢时说道。

“就算武清伯李伟是圣上的外公,李太后的父亲,他也没有草菅人命,违法乱军的特权吧?诸位同僚,人命呀,想一想咱们的子侄要是冻死的士兵,咱们有多绝望,没有战死沙场,而是因为棉衣不御寒而死,让士兵们穿着这样的棉衣,他们怎么打仗,怎么守卫大明的疆土?”严清直接说出问题本质。

“都察院弹劾武清伯李伟的奏疏不是一件两件,每次都要稳定朝局压下来,这次还是要请示李太后还有圣上。”徐炌也说自己对弹劾奏疏的看法。

鸿胪寺卿这时说道:“这件弹劾奏疏根本不用调查,稍微凭借良心就能看出是非曲直,武清伯李伟爱财又不是一天两天,圣上宫中赏赐就不少,还贪心不足,现在冻死士兵,这事做的十分猖獗,必须要严惩!不然怎么对边军士兵交代?怎么对大明百姓交代?”

“好了!”张居正看着众人说:“廷议拿出一个章程,蓟州总督王崇光削职,这个江南商人抄家,如何武清伯李伟把弹劾奏疏呈递到宫中,由李太后和圣上定夺,兵部赶紧再制二十万件棉衣运到蓟州、辽东,各位看如何?”

也只能这样了,总不能把圣上姥爷关进大牢,朝臣们还要顾及皇家脸面。

官员们也是不粘锅,处理武清伯李伟就得罪了李太后和圣上,现在还要看李太后什么意思,众官员都知道这次圣上不会处置武清伯李伟,过错都是累积的,有一天新账旧账就要一起算。

弹劾奏疏呈递到李太后这里,这个女人就像发疯一样,先埋怨自己的父亲,然后又痛骂弹劾的御史,最后骂万历皇帝,要不是他把弹劾奏疏公开化,这件事还是能压住的,现在事情公开,偏袒自己的父亲,就会落文官、武将口实,不维护自己的父亲,武清伯的爵位就要被撸掉,李太后怀疑这个御史就是万历小皇帝找的,专门恶心她的。

现在家里人作恶,皇太后的声望大大被削弱,并不是因为她贤明才当的皇太后,而是因为她生了皇帝,文官和百姓们都会这么说。

“去把皇儿叫到哀家的慈宁宫。”

旁边的太监有些为难,李太后看着问:“怎么?难道哀家都使唤不动你们了?”

“回禀:慈圣宣文皇太后,皇爷冬至节宴请完朝中百官,就搬到西苑居住,现在西苑谁都进不去,奴婢见不到皇爷。”

万历六年,万历皇帝给李太后加尊称:慈圣宣文皇太后,给陈太后加尊称:仁圣贞懿皇太后。

这加一个字,就要实实在在掏银子奉养,尊称是尊称,就是费银子。

“早晚把西苑这个王八壳子砸烂,躲在里面没憋什么好屁,让镠儿接待这些蛮夷使臣,自己躲在里面清闲,告诉陛下,武清伯知错了,以后再不接任何差事,罚俸半年如何?”

慈宁宫太监刚到西上门就被拦住,这里别说太监,就是女人都不能进,锦衣卫守卫时刻保持警惕,内侍太监轮流巡逻,能进西苑的只有内侍太监,还有万历皇帝的亲近之人,吃的、用的、使的都由内侍太监操办,这戴着西内腰牌的太监,是皇宫中最威风的存在。

“慈圣宣文皇太后说:武清伯知错了,以后不再接任何差事,罚俸半年。”

坐在炕上打麻将的万历皇帝,听到陈矩进来禀报,心里别提有多爽,能让李太后低头,他比胡一把清金勾勾十八罗汉还爽。

“十五万两银子呢?吃多少吐多少,谁吃的就让谁吐,不然可抄家了。”朱翊钧扔出去一张三筒:“人家不是管咱叫抄家皇帝吗?这抄武清伯家,十五万两能抄出来吧?”

的勒,这武清伯和文官们,赶紧往出吐银子,不吐出十五万两,这事就没完。

“奴婢这就回李太后宫里的太监。”

当太监把万历皇帝的意思告诉李太后,这个女人摔了好几个茶杯:“这个逆子!朱翊钧,你这个逆子!他可是你亲外公。”

现在李太后有求万历皇帝,如果要按照国法处置,武清伯不止要剥夺爵位,还要去坐牢。

“算了,破财免灾,来人!”

“奴婢在!”小太监跪在地上。

“让父亲把钱退出来,谁拿的谁吐出来,以后让父亲安稳一些,不要再给咱惹麻烦。”

安插在慈宁宫的潜伏太监来报,李太后快气疯了,万历皇帝心里很美,他这招也算和汉武帝学的,打击太后的亲戚,削弱太后的影响力,谁让武清伯贪得无厌,有太多马脚被捉,以后武清伯肯定还会犯错,再想处理他,就不是罚俸这么简单,到时万历皇帝就要削掉武清伯的爵位,把李太后气病,最好把她气死,这样就没人掣肘。

弹劾奏疏最后批示:“罚武清伯李伟俸禄半年,退还赃物,撤免所有职务,蓟州总督王崇文免职,退还赃物,江南郑姓商人抄家。”

这件事就算处理完。

十一月二十二日,经过一个多月调查,《病榻遗言》属高拱伪作,此事为虚,刑部、东厂、锦衣卫给出结论,高拱将要死之人,躺在病榻,怎么可能还能写出两万万多字的遗言呢?

此事冯保已经惊惧而亡,欺上罔下罪行,并不再惩罚。

高拱侄子并没有离开老家,《病榻遗言》由谁传扬出来,并没有调查出结果,刑部、东厂、锦衣卫给出结论,人言可畏,朝廷不承认《病榻遗言》是高拱写的。

念高拱对朝廷有功,万历皇帝下旨:诏赠高拱为太师,谥号:文襄。

《病榻遗言》有伤张居正的正气,万历皇帝下旨奖张居正伯爵俸,长子张敬修伴驾有功,着升从六品翰林院修撰,赏赐张居正、张敬修清单百余件,黄金三百三十两、白银六百六十两、烟、酒、糖、茶、眼镜、丝绸、瓷器、布匹等等。

给高拱虚名,给张居正实惠,万历皇帝各奖一份,这场影响大明朝局的《病榻遗言》妖书案,就这样欢欢喜喜告一段落。

算来算去,只有冯保被抄家,文官们不太在乎宦官被皇帝抄家,说白了太监们都是皇帝的奴才,万历皇帝想怎么处置,都随他的心意。

张居正也没想到长子张敬修会入圣天子的眼,他这几个儿子,他看长子张敬修最笨,圣驾南巡他不止陪驾,回京途中生病,圣天子更是专门派人慰问,现在又升翰林院修撰,平步青云指日可待。

棉衣案、妖书案,一惩一奖,让朝臣看不懂,各地官员也看不懂,万历皇帝居然不惩戒张居正?反而奖励他,甚至还提拔他的长子,不过高拱泉下有知,也应该高兴,圣天子诏赠他为太师,又给谥号文襄,优待异常,圣天子的宽仁,有目共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