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二十七章 明君?昏君?

摆皇 第二十七章 明君?昏君?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万历八年,八月二十四,辰时。

南京礼部尚书、新建伯、南京太常寺卿主持祭祀大典。

大明万历皇帝身穿衮冕,手持玉圭,步行拜谒孝陵,仪仗队伍庞大,官员等穿祭服。

朱翊钧可不会说什么大清远胜大明,更不会说万历远胜洪武,《祭太祖文》、《谒太祖文》都是南京礼部写的,他这次来祭祀太祖陵,就是要表孝心,古代人很看重这个,就算现代人也看重孝心。

祭祀完太祖陵,朱翊钧没有任何感受,已经去世的人,尘归尘,土归土,大明千疮百孔,腐朽不堪,任何好的制度,经过百年后,也会变的破败不堪。

制度制定的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每个人都有私欲,制度不如治人,如果天真的以为把制度规划好,所有人都会按照制度去执行,那么就不会出现贪官污吏了,有些时候官员所作所为也由不得他自己,家族、亲戚、同学、老师、弟子、同僚、上级、下级等等,这些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前任内阁首辅徐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民愤,因为他位高权重,又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同僚、学生众多,所以他所做的事,会被朝中官员以及地方官员遮掩。

有人说徐阶兼并二十六万亩田地,也有人说他兼并四十万亩田地,对于百姓的剥削,大明的文官有些视而不见,有些就是参与者,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来自田税、杂税、还有人头税,征税的对象就是百姓。

洪武年间对官员的优待,是让官员不用服役,这个役,就是劳役,和杂役,从一品到九品,人数不等,这时候还没有免粮。

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规定:

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

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

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

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

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

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

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

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

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

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

如户内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不许以粮准丁,俱以本官自巳丁粮照数优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

这个政策对官员们要比洪武时期优待很多,大明从来都没有对官员免税赋过,只是免除一部分粮食和正役、劳役、杂役。

朱翊钧认为这个政策不错,一品官员才免三十石粮税,大明一亩地三石粮食,一品官员也就十亩地不用交税,其他田地都要交税。

那么《优免则例》具体实施的如何?恐怕各地、各官员都不一样,政策是不错的政策,执行就变样了,现在搞的大明官员、士绅田地不纳税一样,这是皇帝的昏庸吗?这是政策不好吗?

历史上几十年后,万历三十八年《优免新例》规定:

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

嘉靖时期只是对官员免去一定数目的粮食、徭役,而且数目有着明文规定,优免官员粮食很低,可是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文官集团已经控制了朝局之后,就露出难看的吃相了,不再免粮税,而是直接免去应该征收的田亩数目。

洪武时期只优免官员们的劳役,人数还有限,很低,嘉靖时期嘉靖皇帝被宫女勒脖子,皇宫被烧,开始免官员粮食,到万历中后期,官员们就开始变本加厉。

按照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大明百姓不会被文官、士绅摧残这么严重,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也说明文官们不喜欢这位嘉靖皇帝,如果有人认为嘉靖皇帝昏庸,那么他就不是百姓。

徐阶家兼并二十万亩或者四十万亩田地,并非他个人所为,长子徐璠、其他儿子徐琨、徐瑛也参与其中,还有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进士,其他徐氏家族更有很多人参与其中,退休的内阁首辅如不能约束儿孙和家族中人,那么鱼肉乡里就在所难免。

徐阶大儿子徐璠被贬充军,两个儿子被贬为庶民,海瑞为松江府的百姓做了好事,最后也是徒劳无功的,张居正当政后,被发配充军的徐璠,取消判决,继续鱼肉乡里,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继续考中进士。

鱼肉乡里的徐氏家族子孙绵长,为民做事的海瑞,一妻一妾死因不明,最后不免落得无人延续香火的下场。

后世把大明灭亡的黑锅,扣在各位皇帝身上,现在朱翊钧也做皇帝,他为什么要危害百姓?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是百姓上交的,这个道理有些说不通。

昏君未必就是昏君,明君未必就是明君,历朝历代被文人记载的昏君,或许就如正德皇帝一样,是是非非谁又说的清?

自洪武、永乐、宣德、正统这些时期后,因为军权的缺失,官僚士绅阶层已经压过皇权。

官僚士绅阶层拥有信息垄断权,建议封驳权,还有执行权。

江南各地经济很好,特别是店铺很多,如果全国开始收取商税,一年少说也要收八百万两白银,现在朱翊钧要收商税,官员们不会直接反对,而是把田地的资料拿给他,想要店铺数量的数据,根本就拿不到,要是派遣宦官去收集资料,那么官员和士绅就会裹挟百姓反抗,朝中官员就开始施压,与民争利的帽子就要扣到皇帝身上。

这就是官员士绅对信息进行垄断,大明两京、十三省、一百多个府、上百个州、一千多个县,单单靠宦官去做,想要准确无误的收集店铺信息,那么就会很困难,不能保证宦官不和官僚士绅阶层同流合污,上报上来的资料,真假难辨。

如果让官僚和士绅们把资料上报,那么官僚士绅就会把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上报,这些错误的资料,就会影响皇帝的判断。

如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执行的如何?就可以一窥而见全貌,现在官僚士绅阶层大部分都不交税,在《优免则例》执行上就曲解很多,两万多名官员,阳奉阴违,拖拖拉拉,除非鱼死网破把他们全砍了,各地就会出现官僚士绅裹挟百姓造反,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会这么做。

如一条鞭法用银子代替实物,官员们就很愿意执行,官员、吏员们收银子时就会有火耗,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一般州县的火耗二钱,有些贪婪的官员、吏员火耗收到三钱。

百姓实物折银应该交二两白银赋税,那么用白银交税后,百姓就要交二两五钱银子赋税,这多出来的五钱银子,就是火耗,这些火耗朝廷收不到,落入官员、吏员的口袋中,百姓负担更重。

江南百姓还可以勉强度日,毕竟江南白银流通便利,要是西北、西南、河南、山东、山西都要用银子交赋税,那么就会出现破家、卖儿卖女的地步,因为这些地区的百姓,手中真的没有白银,

这就是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可以继续执行下去的原因,反而考成法被废除,对文官士绅有利的留下,对文官士绅有害的废除,然后再在史书上夸奖张居正几句,骂万历皇帝白眼狼,这就是文官士绅所掌握的信息垄断权。

百姓能看到的都是皇帝、宗室铺张浪费,奢华无度,看不到官员士绅们鱼肉乡里,深受其害的百姓发不出声音。

官员士绅在经济上剥削百姓,将皇帝压在官员士绅身上的任务,转嫁到百姓身上。

大明的工资不算高,但是养家没有问题,吏员、轿子、还有其他花费都有补贴,还有免粮、免丁的优待,待遇要比后世官员好很多,要是还不知足,真就是贪得无厌。

海瑞并不贫困,他能迎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他还有三个成年的女儿,一个老母亲,要是他很贫困,能养这一大家子吗?

人家海瑞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后世人娶一个老婆都没钱,比一比就知道谁贫困了,不贪不占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这待遇还不好吗?

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遵守法律,而是用道德标准衡量,这个所谓的道德,又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文官士绅不想遵守法律,因为遵守法律他们就不能兼并土地,不能继续潇洒,要是遵守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他们就要缴纳赋税,他们家族的人就要出来做劳役。

官僚士绅最最喜欢裹挟百姓对抗皇权,皇帝想优待百姓,官僚士绅想剥削百姓,因为信息权被官僚士绅垄断,最后百姓记恨皇帝,皇帝恨着官僚和士绅,可是什么事都做不了。

官僚士绅造成大明灭亡,上面有皇帝顶着,下面有百姓扛着,他们对国家危害最大,他们反而没有事,最安全的就是他们,朝代更换只换皇帝,只换朝代,不换县令。

县令还是县令,毕竟新朝代和新皇帝也要治理地方,最后官僚士绅还是官僚士绅,皇帝和朝代换了很多,被剥削的依旧还是百姓,周而复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