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十一章 法律与道德

摆皇 第十一章 法律与道德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大明设置的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

每个省都有巡抚,而且每个巡抚都挂都察院御史衔,大明设置巡抚,就是为了监察各省布政司、都司、按察司管理地方民政。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北直隶顺天府,南直隶有应天府,北直隶管辖后世京城、河北、天津、以及河南、山东小部分。

南直隶管辖有后世江苏、安徽、上海等,南京有六部、九卿、都察院等,成祖永乐时期政治中心北移,南京作为陪都,一直保持行政职权,不过六部、九卿、都察院的官员,并不齐全,南京的皇宫,也已经很多年没有修缮。

十三省中,如山东,此时管辖着辽东,大明的陕西包括了后世甘肃和宁夏,湖广则是后世的湖南湖北两个省,四川包括了重庆。

如果不算羁縻,汉、唐没有大明实际统治面积大,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改土归流,则是太祖洪武时期推行,永乐时期达到巅峰,宣德、正统时期有所收缩,后世的雪区、黑、吉属大明羁縻,永乐时期设置奴儿干都司,雪区设置乌斯藏都司。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一百六十个府、一百九十三个州、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这只是民政部门,还有九边、京师三大营,以及无数的卫所,另外还有漕运、河道、督粮道、一百多个兵备道。

这么多官员,就算再精干的皇帝,也不能知道他们具体的成绩,如果一个地区安静无事,税收没有太大亏空,该地区的民风就是醇厚。

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何况庙堂之上,朝廷之上?

官员出自同一个省、同一个府、或者同一个县,这就是乡谊,这也是后来人们攻击张居正是楚党的原因,如工部尚书曾省吾,他与张居正籍贯都是湖广,春秋战国时期湖广乃楚国之地,这也是古人的地域攻击,楚党也并非都是出自湖广的,因张居正当权,朝中官员投靠之,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年谊,就是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他们的情谊就像学校里的同学,主考官就是他们的老师,大多都互相观照。

还有一种就是姻谊,如张四维与前内阁辅臣马自强,张四维的女儿嫁马自强的儿子马怡,张四维的儿子张泰征娶杨博的孙女,杨博隆庆六年吏部尚书。

这些谊,就是形成文官派系原因,文官虽有各部院组织,又有各自的派系,大明此时的官场就是这种公私阴阳的状态,不止此时的大明,后世各国都如是一样。

朱翊钧不是理想家,他深知人类的弱点,没有派系的官场不可能,如何调和阴阳,就看皇帝以及内阁如何操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人想要拥有黄金屋,就要参加科举,目的就是当官,如一分不拿,一分不占的官员有,很少,凡事都要有一个度,人类社会就是人情社会,古今中外都一样,大明给官员的工资很少,勉强温饱尚可,官员要想体面,要想活的潇洒一些,就要拿一些,占一些,朱翊钧也会理解他们,如果有人贪得无厌,那么就要稍加惩治,严重者他也会杀鸡儆猴。

想要拥有颜如玉,就要有功名、有官位、还要有银钱,这些都有了,颜如玉会主动送上门。

此时大明不太重视法律,这也是朱翊钧不能按照《大明律》处置官员的原因,此时大明从朝廷到地方,所有官员以伦理道德自居,凡事问迹不问心,现在伦理道德占据高地,官员凭着良心做事,百姓苦不堪言,朱翊钧虽然反对张居正在北方推行一条鞭法,不过他赞同张居正推行考成法。

朱翊钧并不想成为一个因自己好恶惩罚官员的皇帝,杀人容易,让众人宾服很难,四书五经提倡读书人节俭,可是每个人都有私欲,大明又有几个能做到海瑞这样?

理想主义虽然很好,也是百姓的福分,如果大明有十几个海瑞,每人管理一省,那么大明百姓永远不会推翻大明,可是这现实吗?

百官让朱翊钧节俭,他已经做到几分,裁撤宫里宦官和宫女,又减少宫内一切用度,百官是否像张居正一样双标?让皇帝做表率,自己铺张浪费,奢华无度?

大明的官员任命,大部分由廷推决定,内阁、吏部、都察院、还有朱翊钧本人,决定山西官员人选的问题。

大明的廷推,由文官和皇帝决定,朱翊钧也不能决定官员的人选,他想任命官员,只能找他们商议,官员不由廷推而进者,这是不合法的,朱翊钧可以赏赐季伯常为锦衣卫百户,这是因为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护卫。

廷推由吏部尚书王国光主持,朱翊钧坐在椅子上,内阁和都察院分左右而立,廷推并不适用于内阁大臣,因为内阁在名义上,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司礼监是私人秘书班子,廷推也不能由内阁和皇帝决定,大明官员十分看重廷推,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九卿共同廷推,没有九卿也可以。

不过皇帝不能中旨任命官员,内阁也不能推用官员,这样会导致很多议论,弊病也很严重,不由吏部而得职位,往往会被排挤,官员也会感觉羞耻。

吏部尚书王国光把廷推的名单公布出来,一般一个职位,会有两三个人选,这些人选由皇帝勾选,再由大臣们商议,最后廷推出结果,公布出来。

朱翊钧对官员任命感兴趣,不过他要压制自己的**,现在大明官员任命,还是由张居正决定。

张居正经常以私人函件的形式,授意他亲信的总督、巡抚,要他们如此如此上奏,然后张居正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票拟批准自己的建议,为了鼓励自己的亲信,有时还会给亲信的函件上暗示,这种做法确实有些不妥,这些事在其他官员眼中,就是上下其手,培植自己私人势力。

想要做事,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朱翊钧认为没有什么,大明幅员辽阔,想要做事就要有人去实施,不过张居正这种强权做法,对他与他的亲信是良法,对整个大明官场,有害无益。

各省与各省的情况不一样,推行政策不能一刀切,各府、各县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些事五年可以做成,利用强权一年完成,就会有很多弊病,强求效率曾高,就会造成各府、各、州、各县的不安,造成整个文官集团的分裂,最后搞来搞去,还是转到伦理道德问题。

张居正要求朱翊钧节俭,可是他本人奢华无度,这些事官员都看在眼里,他有权力时,很多官员就弹劾他,邹元标弹劾张居正,被打折一条腿,发配到贵州。

还有魏允贞也上疏弹劾张居正,这些人都在攻击张居正的私德,而张居正的私德,确实做的不好,张居正要求其他官员节俭,但是他不能以身作则,这当然会给人口实,这也是张居正倒台后,很多人都参与清算的原因。

朱翊钧并不想清算张居正,如果他清算张居正,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做事?

功劳是功劳,过错是过错,有错的地方要责罚,有功劳的地方,也会给他记上,趁着张居正活着时多打击他,这样也能保全他的家人,这也算朱翊钧的良苦用心。

山西巡抚的人选,共计三人:庞尚鹏、辛应干、杨一魁。

山西布政使人选两人:侯于赵、许守谦。

按察使、都司、以及各地知府。

各县的知县,则有吏部直接任命。

大明一千多个县,皇帝天天廷推知县,其他事就不用做了。

张居正还是尊重朱翊钧的建议,把庞尚鹏列为候选名单。

内阁、吏部、都察院商议,朱翊钧不插嘴,也不打断他们。

辛应干是张居正看重的人,杨一魁应该是张四维看重的人,现在张四维还不敢和张居正闹翻,他举荐的人,就当一个陪衬。

看到名单有庞尚鹏,张四维就明白,今上想让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

众人都知道,山西巡抚的任命,这是小皇帝和张居正才能决定的,张居正夸奖一番辛应干,看了看王国光。

“辛应干没有管理地方经验,他一直在六部以及都察院,现在山西灾情严重,阁老们,还有吏部,是否要重新考虑一下?”

借口可以随便找,朱翊钧把后世的说辞搬出来,何况现在山西有灾情,他说的这些,非常有道理。

张居正也知道,小皇帝想让庞尚鹏去山西,现在他反对辛应干出任山西巡抚,那么真没有办法反驳,总不能说没有经验,就去锻炼经验,平常年景可以,现在山西有灾情,要是这么说,就是不顾百姓死活。

“今上认为谁合适?”张居正问。

朱翊钧才不说谁合适,名单上就三个人,议论呗,反正人选不满意,他就一直反对,直到选庞尚鹏为止,这可是你们提出来的,不是朕强迫你们的。

议论来,议论去,最后还是王国光举荐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

“朕认为合适。”

好家伙,还能这么玩,内阁和吏部长见识了,这朱皇帝真有耐心,就这么坐着听他们议论一个时辰。

庞尚鹏出任山西巡抚,挂都察院右督御史衔,赐王命棋牌,四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

辛应干出任山西布政使。

徐守谦出任山西按察使。

太原知府、潞安知府都已经选完,最后选大同知府。

“臣,王国光举荐魏允贞出任大同知府。”

这个魏允贞是谁?

这是内阁大臣们的疑惑。

朱翊钧并没有把魏允贞弹劾张居正的奏疏拿出来,而是询问内阁。

张居正当然知道魏允贞弹劾他,现在王国光举荐魏允贞,他并不想白了王国光的面子,弹劾他的人很多,要是把弹劾他的人都敢走,那么朝中有十分之一的官员就会离京。

“臣,认为合适。”

张居正同意,又有王国光举荐,其他人不会说什么,大同知府就定魏允贞,不过最后朱翊钧又补充:“魏允贞只是一个从六品的通判,大同知府正五品,这种人晋升太快有害无益,从五品大同知府兼任大同兵备道,大同民政、兵马、钱粮和屯田都归他管,看这愣头青,能做的如何?”

这就是明降暗升,文官武将一手挑,管民又管兵,机会朱翊钧已经给他,具体做的如何,就看魏允贞自己。

众人都是老狐狸,朱皇帝怎么会认识魏允贞小小的通判?肯定是这个魏允贞的奏疏,入了小皇帝的法眼,不然不会这么重视他。

这场廷推就这样结束,朱翊钧也累的够呛,人事任命、赈济灾民、处理山西原官员,他忙碌一天,要好好休息两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