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二百二十章 高平之变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二百二十章 高平之变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断词报到朝廷,先至大将军府。曹爽又收到纫县令私书,即偏向清河郡,下达文书驳孙礼断词道:“古之地图不足为凭,应检验其虚实异同。”孙礼看罢文书大怒,即上疏据理力陈道:“微臣身为冀州牧,敬奉圣朝明图,以别二郡地界,确以王翁河为限。纫县却以马丹候为凭,偏说以鸣犊河为界,以伪讼惑乱朝廷。臣闻众口铄金则不辨真假,浮石沉木则是非颠倒;三人成虎,流言可耸动视听;慈母掷梭,传闻可动摇始念。今平原、清河争界八年,之所以速决者,正因有书图可考,以证疑误也。平原在两河之间,沿河东上游,其间有爵畔;爵畔在高唐西南,而二郡所争之地却在高唐西北,相距二十余里,实令人哭笑不得。臣据爵畔及地图断明而奏,而纫县却拒不接受诏令,何也?此谓臣弱不能胜,则有何脸面居位食禄,而不理政事哉!”于是发出奏疏,立即束带穿履,驾车以待解职诏旨。

曹爽看到孙礼奏章,以其利词攻击朝廷,因而劾奏怨谤重臣之罪,判孙礼受结刑五年,闲置家中。朝中多臣为孙礼进言,于是又任孙礼为城门校尉。当时匈奴王刘靖势力渐强,鲜卑族又屡犯边境,晋北震动,朝廷不安。魏主曹芳即诏封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持节,兼护匈奴中郎将。孙礼受命,往见司马懿辞行,面露忿色,不发一言。司马懿见状便问:“公今为并州刺史,是朝廷封疆大吏矣,尚为当年分界一事而怒耶?”

孙礼哭笑不得答道:“太傅怎会如此说我!某虽无才少德,但又怎会在意此官位得失之事,以及陈年旧怨?某所以来辞公者,谓明公能仿效伊尹、吕望行迹,匡辅魏室;则上既可报明帝托付,下可建立万世功勋也。今朝中豺狼当道,致社稷不稳天下纷乱,此乃某之郁愤不悦之因也!”说罢触动心事,禁不住竟至涕泣横流。司马懿见其情状绝非作伪,亦非曹爽令其前来试探,于是离座逊谢,与之坦诚共谋,设酒款待使去——遂有今日密书到来。

闲话叙罢,书归前文。司马懿父子得了孙礼外援,又请蒋济到府,密议已定,只等曹爽出京机会。嘉平元年正月,为庆祝新年,曹爽请魏主曹芳谒高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僚,皆随驾出城。曹爽引其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并心腹何晏等,率御林军护驾前往汝阳县。正行之间,忽见司农桓范叩首于马前谏道:“主公总典禁兵,不宜兄弟皆出。倘城中有变,如之奈何?”曹爽以鞭指而叱之曰:“谁敢为变!再勿乱言!”纵马而去,不理忠言劝谏,桓范痛哭回府。当日,司马懿闻报曹爽出城,心中大喜,即起旧日手下破敌家将数百人,引二子上马,先到省中,令司徒高柔假节钺行大将军事,先据住曹爽大营;又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占据曹羲军营。二人与司马懿早有勾结,自然一说就通,照计而行。司马懿又引旧日部下,入后宫来奏郭太后,言曹爽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其罪当废。

郭太后大惊道:“今天子在外,如之奈何?”司马懿奏道:“臣有奏天子之表,诛奸臣之计。太后勿忧。”太后惧怕,只得从之。司马懿当场讨了太后懿旨,即率众官出宫,令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于是列阵,经过曹爽府门之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参军孙谦乃并州刺史孙礼族弟,见状急扯其臂,谏阻道:“将军不可妄动!太傅与大将军同为托孤重臣,统兵列阵宜固其职守所在也。事情真相还不可知,岂可射杀朝廷三公?此灭族之罪也。”严世不理,三次想要发箭,三次被孙谦所止,手按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正争执之间,司马懿军队已从府前驰过。

大司农桓范见司马懿果然举兵造反,急携大将军印信符节,趁乱出城去投曹爽。待司马师知之,已追赶不及,遂报与父亲司马懿。蒋济在旁闻听此信,忧心如焚道:“智囊往矣,我等皆死无噍类也。”司马懿笑道:“太尉休慌。桓范智则智矣,奈驽马恋栈豆,曹爽必不能用其计也。”此时司徒高柔使人来报,已接管曹爽在京军营。司马懿大喜,亲至大营谓高柔道:“安汉大功,今君其为周勃矣。”太仆王观亦使人来报,已持太后懿旨,统摄曹羲军营,诸将并无反抗。见京都已定,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留京众官,勒兵出都以迎天子,驻兵于洛水浮桥。又亲写奏章,向皇帝陈述曹爽诸般欺君误国之罪,使人送去高平陵。

曹爽此番出城,明借祭陵为由,其实欲行游猎遣兴之举也。与天子祭祀明帝已毕,便在汝阳平野畋猎,驱虎逐鹿。正在玩得兴发,忽见京都信使到来,即命带至马前。使者呈上司马懿奏章,曹爽览奏大惊,将来使遣回,留住奏章不使天子知道,却命将皇帝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正在这时,智囊桓范持大将军印信及调兵符节来到,急劝曹爽挟持皇帝到旧都许昌,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以讨司马懿之叛。曹爽疑惑犹豫再三,终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向二人数说曹爽之过,今奉太后诏旨声讨,并州刺史郭淮已兴兵在途。可回报大将军,令其早来服罪,仍不失宗室王公之位。二人听太傅如此说法,只得以此言回报,曹爽又犹豫不决。

且说曹爽手下司马鲁芝,见城中事变,来与参军辛敞议道:“今司马懿变乱,我等何不引本部兵出城去见天子?”辛敞然其说,急入后堂,见其姊辛宪英告说:“今天子在外,太傅谋逆。今鲁司马教我同去,未知可去否?”辛宪英乃故侍中辛毗之女,卫尉羊耽之妻也。见其弟如此问,便道:“司马公未必谋逆,特欲杀曹将军耳。曹爽非司马公对手,此番必然败矣。虽然如此,但职守乃人之大义。你与曹将军执鞭日久,今若弃其职事,不祥其莫大焉。我弟应慷慨赴义,其死莫辞。”辛敞从其姊言,乃与鲁芝斩关夺门而出,去见曹爽。

司马懿见曹爽不来投降,又派曹爽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去对曹爽言说,朝廷只免其官职,绝不害其性命,并以洛水为誓。尹大目刚走,司马懿又令蒋济写信给曹爽,称太傅只是想将其免官,劝其尽早交出兵权投降,可保爵位富贵。曹爽连续得到司马懿保证,欲信其言,桓范等人力谏,从当日晚一直劝到次日黎明。曹爽挂念京城中家眷,终于说道:“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见说不听,出帐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于是曹爽自请免职,随曹芳回京。

曹爽兄弟刚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并日夜看守。即在曹爽府宅四角搭起高楼,派人在楼上监视曹爽兄弟所有举动。曹爽嫌室内烦闷,午后挟着弹弓到后园去,则闻楼上监视之人高声叫道:“故大将军向东南去矣。”曹爽只得扔了弹弓,自回内室愁闷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戊戌之日,有司奏告司马懿道:“黄门张当私将为天子所选才人送给曹爽,疑其隐有奸谋。”司马懿命人逮捕张当,交付廷尉讯问。张当不耐拷打,即攀咬交待:“曹爽与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阴谋反叛,欲待三月中旬起事。令某送才人与他,以充后宫耳。”司马懿大怒,于是将张当供状报于天子曹芳。

曹芳览奏,半晌无语。司马懿奏道:“臣与大将军曹真乃莫逆之交,此天下人所共知。若非谋反大罪,臣已令养其子终老矣!有道是‘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今为篡逆大罪,其谁敢赦之?”于是逼令天子下旨,终以谋反之罪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经此政变,蒋济因功被魏主曹芳进封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先前信了司马懿,以为本来只是罢免曹爽,且亲自寄书向曹爽保证过“惟免官而已”,却不料司马懿却趁机大开杀戒,使自己对曹爽失信。此时见朝廷因此功封赏,即上书力辞,朝廷不许,终受其爵。蒋济忧悔成疾,于同年四月丙子日发病去世,谥景侯。

时有曹爽从弟曹文叔之妻夏侯令女,乃夏侯文宁之女。因早寡无子,其父闻曹爽被族诛,怕被连累,欲将女儿改嫁。令女先自截其耳,又自断其鼻,立志不嫁。父见其志坚如此,不由惊惶劝道:“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何至自苦如此?且夫家又被司马氏诛戮已尽,守此欲为谁哉?”令女悲泣道:“我虽是女子,亦尝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盛时尚欲保终,况今灭亡,何忍弃之?此禽兽之行,我岂为乎!”其父遂不敢再行逼迫。司马懿闻说此事,以为贤女,听使其乞子以养,以为曹氏之后。次子司马昭说道:“缉查曹爽同党,尚有鲁芝、辛敞斩关夺门而出,杨综夺印不与,皆不可纵。”司马懿却道:“彼各为其主,乃义人也,不可杀之。”遂复各人旧职。辛敞至此方感喟长叹,对鲁芝说道:“我若不问于姊,必为灭门,且失大义矣!”鲁芝亦赞道:“令姊真乃奇女子,多少自负才志之士者不如。”有人闻辛、鲁二人此语,以为是甚密谋,便来报与司马懿知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