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二百零八章 三马并曹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二百零八章 三马并曹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闲言少叙。且说陆逊闻报魏主南下亲征,即遣亲信韩扁给吴主孙权送信,道是:“请陛下先撤新城之围,自回建业。臣命诸葛子瑜深入敌后,以兵断魏军归路;某再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孙权得书大喜,回书允准其计,便令韩扁持书回报大都督。煞是奇怪!在自家国境之内,韩扁返回时却被魏军巡哨士兵抓获,其计遂泄。诸葛瑾在当阳闻讯,心中惊惧至甚,即修书谓陆逊道:“韩扁遭擒,必泄我军机。今江水干涸,我只一千军屯于临沮,便似当年汉寿亭侯关公屯麦城时一般无二,倘魏兵来围我,如其奈何?”陆逊得信不答,反使众军于城外种植菽豆,并与诸将在帐内弈棋、射戏。诸葛瑾不知何意,遂亲自来见陆逊,问进军迎敌之策。陆逊以皇帝既已大驾东归,则无可忧,我应以进为退,安全退兵。于是议定,让诸葛瑾复回临沮,率领水军沿江北行,陆逊自率陆军向襄阳进发。

魏将满宠虽勇而多智,但因素来忌惮陆逊,闻其率军北来,即令诸军回城坚守。陆逊与诸葛瑾遂虚张声势,进至白河口,扬言使周峻、张梁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吴军所过之处,魏国百姓皆弃郊野之家入城,以至将城门堵住,关闭不得。魏军只得自杀其民,然后才得以关城。陆逊由此斩俘千余不得及时入城者,即安全撤回江陵。同时檄令孙韶、张承一路军退至江南,无事不得轻向江北挑衅。孙韶得令,回书道:“某依天子嘱咐,只是扬言北征,其实未动一兵,未发一舟过江也。”陆逊大喜,却不使诸葛瑾知道此事。因回江陵,令对俘众好生看待,对其携带家眷者,又派人照料。荆州境内魏**民因此倾慕陆大都督待民如子,争相提老携幼前来归附。蜀魏邻境地区之民也心向陆逊,无不称颂其德。

陆逊自归附军民之口闻知,魏国江夏太守逯式悍勇善战,颇为吴国边境之患,但与刺史文聘之子文休不和。陆逊闻此,于是思得一计,亲笔伪作写给逯式回书道:“明公来书收悉,我主吴帝陛下甚慰,允准公献城以降,并承诺使公永镇江夏,绝不食言。”遣使送往江夏城中,却将书信故意遗失在官道,于是江夏城中人尽皆知。自此逯式部下大疑主将对魏国之忠,争相依附文休,并呈献陆逊离间伪书。文休信以为实,便将陆逊之书呈报朝廷,魏主难辨真假,便将逯式罢官免职。陆逊闻报逯式被免,才将此计说与众将,诸将无不拜服。

却说孔明闻报东吴伐魏虎头蛇尾而终,已知孙权心思,是令蜀国自灭,其好与魏国划江而治,平分天下。由是吐了一口鲜血,倒觉心中畅快不少,暗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来兴复汉家江山之事,指望不得他人,只看我刘氏列祖列宗造化,汉祚兴亡劫数也。孙权!碧眼儿!真是钱江小吏之子,自守之徒,得失算计虽然精明,到底无甚见识。你即为江东之主,岂不闻唇亡齿寒之理?若蜀国先灭,江南随后即亡矣。”于是打定主意,即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

忽一日,魏延遣使送五人来至祁山大寨,求见丞相。孔明抬头看时,不由大喜,见来者正是好友孟公威、崔州平,后面相随者老中青俱全,均作医家打扮,却是不识。孔明即令魏延使者回寨,屏退帐中左右。孟公威、崔州平先与孔明见礼,未及叙念疏阔,即指那三人道:“此一位名满天下,乃药王派掌门,神医华佗是也。此位乃其首徒,人称天下第一神针之樊阿;此位青年才俊,又是樊阿之徒,故征西将军皇甫嵩玄孙,皇甫谧是也。因来禀报机密大事,顺便向殿下问疾。”说话的,孔明身份乃是绝密之事,孟、崔二人如何以殿下呼之?皆因献帝刘协即归药王门,华佗等均已知孔明即是史侯少帝,勿庸再掩盖了也。

孔明闻是神医华佗师徒,极为称羡,即请至上坐,樊阿与皇甫谧在祖师身后侍立。茶罢,孔明即问五人来意,有何机密。崔州平先向孔明请了一支将令,持之出帐,令侍卫后退三十步,不许任何闲杂人等靠近,进帐则斩。侍卫领命,无不凛遵。孟公威见崔州平亲自守在门口,确定四周无人窃听,这才将山阳公刘协殡天,命司马懿携两枚卧龙令前来,还与兄长史侯,休要再以复兴汉室为念之遗言,一一说了。华佗却将献帝加入药王门,这十几年来一直以采药为乐,不问世事,始末缘由补充说之。孔明大叫一声,又一口鲜血喷出,昏倒在地。华佗令樊阿急忙施救,半晌悠悠醒转,放声痛哭。说话的,你道孟公威与神医华佗,何不以实情相告,非说山阳公已死?其因有二,不得不为:其一魏天子亲赐以天子之礼厚葬,举国皆知刘协已死,若一旦泄漏其诈死之事,其后人岂不立遭灭族之祸?其二刘协深知,孔明屡次不自量力,强为伐魏之举,实因自己在世,其欲扶己复位,重还汉家社稷之故。若要其罢兵不战,自此天下太平,则必使其以为自己已死,故此嘱令崔州平等作如此说法。

那樊阿针法如神,果有起死回生之能。片刻起下银针,皇甫谧于青囊中又取出三粒丹药,喂孔明和水服下,即恢复如初。孟公威劝谏道:“殿下休谓臣浪言得罪。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群雄并起,争战近五十载,致黎民涂炭,无非皆为一把帝椅耳。今事已至此,不如作罢。”孔明哭道:“某受教于蔡、史、左、黄、庞、水镜六位圣贤仙师,何事不知?无奈可恨,心实不甘!”回想尔来一生蹉跎,皆为复国,至此落得镜花水月,不由相对唏嘘,无言可表。于是令崔州平撤回侍卫,就在帐中排摆筵宴,与五人接风洗尘,绝口不谈兴复之事。

说话的,你道便是刘协死信,便令孔明心如灰冷,再无斗志?亦非全因此也。只因回思过往之事,无可奈何之余,已看透红尘,了无牵挂。列位看官不信,请亦随孔明回思一番即可:想刘备称帝之前,不打孙权专打曹操,大有与曹操不共戴天之势。而称帝之后,便借与二弟关公报仇为名,舍曹魏而专攻孙吴,何也?关公在世,以忠义参天闻名天下,除献帝外,无论何人欲称帝者,其皆视作篡逆,非以死除之,这其间自然也包括其兄刘备。故关某死后,曹、刘、孙这才敢先后称帝,其事不亦明乎?刘备于关羽死后两年有余,才先继帝位而后出兵报仇,以此为由,其谁能信耶?且既是因闻“献帝被害噩耗”讹传为由而继帝位,却又不与献帝报仇伐魏,其天下之人谁又能服?需知先不论君臣大义,便只就亲疏而论,异姓兄弟焉能比得过同宗叔侄?且刘备称帝后再未与死敌曹魏一战,好似亦和曹丕达成默契了也。

再试想曹操刚死之时,臧霸所部青州兵溃逃——是否臧霸有意为之?曹彰、曹植跟曹丕争斗未休,朝中忠于大汉之文臣武将尚多,此非刘备进取中原之大好时机而何?且孙权已遣诸葛瑾前来认罪服输,愿与刘备联手伐魏,是刘备盛怒不许。刘备举国以伐孙权,竟能料定曹魏绝不会来袭汉中,又是为何?其事甚明:曹丕恨孙权之心甚于恨刘备,而欲灭孙吴,非据长江上游顺流直下不可,故借刘备之兵为之,又岂肯袭汉中以助孙吴?刘备不欲伐魏,是怕见献帝刘协也。献帝被封山阳公,每日上山采药救民,天下有谁不知?初曰“闻献帝被害”犹可,岂可长期掩耳盗铃?曹魏若灭,则刘备与刘协二人,谁为大汉皇帝?刘备夷陵大败既死,尽管孙吴咄咄逼人,孔明为北伐中原,依然重修孙刘联盟,甚至承认孙刘“二帝并尊”。对于曹魏,实乃篡汉国贼,孔明则是咬紧牙关拼命征伐,尽管终使蜀汉山穷水尽,天府之国民有菜色,因献帝仍存,也只能在所不惜。其实刘备伐吴,孔明攻魏,皆为刘协。刘备因恋帝位怕见刘协,孔明欲在有生之年见到刘协,方是真为汉室复兴,欲使献帝还于旧都也!

因此自刘备死后十二年来,孔明心急如焚:但愿亲弟山阳公刘协别出意外,等自己光复西、东两京,还位于朝。尽管孔明心中亦知,此望甚为渺茫,甚至于谓之空想。但因司马懿现掌曹魏兵权,尚有一线之机,便当尽力而为。但孔明亦深知,自曹操三代祖孙,皆未肯真正信任司马懿者,“三马并曹”之梦,曹家三代亦未曾片刻忘却。先是曹仁、继之曹休、然后曹真、其后曹爽,实掌魏国全军大权,未曾一刻放手。只是在抵御外敌之时,方使司马懿掌其一旅,且受曹家监督控制也。司马懿虽心存汉室,若孤注一掷率兵叛魏投蜀,其帐下军将谁肯从之?到时身败名裂,阖族遭诛,亦只在眼前之事也。只可惜天不佑汉,今亲弟刘协崩逝,故孔明心力交瘁,期望破灭矣。再经孟公威一言点醒,由此看透红尘。

闲言少叙,书接前文。且说孔明令蜀兵与魏国之民合伙屯田,司马师闻知,即入告其父道:“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屯田于渭滨,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闻听长子如此提醒,心中暗道:“今我营中诸将,郭淮、孙礼虽是曹真心腹,乃外姓之将;惟夏侯霸、夏侯威、张虎、乐綝等,更有秦朗,皆为曹氏核心人物,此时不借刀杀之,更待何时?不杀彼等,孔明不能东进,且无以弱魏。”刚想到此处,忽报魏延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司马懿便令二子领兵前去,吩咐如此如此。司马师令弟司马昭押阵,自上前单挑魏延交战,战罢十合,低声嘱道:“公可诈败,某不追你。回去告知诸葛丞相,来日做好埋伏约战,某将卖曹家宗室之将,与你皆诛杀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