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95.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庚辰年正月 95.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当夜,陈于朝又备下酒席宴请王秉正。崔通判作陪外,陈于朝还遣人去江边木材堆场邀请王汝,王汝却已放排下山去了。

次日一早,崔通判带了一干衙差到王秉正所住客栈。一行人简单用过饭,除留下王秉正一个伙计带马到江油外,其他人乘船赶往。

当晚到江油,崔通判安排所有人一并入住了官驿。第二天,他微服简从,由王秉正和伙计领着,到被封的谪仙酒铺实地转了一圈。

酒铺还挂着谪仙酒铺招牌,江油县衙贴的封条已被撕掉,门开着,有伙计守在里面。

“你们是谁?咋在这铺子里?”崔通判进铺询问。

“现在这酒铺由林掌柜接管了。我们是他伙计。”

“我听说这家酒铺东家姓王,铺子由衙门封着,咋就由你们林掌柜接管了?”

“这有啥稀奇的。我家东家的大哥就是衙门里的老爷,这家酒铺东家不识相,被我家掌柜和魏讼师告了。我家大老爷判这酒铺原来的东家赔我家老爷好多银子,那东家赔不起,跑了。这酒铺自然就归我家老爷了。封条不封条的算啥!在这江油城,还不是我家大老爷一句话的事。”伙计倒是实诚,不待逼问,就全说了。

“你家大老爷是谁喔,有这般能耐?”崔通判接着诱导。

“你外来的吧?”看铺伙计甩了崔通判一个轻蔑的眼神,“在这江油地面,哪个不晓得太白酒铺的后面,是大名鼎鼎的林典史林大老爷。”

本以为会费多少周折,不想伙计几句话,就帮崔通判揭开了太白酒铺在江油欺行霸市的后台。

“看来,你们东家在这江油真没人招惹得起。”崔通判弄明原委,和王秉正等退出了酒铺。

“知道就好!”伙计的话在身后传来。

回到官驿,崔通判换好官服,让王秉正先在驿馆待着,自己带着随行衙差,奔江油县正堂而去。

这江油时任县令本是湖广一举子,被朝廷授江油令后,在江油任职不到两年。因世道太平,自己对江油了解不深,平日里为官,多是无为而治。但凡县丞、主簿及典史能处理好的事,自己都不插手。专心之处,尽在上差,日常狱讼之事,更少过问。

这天县令刚到县衙,就听衙役来报,说龙安府通判到了衙门外,忙整理顶戴官服,迎出衙门。

到县衙大堂才坐下,不等县令的人把茶水送上来,崔通判就向县令讲述了太白酒铺讼谪仙酒铺一案。听崔通判讲完,县令竟很诧异,一来此前他从未听闻此案,二来,他也觉得这案子断得实在不公。

“平日公务繁忙,这些小事讼争,我县多由典史断处。等我唤他前来,给上官一个说法。”县令先向崔通判一揖,叫一个衙役立即前往典史衙门传林典史到正堂来。

典史衙门就在县衙右侧。衙役到时,林典史正欲外出,听县令传召,直接到了正堂。

进到江油县令的正堂,林典史见崔通判在场,就按例一一见礼。同为司掌狱讼的官员,对于同司的上官,林典史是认得的。

县令将王秉正的状子递给他。一边看诉状,林典史一边窥视崔通判和县令表情。只见县令表情凝重,而崔通判盯向自己的目光,犀利而且愤怒。

官司莫打贼莫做,两者都是败家路。官员牧民,息讼止争为要。江油百姓较别地更为淳朴,更不愿打官司告状。过去林典史和讼棍魏家林兴讼诈财,一般受害者都只是忍气吞声,上告的极少。就算有人上告,这些侵财小案,由上官亲临过问的也几乎没有。

那林典史能从役吏混进“朝廷命官”之列,圆滑狡诈自非常人能比。看情况不对,他决定先探清虚实,再作应对。

“此案为侵财小讼,纵是下官所断,也是从简从快。现问现断,或许真有失察。日常处理诉争甚多,这等小事,职下已无太深记忆。具体情况,两位大人容我回去查明卷宗,再行禀报,可否?”林典史看完王秉正的诉状,冲县令和崔通判弯腰拱手一揖说。

“那你回去,立即查询,将诉案原卷尽快上呈,须书面明禀案情细由。”县令望了崔通判一眼,对林典史说。

崔通判心知那林典史在装糊涂,但县令所言也合程式,只好点头应允说:“回去从速翻查,明日午时前,详尽报来。”

林典史满头大汗应诺退下。县令又和崔通判在堂上闲聊许久。介绍一些江油政事外,更多是说自己放任,对下属失察,表明案件如有冤情,定当依法明裁,请崔通判多包涵容情,勿要深究。

见那县令言语真切,崔通判多年为官,也明白官场不易,就向县令道明上诉人王秉正背景。表明对该案必将依法秉公严查,追究枉法者责任。他也安慰县令,只追究祸首,尽量不牵连上下左右。

崔通判如此承诺,县令当即作揖致谢,心里却不踏实。长期以来,县令虽说无为而治,但到江油任上也快两年时间,对林典史的作为多少有些耳闻。如果崔通判带着知府指令要查办林典史,真要细查起来,注定枉法事实一大堆。林典史被查,难免拔出萝卜带出泥。想自己也曾在林典史手上吃过拿过,届时想自身清净,注定万难。

崔通判在县衙与县令聊到午时。县令同他回到官驿,在官驿安排午宴,叫来县丞、主簿作陪。因心中无意针对县令,崔通判对其也不提防,用餐时邀王秉正跟自己同席,并向江油作陪的官员介绍王秉正就是所稽查案件的苦主等情况。

见崔通判邀王秉正同席,江油县令明白,这苦主背景肯定不一般,林典史这次是一脚踢到了岩石上,遇到了招惹不起的硬主。席间,他恭敬地频频地向崔通判和王秉正敬酒赔罪,心里盘算着,怎样让自己免遭祸殃。

照惯例,县衙接待上官,在职官员应尽数作陪,林典史是衙门老人,自是不可缺席。作陪的县丞、主簿见席间无林典史身影,开始时很纳闷,席间听崔通判和县令交谈,才明白这次是林典史惹了祸端。虽被查的并非自己,但几人私下也都受过林典史好处,心中皆很忐忑。

用过午餐,江油几名官员先送崔通判和王秉正回房午休,随后几人一道回了县衙。

林典史已等候在县衙。几十年官场经历,他从崔通判亲自下来问案,就知道这次是遇到事了。但是何方神仙用一个他眼里的小案来惊动上官亲临,他心里也很感疑惑。他到县衙等候,就是想看县令知道些什么,好一起想法应对。

平素有利益往来,林典史和江油几个官员都心知肚明,大家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说事也都不避讳。听县令说出自己诈坑的人竟被崔通判也当作上宾,林典史知道这次自己摊上大事了,直求县令和其他同僚出手相帮,助自己渡劫。县令及其他几名官员听林典史介绍过案情,却都心里发凉。弟弟提讼,哥哥枉断,这次林典史想抽身事外,看来很难。可林典史一旦被深究,江油官场上下,无一人能免。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方案是蚀财消灾,由林典史出钱,想办法收买苦主、贿赂府官之外,先更改卷宗,将提诉之人,太白酒铺的掌柜由林典史弟弟改为魏掌柜。反正裁断虽下,但王秉正手上尚无任何白纸黑字凭证。如果这些手段都解决不了问题,就只有由林典史一人出面扛祸,大家想办法助其减轻追究。

有了主意,林典史迅即开始行动。回到典史衙门,他唤来林烧酒和魏家林父子。先是将三人一顿臭骂,将接下来要做的事再一一做了安排。

本欲抓猫,不想捕来一只虎崽。听林典史交代事项,林烧酒和魏家林父子也吓得大汗淋漓,感觉这次吃人不成,一定会被人吃了,更不敢对林典史的安排有任何异议。两家人按林典史吩咐,各送五百两黄金到林典史手上。之后,林典史安排三人分头去重备诉状,叫人重写证词,并叫来自己的心腹门吏,把原来的裁断文书,完全重做一份。

到晚上,新的诉状、证词和裁断文书都备妥。林典史把旧卷宗里的内容换下,一把火烧了。做好这一切,他仍不放心,又叫来林烧酒和魏家林父子及证人,将各自的说辞串了一遍。还让林烧酒和魏家林父子提前时日,做了一份转让太白酒铺的契约。安排好这一切,林典史拿出五百两黄金,送到县衙。

林典史忙着做假卷串供的当晚,江油县令带着县衙其他官员,找了江油城里最好酒楼,再开宴席招待崔通判和王秉正。

这晚的酒席上,江油一干官员的态度更为谦恭诚恳。县令为主,县丞、主簿一齐上阵,借敬酒频繁向崔通判和王秉正道歉。恳请王秉正原谅的同时,希望崔通判能向知府禀报,将案子发回江油,由县令亲自再审,保证会给出一个让府衙和王秉正都满意的结果。

崔通判在席间没有松口,反倒是王秉正心软,在一再游说之下产生了动摇。

用过晚餐,江油县令送崔通判回房。进房之后,县令从袍袖内取出两个金锭放桌上。弯腰揖首,再三请求崔通判关照。

崔通判瞄一眼桌上的金子,估计在二百两上下。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在官风如此的时代,崔通判亦不能免。此来,义兄王秉正的官司肯定是要拨乱反正,但追不追究江油官吏的枉法贪赃,追究到什么程度,就是两回事了。他心里明白,在一地,官吏所为,绝不可能只是某一人之事。作为一县之主,县令即使没参与,一旦属下官员出事,也难免有失察之责。如牵扯更甚,自己和知府也会被追究。家丑不可外扬,在龙安府内把事搁平,帮了王秉正也给江油官员一个教训,正是他的想法。适才在酒桌上,王秉正都松了口,他倒没松,只是想看江油官员如何表示罢了。

“都是同僚,我也想替几位方圆,但这事惊动了知府大人和同知,怕不是我一人说了能算。”崔通判拿捏着。

“通判所言极是,王掌柜刚才在酒桌上已答应放手,我会想办法尽快给他一个满意交代。至于知府衙门,等江油这边事了,我同通判一起往禀领责,届时但请通判助言便可。”江油县令立即应诺。

“你们先与苦主商量,让他撤告。如他撤告,则民不告,官不究,接下来的事才有可能。”崔通判点拨说。

“多谢通判指点,下官这就去办。”江油县令起身告辞。

崔通判随即把桌上的金子收了。他等着江油官吏们的行动。如果他们能让王秉正和陈知府都答应不追究,这金子自己就“笑纳”了。如果他们摆不平王秉正和陈于朝,这金子就是他们行贿上官,罪加一等的物证。到时,他只需把这金子和折子一同上送督抚即可。

出了崔通判的房间,江油县令立即敲开王秉正的房门。虽才两顿饭交集,他已判定,王秉正其实是一个服软不服硬的主。

一进房门,县令长叹一声,对王秉正弯腰作揖:“让王兄受了委屈,是我公务繁忙,对属下督管不严所致。王兄有甚要求,尽管吩咐,本官保证悉数落实。但请王兄念我千里为官不易,家中尚有年迈双亲需奉养,妻儿要眷顾,能放我一马,让我不被责罚,保住顶戴。”县令说得情真意切。

见江油县令在自己面如此卑躬屈膝,王秉正诚惶诚恐,忙伸手把县令弯下的腰扶直,说:“一间酒铺,我并非舍不起。到府衙上告,实因看不惯那林、魏两酒贩欺行霸市坑害百姓,也为他们在江油一手遮天所激,实非针对县太爷您的。早知对您牵连如此之大,这状不告也罢。现在状也告了,知府衙门也派人来查,我该如何去做?”

“王兄放心,那两个奸商恶讼,本官一定严惩,你在江油所受损失,本官也定会帮你全数追回,让兴讼之人翻倍赔偿。从今之后,我会将林、魏两家逐出江油,让谪仙烧坊的酒铺在这江油的地界上独树一帜。只要你向知府和通判大人进言,同意撤销上告,将案子改为向本官申告即可。”江油县令自有其道道。

“只要依法依理裁断,今后做买卖时不欺我讹我,其他的我也不求。如果撤告能不影响你,明日我向崔通判说了就是。”王秉正应诺。

“只要王兄撤告,余下之事本官自会处理妥帖。”得到王秉正应承,江油县令告辞出了房间。

江油县令宴请崔通判和王秉正时,林典史一直在县衙后院候着。银子花出去没?事情有没有回缓?他的心一直高悬着。

“事情进展怎样?对方和崔通判松口了没有?”待县令回屋坐下,林典史把早已泡好的茶递上,急不可耐地问。

平日里虽在心里并不把县令当回事,这时候,他知道只有县令这道挡箭牌,才能帮他化解这次危机。

“瞧你干了些啥事!”县令喝了口茶漱口后吐掉,回头瞪了林典史一眼。

“属下知错了!”林典史忙作揖弯腰。

“苦主答应撤告,崔通判也同意不深究。但此事已惊动了知府衙门,知府和同知尽知。就算苦主和通判放手,那几位大人不放,这事还是过不去。”县令不免忧心忡忡。

“属下明白,那几位大人确需疏通打点,银两的事属下这就去筹措。只是这事,还是得烦请大人您出面。”林弯腰讪笑着说。

“摊上你这么个下属……唉!我不使力又能咋办!”

“那,接下来咋办?”

“好在知府和同知,我平素都有走动。特别是同知大人,来往还算密切。明日你向崔通判禀报案情,苦主撤下在龙安府的上告,我把这里明面上的事处置停当,你再带上银两跟我一道上龙安府,想法花钱消灾就是。不过,你回去得管好你的人,这江油的酒水市场,今后让他们放手。”县令交代。

江油酒水市场,每年带给林、魏两家带来的利益至少近万两银子。要放手,林典史的心里确实不甘。但奸猾如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自己这一关过不去,不仅没有将来,就连过去也难保,还有可能身陷囹圄,殃及家人。就忍痛答应了:“只要能过这关,怎么做,大人您说了就是。”

“明日堂上,须有人来承受恶意兴讼的责罚,也平了苦主心中的气愤。你觉得罚谁为妥?”县令又问。

“我已将卷宗做干净,太白酒铺已转至魏家林儿子名下,告状之人变为魏家父子。责罚就责罚魏家父子。”林典史说。

弄出此等风波,在他眼里,纯粹是魏家林提告前未摸清对方底细所致。他心里本就憋恨得慌,让魏家父子被公开杖罚,正好也出出他的怨气。

“那你回去准备吧。我也困了。”

林典史回到自己家时,林烧酒和魏家父子也在候着他。他把情况做了通报,让两家各再筹黄金二百两。他告诉魏家父子,明日在堂上做好被杖责的准备。

赔钱事小,一听会被当堂杖责,那魏家林竟被吓得两股颤颤,“咚”的一声,跪在了林典史面前,老泪纵横:“典史大人救命!我这老骨头断然受不得那棍棒之苦,余下的银两我一家承担亦可,还望您出面求情,免我父子皮肉之苦。”

魏家林愿多出二百两黄金,林典史动了心:“如无人承受杖责,这恶意兴讼之事难了。但你那把老骨头又确实难以扛责。既然你愿花钱,我就帮你渡这一劫。明日堂上,让你儿提出替父受责,将你的责罚一并揽下,我把你多出的银钱使于执杖衙役,让他们高举轻落,不伤及筋骨就是。”

魏家林乃一老讼棍,律例自熟。知道非此难以过关,虽十万分不情愿,也只得答应。

次日上午,县令携崔通判一道升堂。林典史将卷宗上呈的同时,也将魏家林父子带到堂上。王秉正这边,两个伙计也一起上了堂。依例,无功名在身的人上堂诉讼,均应下跪。但王秉正一上堂,崔通判就发了话,免其不跪,站着答话。而那老讼棍魏家林平日里虽可见知县不跪,但有崔通判在,却被命同其子魏掌柜一道,跪着回话。

升堂后,崔通判先问了王秉正,可同意将案子交由江油正堂问裁。王秉正因昨夜已有许诺,当堂明言同意。之后,崔通判换位监审,案子交由江油县令问理。

此前官司中,伙计所见的,多是讼师魏家林,对于出堂的当事人,并未有异议。但堂上未见到林烧酒,王秉正感觉诧异。因为当初和自己谈生意,在上告之前和自己交涉的人,都是林烧酒,现在怎么就成了别人?

“大人,虽说堂上的魏掌柜我一开始就认识,可赖我酒账,恶意告我之人应该是太白酒铺的掌柜林烧酒。”他提出了疑议。

“那太白酒铺此前确为林姓商人所有,但在此案提诉前,酒铺早已转与魏家。向本衙提诉之人,也是魏姓掌柜。此中原委,下官在初审时已经查明,详录于卷宗之内,请通判和知县大人明察。”林典史揖手回话。

“下跪之人,那太白酒铺与你有何关系?”县令发问。

“回大人,这太白酒铺是我两年前从林掌柜处购得。小人购买酒铺时就与林掌柜约定,连酒铺人脉关系和牌子一并买下,成交后,林掌柜有义务帮衬我继续打理经营。”魏掌柜跪着,按事先串好的说辞回应。

魏掌柜应下太白酒铺是自己的,江油县令在卷宗内也翻出炮制好的买卖契约,递与王秉正。王秉正看到契约上买卖的时间确实很早,联想到从与太白酒铺接触开始,林烧酒总是带着魏掌柜,而手下伙计对最初提讼之人也无异议。虽有疑惑,但也默认了这一事实。

“你此前提诉,说谪仙酒铺盗了你家酒铺牌子卖谪仙烧酒,坏了你家酒铺名声,要官家封铺追赔。你可知这谪仙烧究竟是谁家所有?”县令喝问。

“当初盘下太白酒铺时,原掌柜确实告诉过我,这谪仙烧是绵州府一家烧坊所供。还说过此酒在江油,只有太白酒铺一家经营。谪仙酒铺开张后,我们只见其卖谪仙烧,却并不知道其与谪仙烧坊之间的关系,只当其是沽名卖假,抢我家酒铺生意,所以就仗着家父熟悉衙门和律法,提诉求赔了。”魏掌柜伏地回答。

“你说这谪仙烧是谪仙烧坊许你一家在江油经营,可有契约为凭?”县令继续问。

“当初盘下酒铺时,原掌柜说有此约定,但无书面契约转来。”魏掌柜回答。

“谪仙烧坊王掌柜,你和太白酒铺可有独家代卖约定?”县令转头问王秉正。

“当初确有这样的口头约定,但前提是太白酒铺诚信经营,及时支付酒款。可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就发现这江油市面上的谪仙烧严重掺假坑人。且其买我烧坊之酒,至今未付分文。我不想坏了自家烧坊招牌,不得已才派人到江油开铺,自己售卖的。”王秉正据实回答。

“开铺前你可曾通知对方?”县令又问。

“我本人确未通知,下面伙计应找过太白酒铺。”

“你等可找过太白酒铺?”县令转头问两个伙计。

“找过几次。主要为追收酒款。开铺之事,事前确实未明确通告。”两伙计说。

“既然对方找过你等,你等怎会不知这谪仙酒铺和谪仙烧坊间的关系?既知二者是一家,别人卖自家的酒,何来坏你等招牌之说?我看你等就是恶意兴讼,意在讹财!”县令回头呵斥魏掌柜父子。

“大人,草民冤枉。酒铺拖欠酒款是实,往谪仙烧中掺杂也是真。但那谪仙烧坊王掌柜小的是认得的。这谪仙酒铺开张和两伙计来催账,都不见王掌柜引荐,小的心中存疑,就当其为假冒,所以才提告到官府,确非恶意兴讼讹财。”魏掌柜辩解。

“你呢?身为讼师,常出入衙门,当熟知律法。不弄清事实就擅兴提告,误导官府,坑害他人。这不是恶意兴讼又是什么?”县令拍案呵责魏家林。

“小人受犬子所蒙,提诉前确未弄清真相原委,还请大人责罚。”魏家林说。

“恶意兴讼,构陷他人,你这罚自是免不了。来呀,依律杖责二十。”县令大声呼喝。

“喳!”堂上差役应声出列。

“大人,大人,千错万错都是小人之错,是小人贪心,让家父提告。也是小人蒙骗,让家父和典史大人失察。请念在家父年迈,这顿责打就让小人替家父受了。”按预先安排,魏掌柜立即出头揽责。

这些安排,升堂前林典史同县令和堂上差役都有沟通。差役放慢动作,等县令往下发话。

“赖账不付,掺杂坑人,还恶人先告状,责罚自不会免。但念你尚有孝心,替父受责,本官就成全了你。本要罚你杖责四十,你替父受责二十,两项加一起共该六十,本官免你十下,就罚你五十吧。”县令随后下令:“动手。”

县令指令一下,差役们立即动手,把魏掌柜按在堂上,一名差役挥起棍杖冲着屁股就打了下去。事先得了林典史授意,行刑时,为逼真,头几杖差役打得还是认真,随着棍杖落下,那魏掌柜疼得杀猪般嚎叫。

听到魏掌柜号叫,不仅那魏家林心痛如绞,就连王秉正也备觉不忍。杖责完毕,县令对案子重新裁断,除解谪仙酒铺封禁外,还罚太白酒铺倒赔其银六百两,责令魏家父子下堂后立即停售谪仙烧,并即刻支付所欠酒款。

对县令的裁断,魏家父子一一应诺。县令又问王秉正,对自己的裁断还有啥不满意。王秉正上告,不愿输的只是口气,现在自己的气出了,酒铺可以重开,还得到六百两银子,已远超心中所期。就回复说:“谢大人明断!草民听大人裁决。”

坐在堂上,崔通判虽未直接问案,但堂上堂下的那些弯弯绕,他心里明镜似的。只是受了别人银两,王秉正也对新的裁断满意,他乐得装个糊涂。

案子问完,王秉正同崔通判回到官驿。不一会,江油县衙上下官员都赶到驿站,林典史也在列。

县令找到崔通判和王秉正,把新的裁断文书和六百两银子交给了王秉正。说已在外面酒楼定了酒菜,请崔通判和王秉正赏光。

王秉正收了文书,对六百两银子却不想收。

“诬告反坐,依朝廷律法,这六百两银子该拿,你收下就是。”崔通判劝他。

银子收下,王秉正就与崔通判一道,去赴江油县令的宴请了。

林典史也在座。席间,他频繁敬酒赔罪,并承诺,今后对谪仙烧坊在江油卖酒,一定多加照应。如此这般,竟弄得王秉正不好意思起来。

次日,王秉正心满意足地返回铜牟镇。江油县令跟随崔通判,带着林典史和金银去了龙安府,向陈于朝陈情。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陈于朝不是贪吝之人,但身在官场,自然深谙其厚黑之理。王秉正的事已打理平顺,他也不愿违了官场和谐。收下三百两黄金,召见了江油县令,略作训诫,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至于当初说的要整饬一方吏治,自然也作了烟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