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44.一直喝到深夜

庚辰年正月 44.一直喝到深夜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建房缺木材,左钧父子很是犯愁。夏至前的一个上午,学馆午课尚未散学,一汉子来到学馆叩门,说有事要找左老先生和王秉正。顾嫂将他迎到学馆小院客堂奉茶。

午课散学,左钧和王秉正一同接待了他。

汉子自称姓王,说自己是龙安府往上的“新人”,家里是当地世袭的土官,跟知府陈于朝交好。家中守着大片山林,做着伐木放排的生计。今年放第一批木排前,王汝照例去平武拜访了陈知府,受知府胞妹所托,捎了东西来探望左钧老先生和王秉正。

得知是陈于珍遣人看望,左钧父子都很高兴。收下来人捎来的礼物,吩咐顾嫂准备菜肴。还去镇上的富乐烧坊叫来一坛米酒。

来人爽直,不拘礼拘仪。席间放开豪饮,喝得高兴却连称酒味太柔,不得劲。左钧只好叫顾嫂去沽了两壶苞谷烧,才让来人过了酒瘾。

席间,汉子告诉左钧父子,他汉名叫王汝,是白马氐人,住在平武往上的雪山脚下。

这白马氐又叫白马人,讲白马话,敬奉山神,拜菩萨。白马人平日里放牧牛羊,也种庄稼,主要是靠山吃山,以伐木为生。

平武的楠木,一直被列为“皇木”。白马人伐木一般在秋冬季木材停止生长后,所伐木材从山上先溜到河谷,以赶羊流送的方式,单根漂送到主河道较宽的河滩收漂,然后再将单根木材用竹篾捆扎,集成木排,再往下游城镇漂送。

白马人的木排往往是水杉等木材垫底或捆在外围,桢楠等贵重木材扎在中间。木排由数段组成,前尖后宽,排上一般三到五人,搭简单窝棚,吃住都在其上。木排只在白天漂行,由经验丰富的放排人在前端撑排引漂,每日算好行程,天黑之前寻滩搁排过夜,次日天明再又起程。

一般情况,白马人将木材送出涪江六峡后,到江油境内就会找个堆场,将木材分类,估堆卖与木材商人,又从陆路返回,再次结排下放。每个周期,大约需半个月左右。也有些放排人会把木排放到绵州府或更远的地方,漂放行程虽远了点,还多些税赋,但木材售价就会大好多。

得知王汝做放排营生,王秉正顿时来了兴致。推杯换盏间,王秉正说了自己要建烧坊,需要木材,希望王汝能放一批木材下来。承诺价钱上可比绵州的木材商人更优。

王汝点头允诺,说:“您是知府妹妹的义兄,我们又同姓王。这天下一笔难写两个王字,这点小事,我做好就是,哪是钱不钱的问题。”

言语投机,王汝和王秉正的酒一直喝到深夜,被留住一宿。次日送王汝上路时,王秉正让他给陈于珍带去一封回信。

陈于珍走后,王秉正心里会时常想起这个义妹,这样思念一个人的感觉,是王秉正几十年来从不曾有过的。临到提笔写信时,心里虽是万语千言,笔端却不知该说什么,只是简单地说了自己和左钧、王法天一切安好,望于珍妹妹能照顾好自己,以及向陈于朝及家人问好的话。

临别,王秉正就买木材之事一再叮嘱,王汝再三应承,两人才挥手作别。

有了王汝的承诺,王秉正和左钧悬着的心略得放松。

王汝回到平武,即到知府衙门复命。看到王秉正回信中那些干瘪的言语,陈于珍心中有些失落,但得知王秉正已找好场地准备建烧坊,她又很是替他高兴。王汝告辞时,陈于珍打赏了他一些物件,请他对王秉正的要求务必做到、做好。

虽相处不到一天,但一顿酒,一席话,王汝对于王秉正却十分欣赏。加上有知府和其胞妹的嘱托,王汝对为王秉正办木材的事,自然十分上心。

平武自前朝改土归流后,境内土司、土官虽仍世袭罔替,手中权力和所得俸养,少了不是一星半点。于是,许多土司、土官家族,都在寻自家的营生。伐贩木材,本就是王汝家的选择。

退出知府衙门,王汝回到江滩上的自家堆场,吩咐手下人按王秉正所需木材数量的双倍,寻上好冷杉和桢楠结扎成排,编入下批木排中段,寻机放漂。

龙安府驻地平武,民族众多,民风淳朴,在山外人眼里,算是夷地。

这里山高谷深,既有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结冰积雪的雪山林海,也有四季温润的河谷。对生长于北方,见惯了酷夏严冬的陈于珍来说,平武的夏日极其惬意。只是,在这闲适的日子里,随着分别时间的增长,她对王秉正、左钧几人的思念也在与日俱增。

陈于朝看得出妹妹的心事,尤其痛惜她多年际遇坎坷、颠沛流离的命运。他希望,未来,自己能照顾好妹妹,让她能够开心、幸福地生活。

在平武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白熊的动物。这种动物以山间箭竹为食,通身以白为底,眼、耳、足纯黑,样子憨态可掬,很是招人稀罕。

一日,一山里土官得了两只白熊幼崽,送来给陈于朝。见得此物,陈于朝很是欣喜,当即将小白熊转赠给妹妹。还让人教了陈于珍饲养之法。对这两个圆润可爱的小家伙,陈于珍甚是喜爱,整日里喂养打理逗弄戏耍,少去了许多无聊。

王汝回家待了几日,排工已把下批漂放的木排捆扎停当,又将下行领放。为给王秉正送木材,王汝决定这一排木材,漂放到绵州再出手。

上排前,王汝找来几个羊皮水袋,满满地灌了几袋子山里人自己酿的苞谷酒带上。一年当中,一半生活在山林,一半漂流在水里,酒是王汝和排工们离不得的东西。虽山下也有苞谷烧卖,可同为苞谷酿造,王汝觉得,同平武人自酿的苞谷酒相比,山外的苞谷烧喝起来就不是一个味道。那日同王秉正饮酒,他觉出王秉正是一个好酒善饮之人,得让他尝一尝山里的好酒。

小暑,王汝木排放到绵州。

找到日常有交道的木材商人谈好价钱,王汝解了排,划出备给王秉正那一排,其余木材全部卖掉。见王汝划出那一排木材都是难得的好料,商人欲出高价购下,却被王汝干脆地拒绝了。

处理完木材,王汝让其他兄弟在绵州等候,自己只带一个排工,将木排放向铜牟镇。

从绵州城外河滩出发,到铜牟镇约四十里水路。王汝一大早出发,排到铜牟镇时,刚好正午,学馆午学才散。正在收拾桌凳的王秉正见王汝进门,立即放下手中活计,迎了上去。

“来了?”王秉正一把握住王汝的手。

“来了。你要的东西也弄来了,就停在渡口上面的江边,得找人去弄上来,找个宽敞地方堆放。”王汝抽出被王秉正攥着的手,把肩上装酒的皮水袋放在一张课桌上。

“好!马上安排。还没有吃饭吧?待我叫上父亲,咱们去酒楼,喝个高兴。”

“早上从绵州出发,紧赶慢赶才放拢,哪吃啥饭?不仅我没吃,排上还有兄弟也跟我一样,饿着肚子呢。”王汝乐呵呵的。

“赶紧喊人去,把木排照看到,把排上兄弟换下来吃饭休息。”王秉正和王汝的对话,引来本就在小院的左钧,此时,他插话说。

半边街多的是挑夫。正是午时,挑夫大都在街边一排茶摊上啃干粮。左钧出门只一招呼,就聚了几十人过来。左钧、王秉正和王汝挑了几个解过木排的挑夫领头,把他们带到上渡口上面的木排泊靠地,一同清点了木材数量,指定了堆放场所,说好搬运价钱,就领着大家一起回了学馆。

王汝说自己带了酒,不愿去酒楼用餐,王秉正只好在回学馆的路上进了一家烧腊铺子,买了几包腌腊凉卤。回学馆后,左钧吩咐顾嫂继续备菜,几人把凉菜铺开就喝起来。喝得高兴,左钧连下午学馆的课也做了调整。

半下午左右,几人正喝得高兴,领头搬运木材的挑夫来到学馆,说已搬完堆好,让东家验看。王秉正让左钧陪着王汝继续喝着,自己带着银两去了渡口。

在水里看着不显眼的木排,被解开搬上岸堆一起,王秉正才看到了真相。这批木材不仅数量多出了要求的一倍以上,还都是最好的云杉和桢楠。

“这兄弟是真用心了。”王秉正想。

时在雨季,怕木材露天堆放被淋坏,王秉正支付挑夫工钱后,又拿出银两给领头挑夫,让他帮忙去买些稻草把木材盖上,在木堆四周挖了条排水沟沥水。安排了这些,王秉正才又回到学馆,坐回到酒桌上。

“东西都看到了?可还要得?”待王秉正坐下,王汝问。

“好得很,就是有点多。”王秉正回答。

“多点好啊,多那几根木头,是兄弟我送大哥的。修房子用不完,打点用具也要得,不算钱。”王汝端起一杯酒,递到王秉正手中。

“那咋行?”王秉正接过酒。

“木头是我的,我说行,就行。”王汝一口干了自己手中的酒,示意王秉正也干了。

王秉正干了酒,没继续和王汝争。几人的酒一直喝到深夜。

王汝带来的酒,劲大,尾味苦涩虽不明显,但喝多了,第二天醒来仍是头痛。王秉正跟左钧因学馆有午课,起得早,无事的王汝和手下排工仗着酒力,睡得很香酣。直到中午,王秉正和左钧去客栈叫,两人才慢吞吞地起来。

午饭时,王秉正又要安排酒。王汝因要返程,提出不喝了。

用了午饭,王秉正送王汝上路,按铜牟的木材行情,将王汝漂来的木材估了价,临别时把银两递给王汝。

王汝接过银包一掂,估摸有三百两。立即表示太多,要拒收。王秉正拉住他,好说歹说,王汝最后取了一半带走,还留下话说,如果王秉正实在觉得欠着啥,等烧坊建好,用酒来还。

犟不过王汝,王秉正只好应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