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101.六十坛,要最好的

庚辰年正月 101.六十坛,要最好的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酒席酒席,酒自然少不得。前期准备中,诸事都办得顺畅,在酒水上,却出了点状况。

按铜牟喜宴旧俗,宾客被邀赴宴,几乎都是举家前往。自家开着烧坊,男宾饮用的烧酒从窖里取用就是。可也有不喜烧酒的妇孺孩童,席间需备些清甜柔和的米酒。

铜牟镇的酒水市场,早已是谪仙烧坊一家独大。镇上还在做酒的,除谪仙烧坊外,只有另一家叫富乐的老烧坊。

富乐烧坊东家姓杨,叫杨天宏。

与谪仙烧坊相比,富乐烧坊不仅历史悠久,在当地也曾赫赫有名。据传,杨天宏祖上煮的酒,东汉末年就曾被益州牧刘璋用来招待刚入川的刘备。刘备宴席上曾发出“富哉,今日之乐乎”之叹。此宴后,刘备西取成都,建立蜀汉,而煮酒之人也借了刘玄德这声感叹,给烧坊冠以“富乐烧坊”之名。虽说此后也因各种缘由开开停停,终究也断断续续传承了一千多年。

这个烧坊的特点是,坚持以纯糯稻为料,以甜曲发酵,所煮出的甜米酒,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前朝中期,烧酒开始流行,为满足顾客需要,富乐烧坊也试着酿制过苞谷烧。与祖传的甜米酒不同,富乐烧坊的苞谷烧与别家烧坊一样,入嘴辣口,尾味酸苦,出酒量也少。

但世代在当地营生,杨天宏名下的生意不仅有煮酒的烧坊,还有一个富乐酒家。谪仙烧上市前,富乐烧坊的烧酒与别家的比也未见差次,再加上独家的甜米酒,在镇上,富乐酒家的生意一直都不错。

但谪仙烧大量上市以后,人们不再选择富乐烧坊的烧酒了。

对谪仙烧坊的酒,杨天宏私下也曾无数次买来品尝,对这酒的品质,他打心里是服气的。但对一个外地人,在几年时间里就把本地烧酒市场的格局完全打破了,杨天宏又是很不服气。他曾花很多心思去改良自己的苞谷烧,可无论怎样摆弄,自己酒的品质,不要说跟太白醉相比,就是对谪仙烧也是望尘莫及。所以,他家酿烧酒的锅子也与别的小作坊一样,熄了火。

按理,自己不做烧酒,购进谪仙烧坊的烧酒来卖,也是一条路。可杨天宏觉得,自己本就是做酒的,去买别人的酒来卖,面子实在挂不住。一倔起来,干脆就停了卖烧酒,连一些老顾客的劝说也不听。

酒家不卖烧酒,平日里冲着烧酒来消乏解疲的大小商贾、贩夫走卒这类主流客户,自然就开始流失。酒家的生意,也逐渐少去一半不止。

对这一结果,杨天宏嘴说不在意,心里却不好受。他把自己的损失,算在了谪仙烧坊的头上。

但在铜牟镇,要买好的米酒,还是得去富乐烧坊。左钧把这差事,交给了烧坊年轻的账房先生。

“备六十坛最好的米酒,送到上渡口新修的王家府邸。”接到差事,账房先生兴冲冲跑到富乐烧坊的酒铺,颐指气使地对值守的伙计说。在账房心里,这么大一笔上门的生意,无论是伙计还是掌柜,一定会对自己觍起笑脸。

“买多少?”守铺伙计问。

“六十坛,最好的!”账房先生很嘚瑟。

“铺子里没有这么多现货,您稍等,我去通报东家,让他来接待你。”守铺伙计请账房先生坐了饮茶,回头去找杨天宏。

生意本就不好,又过了饭点,无聊的杨天宏正在后院大石缸旁逗喂金鱼。

“要多少?”听了伙计汇报,杨天宏也以为自己听错了。

“六十坛。说要最好的!”伙计把账房的话转述一遍。

“谁那么豪气?一次买这么多。带我去看看。”杨天宏放下手里的鱼食,掸掸袍褂,就往外走。

六十坛酒,每坛按五十斤计,最少也是三千斤了。一次买这么多,还买最好最贵的,这样的买主,他已好久没遇到了。

走到酒铺,见坐在里面的账房先生不仅面生,衣着气度也不像豪商,杨天宏起了疑。

“客官,你要买六十坛上好的米酒?”

“对!六十坛,要最好的。”见到东家,账房先生的神气劲收了不少,但语气仍显嘚瑟。

“这么多酒,做啥用?酒是您来拉还是我们送?送的话,给您送到哪里?是现银结账吗?”

“酒是我东家办喜事用。镇北谪仙烧坊就是我们东家的。您把酒送到镇上北街新修的王家府邸,我们付现银。他这次办喜酒,把镇上街坊都请了。您也接到邀请了吧?”账房先生问。

喜宴邀请一般街坊乡邻的事,左钧委托给了里长。账房先生这一说,杨天宏记起里长确实给过自己一个喜帖。因心里对谪仙烧坊有怨气,杨天宏也没打算赴宴。现在听账房先生说话这般趾高气扬,杨天宏心中忽地生出一种莫名的不爽。

“抱歉,我家这酒不卖给你!”杨天宏冲口而出。

“啊?!”一听这话,不仅买酒的账房,就连卖酒的伙计都觉得惊讶。

“啊啥啊?我这酒哪个都可以卖,就不卖你们。不是能吗?你们自己煮去。”杨天宏挥手赶客。

“生意不推上门客,不卖酒给我们是为啥呀?”账房不知所措。

“不卖就是不卖。你们把这一带烤酒人的活路都给断了,还问我为啥?快走,我这里不欢迎你!”

杨天宏态度坚决地逐客,账房先生只好悻悻地退出酒铺。

将拿钱买货如此简单的差事办砸了,不仅年轻的账房始料不及,王秉正父子俩也不敢相信。晚饭时,爷仨听了账房汇报,王法天第一个跳起来:“放着上门的大好生意不做,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镇上也不止他们一家煮米酒,他不卖,找别家,大不了多花点钱!”王秉正心里也不爽。

“平日里你不喝米酒,根本就不晓得在这方圆几十里,说起米酒,不论历史还是品质、口感,还真找不到第二家可以跟富乐烧坊相提并论的。这场酒席,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米酒更不能凑合!”左钧压住了王秉正父子激动的话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读书酒客,左钧对富乐烧坊还是了解的。

“别人不卖给我们,又咋整?”王秉正抬头问他。

“这边有句老话说,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粉的。你们都做酒,谪仙烧坊的酒一出来,这里多年的烧酒市场都变了天,抢了多少人的生意,断了多少人的财路?我想这富乐烧坊的东家,肯定心里是憋着气呢。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同在一个镇上,在一个行业讨生活,大家都不容易,退后一步自然宽。我听说那家东家人虽然倔点,却也读过书,识字懂理。这件事你们就别操心了,我来想办法转圜。”

左钧说得在理,王秉正父子就没再拗下去。

次日一早,左钧约了里长喝茶,把这事讲了讲,希望他能帮助缓和关系。

“细算起来,这富乐烧坊的杨掌柜跟您应该还有些渊源。当年您离开铜牟,镇上的潼绵学馆也在兵荒马乱中关了张。这杨掌柜家底殷实,他父亲就请了先生在家教他。他的先生听说姓沈,也出身潼绵学馆,现在绵州城东的治平书院坐馆。这杨掌柜倔起来,很少听得进别人的话,但对他先生的话,却是言听计从。每逢年节,他都会备下礼兴去看望先生。只要找到这位老先生,杨掌柜这把锁,好开得很!”里长成竹在胸地给左钧出主意。

治平书院,沈老先生,那不正是自己的学兄吗?想到此,左钧心里顿时有了主张。如确如里长所言,这杨掌柜算来还是他的师侄呢。

心里有了主意,左钧一刻也不想耽搁,付了茶钱,起身告辞。出门叫来一辆马车,奔治平书院去了。

赶到治平书院,沈老夫子正在授课。几年不见,老夫子须发更白,因身逢太平世道,心舒体适,老人精神却更加矍铄。

见左钧登门,老人不问缘由,当即吩咐厨房备菜,要和左钧对饮几盅。

菜肴摆好,老人拎出一罐酒来,左钧一看,原来是谪仙烧坊的太白醉。

“你喜欢这酒?”左钧笑问。

“对啊,这不是去年中秋,你差人送来的吗!”

左钧不记得自己啥时给学兄送过酒。

王秉正是有心人,自几年前跟左钧一起造访治平书院,认识了这位师伯后,每到逢年过节,都会遣人送酒送礼给老人。只是他业务繁忙,并不会把这些事一一向左钧叙说而已。但以左钧对他的了解,也能分析明白。见学兄并不明内情,也就没说破。

酒杯斟满,沈老先生提议先干一杯。二人干了一杯酒,左钧问:“这酒,你喝着咋样?”

“好!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好的酒。这酒是从哪里购得?莫非是你在前朝为官时,从皇宫御厨偷出来的?”沈老夫子一边斟酒,一边与左钧说笑。

“啥皇宫御厨,这酒其实是你大侄子,就是上次随我来你这的那个孩子,他自己酿的。你要喜欢,今后管够。”在学兄面前,左钧毫不掩饰内心的骄傲。

“我那侄子有这能耐,你有福啊!”

“也是上天垂怜哦!这孩子凄苦半生,不过马上就要成家了。我已给你送了喜帖来,收到没?”

“收到了,收到了,放那呢。”老人说着,指指一旁的书案。喜帖就放在一摞书的上面。

“你放心,我一准亲往祝贺。为这,你还亲自跑一趟?多余了。”老人又为左钧斟满了一杯。

“今天来,这事只是其一。关键是想请你出面,帮我们解个梁子。”左钧端起酒杯回敬沈老夫子。

“你饱读圣贤书,一贯与人为善,咋会和人结下梁子?”

“是这样……”左钧把谪仙烧坊和富乐烧坊的恩怨纠结一股脑地讲了出来。

“物竞天择,生意场上的优胜劣汰,这是天道。他有啥想不开的?你放心,这个梁子,我出面帮你解。天宏这人倔是倔,但孝顺听话。我去说,他会听的。”

“那就有劳学兄,陪我到铜牟镇走一趟!”借学兄的话势,左钧端杯敬酒。

“走一趟,走一趟。但先别急,把这台酒喝好,再把书院的事交代一下,和你同去就是。”老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再一次抱起酒罐斟酒。

“哎呀!今天的酒就喝到这里。到了铜牟镇,想在酒缸里洗澡都成。还是先吃些饭食,把书院的事安排了,我们早点动身吧。我身上,成堆的事要做,心焦火燎的,这酒也喝不出个味来。”左钧伸手挡住杯口。

“一把年纪了,做事还这么急躁!就算依你,这一杯总还是得喝吧?”老人腾出一只手,把左钧挡在杯口的手拿开,把酒斟满,边说话,边盖上了酒罐。

用了午饭,沈老夫子安排好书院事务,两人同乘左钧带来的马车,赶往铜牟镇。一路上,两人商定,晚上由左钧做东,在镇上最好的桂园酒楼摆上一桌酒,老人把杨天宏一家叫来,正儿八经把这师叔侄的关系明确了。

安排沈老夫子在新宅的客房品茶,左钧去桂园酒楼定好房间席桌。他忙完回来时,沈老夫子已只身去了富乐烧坊。

已是申正时刻。沈老夫子到富乐烧坊时,杨天宏刚午睡起来,正招呼伙计做晚间饭点的准备。

见先生进屋,杨天宏十分意外,忙停下手中活计迎了上来,还让伙计泡茶上来。

到正房坐定,沈老夫子抿一口茶,开始说话。他先问了些不咸不淡的家常事,才切入主题,说自己在镇上还有一情同手足的同窗学弟,学识渊博,为人仗义,古道热肠。今儿到铜牟镇来,就是要把两家关系接上,以后彼此多个照应。

杨天宏虽是商人,但自幼读书,对学有所成的读书人,一直特别敬重。听先生说这位师叔前朝时就取得了功名,就越发心仪。

听先生说晚上是师叔招集家宴,宴请的对象是他全家,就去后院唤妻女出来。

杨天宏膝下无子,只有女公子一枚,名叫杨兴碧,小名唤作碧儿。

这杨碧儿虽算不得大家闺秀,但跟一般养在深闺的女子相比,杨天宏是当男儿一样富养的。不仅许其从小读书习字,还不限制她在店内外出入。对生意经营,小碧儿耳濡目染,与店里的伙计相处融洽不说,就是招应客人之道,也谙熟于胸。在杨天宏心里,女儿不仅性格泼辣,而且通情达理、秀外慧中,是能撑起未来杨家的门面的。

“师爷爷,师爷爷,您有多长时间没来看我了?”杨天宏进去不久,一阵银铃般的声音传进堂屋。

声音之后,一高挑身影跨门进来。只见一女子,着银白丝质夹袄,青色棉布长裙,发髻高绾,鹅蛋脸上不着粉黛。纵是如此,那冬日厚重的衣衫也掩不住少女特有的青春气息。

进来的是杨碧儿和她的母亲。

“风风火火,大呼小叫,成何体统!”杨天宏装作把脸一板,责怪中更多疼爱。

“师爷爷就是我的亲爷爷,又不是外人,叫唤一下又咋了?”对父亲的责备,杨碧儿并不在意。

拿女儿,杨天宏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转头向先生致歉:“犬女少教,老师莫怪。”

“天性真率,怪啥子怪?这样就好!”沈老夫子哈哈大笑。

“对嘛,还是我师爷爷痛我!”杨碧儿偎到沈老夫子身旁,抱住他的手臂,冲杨天宏扮个鬼脸。

女儿和先生亲近,杨天宏何尝不高兴?他堂上双亲早殁,在心里,一向是把老先生当作父亲的。

让夫人和女儿陪着先生,杨天宏出去把店里的事安排好。等他回来,已快酉时正,晚餐饭点到了。四人起身离开富乐烧坊,去往桂园酒楼。

左钧已等候在桂园酒楼的雅间。考虑到杨天宏的接受程度,当天的酒局,左钧没安排王秉正父子出席。

沈老夫子领着杨天宏赶到时,桌上凉菜碟子已布好。酒是左钧自带的,还是最早那批王秉正留着给自己饮用的太白醉。酒罐已揭开,满屋飘着酒香。

看到左钧,杨天宏有点诧异。学馆的左老夫子,在镇上算得上是神一样的人物,他自然认得。但过去他没想到,这老夫子会和自己有如此渊源。

客人进屋坐定,左钧吩咐倒酒走热菜。待每人面前的酒杯都斟满,沈老夫子向杨天宏介绍:“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我的学弟左钧。他年轻时可是绵州有名的才子,现在你们镇上潼绵学馆坐馆授课。众多同窗中,唯他与我的情谊最深,是你亲亲的师叔。以前不知这层关系就罢了,从今往后,你要把这师门关系走动起来,要像待我一样,敬孝师叔,有事多向师叔请教,彼此多多照应。”

沈老夫子讲话期间,左钧一直捻须微笑。待学兄说完,他向杨天宏颔首示意。

“这是门生杨天宏和他家人。天宏资质不错,奈何生不逢时还投错师门,算是一个被家里买卖耽误了的读书人。他如生在当下,能投在你门下,博个功名不在话下。”介绍完左钧,沈老夫子又向左钧介绍了杨天宏。

与左钧的淡定不同,杨天宏在沈老夫子推介自己时,竟显得紧张。老师说话时,他一直站着。沈老夫子一说完,他就端起酒杯向左钧敬酒:“先前和师叔虽未相认,但师叔的风采,小侄早听说过。小侄愚钝,读书无成,靠祖上传下的买卖糊口养家。今后还望师叔指教提点,有事但请吩咐,小侄一定鞍前马后孝敬。”

“好了,好了。你有这份心,为师就很高兴了。要敬师叔的酒,你还得等等。今天这个局是为师组的,这头三杯酒得由为师先来提。三杯酒后,你再敬师叔不迟。”沈老夫子抬手止住杨天宏,示意他坐下说。

“学生失态了!”杨天宏尬笑一下,坐回座位。

有沈老夫子润和,杨天宏一家虽跟左钧只是第一次正式认识,氛围可谓其乐融融。

杨天宏与左钧师叔非常对脾气,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而且,那杨碧儿毫不拘泥,频频跟着父亲一起大方敬酒。自幼生长在煮酒人家,又有父亲宠着,杨碧儿米酒烧酒伴饭佐食,酒量也非一般男子所能比。

“今天这酒咋样?”喝到高兴处,沈老夫子问杨天宏。

“好酒!说实话,算是我喝过的最好的烧酒。但是应了那句老话,本地猴子总被外地人牵,这么好的酒不仅我做不出来,这方圆百里那么多烧坊,也没一家烤得出来。这酒就出在我们镇上,是个外地人开的烧坊烤出来的。”看得出来,杨天宏私下里没少喝谪仙烧坊的酒。但是在他的言语里,也忍不住冒出了几分酸味。

“啥子外地人喔,这酒就是你师叔的儿子酿的。在这一带,我知道你家的米酒最香甜,现在,你兄弟又酿出了这等好烧酒。从今往后,我和你师叔,无论烧酒还是米酒,都可享用到最好的,余生算是有口福了。依我看,你们兄弟以后也可以联手,一个做米酒,一个做烧酒,都是最好的,把周遭的酒水市场都占下来!”沈老夫子敲开了边鼓。

先生一席话,让杨天宏心中一震。

虽然只是一瞬,沈老夫子已有察觉:“是不是你兄弟的酒影响到你的生意了?”

杨天宏心中原本就不爽,但话从父亲一样的先生嘴里说出来,他又不好意思接茬。

“这说哪里话呢?生意各做各,生意场上,货不如人,输也服气。再说,如您所说,千百年来我家做得最好的是米酒,就算不卖烧酒,富乐烧坊照样可以活得好好的。”

“能这么想最好。你师叔还说,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粉的,怕你和你兄弟互不待见。所以,原打算让你们兄弟相认,最后还是放弃了。”沈老夫子说。

“既然有这些渊源,兄弟相认是应该的。这样,明天我摆一桌,让师叔把兄弟请出来,我们叙叙,也向他讨教讨教,他是如何把烧酒烤得这般好的。”有了前面的表态,杨天宏只好顺着往下说。

“好,你有这心,我明天一定带你兄弟跟你一起坐坐。他也是个耿直人,你有什么要问,相信他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左钧接了话。

酒至深夜方散,虽答应了明日中午在自己酒家备酒招待左钧父子,但杨天宏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

“这算哪门子兄弟,还没见面,就抢了我一大半生意!”回到家后,杨天宏一边洗漱,一边抱怨。

“人家凭本事开烧坊,又不是使了啥子下三滥手段。再说在这方圆百里的烧酒市场,我们才做了多点?我看啊,影响我们生意的,不是你那干兄弟,是你的牛脾气。你做好你的米酒,烧酒拿别人的来卖,不就得了?好多人劝过你,你都不听,还好意思怪别人喔?”夫人一边侍候着杨天宏洗漱,一边说道他。

“就是嘛,老汉你太倔了。如果同样卖谪仙烧坊的烧酒,我们还有自家的米酒保底,生意肯定不会孬!”一旁的杨碧儿也来帮腔。

平时,夫人的话,杨天宏一般是听不进去的。但同样的话从女儿嘴里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见老婆和女儿站在同一阵线,杨天宏不好再拗。顺着妻女的话一想,觉得也真是在理,心里好受了许多。

由于有太多话想要聊,沈老夫子坚持要回学馆与左钧同榻而眠。两人回到学馆小院时,王秉正父子都还未睡。父子俩又同左钧和沈老夫子拉一会闲话,说定了明日去富乐酒家赴宴的事。

王秉正自幼习性就孤傲,不喜主动与人交际,但有左钧和师伯这层关系,自然就愿意认下这门干亲。而王法天正相反,天**打交道。一听说镇上多了一门亲戚,还是很期待的。

次日起床,杨夫人就到自己酒家后厨,指挥张罗中午的宴席。对这门干亲的缔结,她心里也是十分憧憬。

杨天宏祖上传下的家业不薄,在人丁方面,却一直不旺。到杨天宏这一辈是一脉单传不说,再往下,就杨碧儿一个女儿。

家无男丁继后,是杨夫人的一块心病。为此,她曾劝杨天宏买妾娶小,可杨天宏并不答应。虽杨天宏不说啥,但家无男丁,他人的闲言碎语总是难免。这还不算,更让她心生不安的是,杨天宏的一些同宗,已开始垂涎杨天宏名下的产业。她很担心再往下去,以杨碧儿一个弱女子,在他们老去以后要遭受欺凌。昨日的宴席上知道了左钧师叔,不仅有一个大的家族背景,知书达理,人品磊落,且镇上最大的烧坊竟是其子的产业。她觉得,结好这门干亲,家中会多一重依靠。

碍于先生撮合,老婆、女儿又一番说劝,杨天宏一夜思考,心中的那点梗顺了许多。生意各做各,靠本事抢市场,这些道理,在不犯倔的时候,他还是想得通透的。虽无深交,从镇上的传闻和昨日酒桌的交谈观察,他认可左钧这个师叔是一个值得敬重和交往的师长。有这样人品,他的儿子,也该是不会差的。

“能把烧酒烤出那样好的味道,他究竟是咋做到的?”对中午将宴请的王秉正,杨天宏心中也有些好奇和期待了。

待客的菜品由夫人打理,杨天宏不用操心。中午席桌上喝啥酒,却让他有些犯难。按理,招待男宾客,是要用烧酒的。可这镇上,除了谪仙烧坊的酒外,也找不到再好的烧酒。一个煮酒的人请客,喝的却是客人自己酿的酒,杨天宏咋想都觉得怪怪的。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中午宴席放弃烧酒选项,就喝自家煮的米酒。

与烧酒低水、低糖,有高浓度酒精,耐储存,越陈化越醇厚香浓相比,米酒的生产和储藏却不一样。一坛好米酒,讲究选料、用曲,要掌握好含水量和发酵温度外,更要讲究时间。生不得,老不得,刚熟就好。而这个“熟”的程度,又要看季节和环境温度、湿度。生了,酒不够香醇,老了,酒又会酸败。这一切,考验的都是匠人的技术和经验。把米酒做到最好,刚好是杨天宏最拿手的。

煮酒熬糖,充不得老行。就算自己这样的老匠人,也只能保证酒的品质相对稳定,不同批次的米酒,质量有起伏波动,也在所难免。因此,遇到特别满意的那些酒,杨天宏也会存下几坛不卖,只供自己、家人及招待至好亲友喝。在酿烧酒这方面比不上王秉正,杨天宏也要让王秉正一家尝尝,啥是最好的米酒!

家里要招待重要客人,杨碧儿刻意打扮了一番,换了崭新的裙襦,梳了高髻云鬓,更显靓丽可人。

午时初,左钧爷孙仨在沈老夫子的引领下前往富乐酒家。临来,三人亲自到镇上买了几盒最好的糕点做伴手。考虑到杨天宏有妻女,还在绸布庄里扯下几块好料子。本来,王秉正还打算带几坛最好的太白醉过去,被左钧制止了。给做酒的人送酒,左钧顾虑杨天宏的面子挂不住。

赴宴前,王秉正父子刻意换上了陈于珍为他们置办的衣衫。人靠衣裳马靠鞍,平日里各忙各事,总是一身青布素衣。这一换行头,父子俩平添几分气质。特别是王法天,活脱脱一个翩翩公子、俊朗少年。

中午,酒家的生意还不错。为求清静,杨天宏把待客的席桌设在酒家最靠里的大雅间内。午正前,凉菜上桌,酒碗和餐具布好,就等客人登门。

米酒度数不高,当地人喝米酒,都不用杯,而喜用那种浅敞口黑红釉的小碗。一口一碗,畅快尽兴。

顺了心态,杨天宏换个角度一想,一个外乡人来铜牟开烧坊酿酒,可以把本地因袭多年的烧酒市场掀个底朝天,确实值得人佩服。怀着对左钧的恭敬和对王秉正的好奇,他亲自到酒家大门外候客。

到了富乐酒家,沈老夫子将杨天宏和王秉正父子相互做了引介。

杨碧儿母女俩在雅间恭立候客。一行人入得雅间落座,杨天宏又将妻女向客人一一做了介绍。

杨碧儿特别注意到了王法天。西北血统,王法天不仅身形较铜牟镇当地同龄少年魁伟,且脸上轮廓分明。再配以陈于珍精心置办的华裳,一下就吸引住了情窦渐开的杨碧儿。

宴席依旧由沈老夫子主持。三碗开场酒后,杨天宏为东,率先向客人敬酒。由于他和左钧的师叔侄关系已在昨天明确,而他与王秉正同辈,当然就是兄弟。酒敬到王秉正处时,两人序齿,王秉正要长几岁,就是大哥。杨天宏和王秉正定了长幼称呼,再下一辈的王法天和杨碧儿也报了生辰,王法天大杨碧儿一岁,当了哥哥。待父辈的酒敬过,轮到王法天和杨碧儿,两人分别敬了长辈再互敬。此时,杨碧儿已对这个异姓哥哥有所心动。但男儿醒事较晚,王法天虽也对杨家小妹印象不错,却没有往别处想。

这一餐酒饭吃得畅快。米酒虽不甚醉人,但撑肚,到未正时分,酒喝不动了。原本杨天宏是要留客品茗,因烧坊、学馆和家中都有事忙,左钧爷仨婉拒了杨天宏的挽留。临别,左钧又再三亲邀杨天宏在王秉正大喜之日携全家赴宴,还提了买酒这事。

心气理顺后,对左钧的邀请,杨天宏满口应承不说,还表示到时不仅会携家人到贺,还会歇业两天,让自家烧坊和酒家上下伙计过去帮忙支应。关于米酒,杨天宏答应马上安排,还特别声明这酒不是卖,是自己送给王家哥哥喜事的贺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