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山寨小姑爷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地不仁

山寨小姑爷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天地不仁

作者:十一月的射手座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02:18:37 来源:笔趣阁

大晋太康城今冬无雪,运河封冻米价暴涨。

无人关心开春时百姓可能面临的春旱,在官员们看来天时不利,全因朝政颓唐,奸臣当道所致,这是上天给重熙皇帝的警示。

至于米价暴涨,这也是因为运河封冻,粮船无法按时抵京,一切皆是天数,非人力可为。

只要让老天爷心情愉快了,所有的灾厄自然会一并消散。可如何让老天爷高兴,却没有人敢公开说出口。

京城中的青楼酒肆内,到处都有满怀忧虑的官员整日买醉,时而痛饮浮生醉,大骂卢奸佞祸国殃民,时而说起逸闲楼里的新晋花魁,流下激动的口水。

为国操劳与风花雪月,在大晋的文官们看来,是和谐而又统一的高尚情操,也是文人风骨的重要表现方式。

一手数银子,一手搂女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

至于皇帝那就该被供起来,最好不要插手政事,天下自有忠诚勤勉,清正廉洁的文官们来打理便好。

勤奋的皇帝不是他们要想的,因为那样的话当起官来太累。什么都不管,只知道修仙的皇帝当然也不是他们想要的,那样会影响文官们为国效命的积极性。

最好的皇帝就是文官们说什么,他便照准,把玉玺盖在文官们起草的圣旨上颁行天下,那样才是大家心目中想要的太平盛世。

但像重熙这种同样修仙不愿上朝的皇帝,却不被百官们喜欢,因为他总是有太多的想法,有时还很任性。

就像再次让影龙卫开衙理事这档子事,就是对文官们工作积极性的最大挑衅,是破坏朝廷运行体系的肆意之举。

还有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文官们对重熙皇帝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简直是拿江山社稷当儿戏,万一重熙皇帝在哪个未知的清晨驾崩,文官们就会为了谁来当皇帝而伤透脑筋,谁也不想面临如此复杂的选择。

因为一旦选错了,就会万劫不复,最好现在就将文官们选定的人选定为太子,那样才皆大欢喜。

大家只要安静地等着太子继位,然后新皇帝垂拱而治,将天下再次交给文官便好。至于新皇帝,最好一直躲在后宫里和嫔妃们躲猫猫,做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就行了。

重熙皇帝在上次大朝会,成功的挫败了文官们的谋划,让他们折了一个礼部尚书。

储君的最终归属依然不甚明朗,虽说皇子们都不掌兵权,可是一旦京中大乱,文官们还是会担心自己家里的瓶瓶罐罐会被打破。

大晋乱不乱,人死不死,其实他们全不在乎,只要自家不受损失便好。祖祖辈辈为官积累下来的田地与家当,自然要用心保护。

无论再大的天灾也没听过有官员困饿而死,所以文官们只是在嘴上批评重熙皇帝时叫得欢,可实际上无人为大晋百姓正在挨饿操一点心。

他们只希望这天不要变,一直按照现在的好日子,一代代在他们中间传承下去,做到守礼而有序。

所以秩序对官员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秩序就是他们保证家族富贵无极的终极武器。哪怕是皇帝也该在文官们制定出的秩序中按规矩行事,该死就死,该传位就快点传位。

重熙皇帝这个不按秩序行事的头号玩家,他们已经伺候够了。

天气寒冷而干燥,京城内外渐有流民聚集,每天化人场那里都要焚烧几十具尸体,京城中各处街巷的角落中,也不时会发现难民的尸骸。

对于负责收尸的顺天府衙役们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这些尸骨都很轻,基本被饿得皮包骨头,再加上冻得硬邦邦,两人一抬扔到车上就好。

高官显贵的朱漆大门附近很少有流民出现,因为那里的看门仆人过于凶恶,可能不等人饿死,就会被他们操起木棍活活打死。

朱漆大门里与大门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大门里的暖阁中温暖如春,为暖阁提供热量的并不是会发出恼人烟气的炭火,而是在厚厚地砖下面铺设的地龙,火道里的柴薪会缓慢燃烧,徐徐散发热量,保证贵人们无俱风霜,阖家安乐。

只不过取暖地龙使用起来稍微麻烦些,用不了几天便要更换地龙里的柴薪。管家有交待,为了将烟火气将到最小,地龙里一定要铺设顶级的银丝炭,再铺上极厚的锯末,因为家主年级大了,受不得烟气。

这是不过几百两银子的小花销,丝毫不会影响这座四进大宅的运作,像这种暖阁这座大宅中至少还有三处,皆因主人喜欢在冬天到府中不同位置的暖阁中,开窗凭眺不同的景致。

饮茶时主人喜欢欣赏待放的腊梅,所以要去花园里的那处暖阁。观府中舞姬跳舞时,他喜欢池塘边的那间暖阁,因为那里人较少,没人能听到暖阁里发出的声响。

总之四间暖阁各有用处,秩序与规矩是这所府邸主人治理家事的最低要求。

此时主人书房附近的暖阁里正有几位官员在喝茶,因为房间有些热,管家甚至还让丫鬟打开了暖阁内用来通风的气窗。

官员们此时都已换上主家准备的轻薄春衫,丫鬟与舞姬们穿得更是肉隐肉现。

弥漫着清香的暖阁内,舞姬们翩翩起舞,官员们举杯闲谈间茶香四溢,只不过暖阁中的主位一直空着。

房间里面最小的也是五品官,官阶最高的则有两位从二品大员,外加四位正三品大员,可这些人居然没有一人能坐上主客位。

暖阁大门无声打开,一股寒风涌入室内,刚才还在喝茶的官员同时起身,向出现在门口的一位老人作揖行礼。

老人边迈步入内,边供手客气道:“列位大人请恕老朽来晚了些,担不起各位朝中栋梁行礼问候。老朽至多不过是一介闲人,各位百忙之中能来看望,心中已是喜欢出望外,还请诸位坐下说话。”

老人虽然话说得客气,但在他没有入座前,暖阁中的官员无人敢率先坐下,可以说他们面对重熙皇帝时都没有这么恭敬。

因为重熙皇帝做事时至少还要讲些面子,守些明面上的规矩,而大家眼前这位老人,他本身就代表着规矩。大晋朝堂几十年来的很多大事,背后依稀都有他的身影。

老人坐上主位端起茶杯,其余人才各自入座,所有人的目光全看向老人,无一人轻易出声。

老人喝过一口茶后,才展颜一笑,脸上的皱纹堆在一起就像野地里风干的桔子。在座的所有人马上开始称赞老人老当益壮,鹤发童颜,不愧为大晋三朝元老,定海神针。

老人收了笑脸放下茶杯,悠悠叹了口气,满怀忧虑的对众人说道:“今日请列位大人前来,实是万不得已。按说老朽已多年不理俗事,就应该安静的在府里等死才对...”

老人话说一半便打住,抬头观察起暖阁内众人脸色。

一位红光满面的从二品官员率先起身说道:“老大人说得这是哪里话,在座之人皆出至老大人门墙。我等以往向老大人问策时,老大人从不轻易谈及国政,实乃真君子也。如今城内外百姓嗷嗷待哺,朝中正义之士忧心如焚,老人何不教教我等该如何为民请命,一起上疏陛下以解民困?”

老人自嘲地摆摆手,低头端起茶杯,开始喝起茶来。

一位三品官员起身,施礼后劝道:“先帝在时就称赞老大人是大晋的中流砥柱,如今先帝离世已经四十余年,大晋像老大人这样的定海神针,已然不多。就算您老对朝局心灰意冷,晚辈还是要请老大人多为江山社稷考量,多为这天下百姓谋福,多为我等指点迷津。”

阁中众人全都出言附和,劝老人帮他们拿些主意,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老人无奈下冲管家使个眼色,管家会意马上领着丫鬟与舞姬退入暖阁。

老人等暖阁大门再次关闭,才缓缓说道:“列位怕是还不知道,礼部卓庞然已于前日殒命于保宁县,应该在今日便会有县衙的信使入京报丧。”

暖阁中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嘶嘶”声,好像在座官员的尾巴被一只无形大手狠狠薅了一下。

有年轻官员出言问道:“保宁县与京城相距百里,敢问老大人从何得知此事,不知卓尚书身殒所为何故?”

刚才那名从二品官员马上起身,语气不满地对年轻官员训斥道:“你是不是在刑部呆久了?若是看事情总喜欢从断案的角度出发,就老死在刑部吧。你所问的净是些无关紧要之事,你难道看不出卓尚书是因何而死?怎能问出这种无关痛痒的废话,实在是鼠目寸光,难当大任。”

老人等这名从二品官员把说完,才伸手向他压一压,示意这名高官先坐下。

那名年轻官员被说得脸色涨红,连忙向老人与高官行礼赔罪。

老人温和地让这名年轻官员入座,对所有人笑着说道:“老朽这里不是朝堂,各位自然可以畅所欲言。年轻人看事不明实属正常,我们总得让人家后辈说话嘛。若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讲明白,他们又怎会认识到其中的凶险。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坐上你们的位置,继续为大晋鞠躬尽瘁。咱们伸手带一带他们,也是应有之义。”

在座的几位高阶官员均向老人拱手行礼,虚心感谢老人对他们的教诲。而年轻的官员们则对老人投去敬仰的目光,老人一番话明显是拿他们当自家后辈来看,愿意屈尊降贵与他们相交。

暖阁内安静起来,所有人都在等着老人继续说话。

老人好似陷入回忆之中,面向众人缓缓说道:“卓庞然比我晚入朝十余年,老朽恍惚记得对他提携过几次,一次是他从户部主事,升至工部员外郎,好像还有一次是升任礼部侍郎。唉...一晃过去几十年,很多事记不太清了。卓尚书在老朽眼里是个很方正的后辈,敢于言事,不会轻易妥协,恐怕这也是他自尽的原因吧。”

老人虽然只是寥寥几句话,便在年轻官员心中点起一把上进之火,他们知道老人这几句话不是为了自抬身价的谎言。

朝中的官员们曾经在私下里议论,当年卓尚书就是傍上了老大人的高枝,才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今再看看暖阁内那几位从二品,正三品的朝中高官,便知此言不虚。

今天的聚会就是老人在向曾经的朝中同僚,展示自己的派系的雄厚实力,顺道在给将要出头行事的年轻官员们打打气。

这些年轻官员都是跟着他们家里的长辈而来,全部是嫡系的子侄,因为重熙皇帝不喜欢官员们在私下里的聚会,所以这些人都是从后门进入这座府邸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