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 > 第465章:泰山封禅(2)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 第465章:泰山封禅(2)

作者:酸汤折耳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1 09:49:31 来源:笔趣阁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刘禅在文武大臣、以及参加封禅大殿的附近百姓们,整齐高喊着的大汉万年声中,缓步向祭坛的鼎峰攀登。

大汉万年...朕也希望大汉王朝,从此可以真正的千秋万代,让世界少一些战争,让天下百姓从此免遭战乱之苦。

观礼席中,一位年轻的贵公子,此刻脸上却没有笑容,其他的大臣却是嘻嘻若狂,唯独他表情平静。

此人便是曹芳,大魏曾经的皇帝。

可是今日这么盛大的典礼上,他只能充当一个看客,看着曾经的敌人,在万众欢呼声中,登上那属于帝王的祭坛。

在曹芳的旁边,是司马昭父子。

这个时候的司马氏父子,却是比周边的汉臣更加激动,司马昭看向曹芳,澹澹的问道:“云阳候,可想过今日乎?”

“呵!”曹芳冷笑一声,并未理会司马昭,但是在心里,却十分不削的想着,你们司马氏也有脸问朕这个?汝父子若有诸葛亮一半的忠诚,大魏焉能如此快速灭亡?

司马昭本想以此激怒曹芳,但是曹芳却偏偏不上当。

虽然作为曾经魏国的皇帝,如今成为了大汉一名普通的县侯,虽然身份确实相差有些大,但是至少曹氏血脉还保存着,至少曾经都是帝王贵胃。

相比起司马氏一门,因为司马懿擅权乱国,被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司马昭父子叛魏降汉,他们一家早已被定在耻辱柱上,即使现在汉朝皇帝给他们都封了官爵。

但是儿臣贼子的身份,怕是很难洗干净了。

至少曹芳是这么认为的。

这对昔日君臣,按照针对彼此,但是今日的主角,却不是他们,因为历史已经走入大汉王朝的轨迹。

随着踏上最后一步台阶,刘禅稳稳的站在祭坛上,他顿了顿才转身看向身后,等着皇后张鸯站在一旁,而他的眼前是大汉的万里江山,还有祭坛下的数万臣民。

“封禅泰山!典仪开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响动天地,刘禅手捧玉蝶,立于泰山之巅,仰天高喝道:“朕,大汉皇帝刘禅,至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即位至今,已历三十九年......朕平西域,灭东吴,伐曹魏,至天下终归一统,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皇天后土,佑我大汉!”

刘禅以最虔诚的礼仪,完成天地祭拜,当一声皇天后土,佑我大汉说完,刘禅将其手中的玉蝶祭词,投入到大鼎之中。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这是刘禅第一次念诵这么长的一段祭文,直到这一刻,他终于可以轻松下来。

祭天结束,刘禅并未立即退下祭坛,而是看向祭坛下的臣民。

诸葛亮等文武百官,都有些疑惑。

“陛下要做什么?”

徐庶有些不解的问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先前,并未提出封禅结束,还有其他项目。”

“这——”

诸葛亮确实并不知道,按照原定的礼程,刘禅宣读完祭文,也就表示这场封禅泰山的典礼结束,剩下就是一些附带的活动,一直会持续到傍晚。

可是这个时候,天子依然矗立于祭坛之上。

他要做什么?

就在文武君臣蒙圈的时候,刘禅突然双臂微张,然后又一次高声说道:“至灵帝始,黄巾祸乱,天下民不聊生,先帝于涿郡起兵,至朕平定天下,复兴汉室......数十年间,数以万计将士用命,才换来如今的天下太平。”

什么意思?

刘禅突然说出这一番话,群臣都有些疑惑。

因为这些感慨,至从迁都长安之后,天子时不时就会说上几句,以宽慰文武臣公的心。

今天是泰山封禅,他怎么又来了。

刘禅顿了顿,道:“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有功之臣,必当让世人铭记...”说着,刘禅看向祭坛下的臣民,然后仰望苍穹。

“今日朕既要封禅泰山,也要重赏有功之臣!”

呵!

刘禅这话一出,文武百官立时大喜,因为在场的所有人,几乎或多或少,都为大汉王朝重回正朔,立下了大小不一的功勋。

如今天子借封禅泰山,册封有功之臣。

就在文武臣公们兴奋的时候,祭坛上两名宫女,将一个卷轴在刘禅的前面打开。

此卷轴长九尺,宽三尺,背面是明黄色的绸缎。

“封——”

就在众人的期待中,刘禅立时高声道:“封以故前将军关羽,为武安王...”

嘶——

刘禅的一个敕封刚说完,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这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高祖曾有言在先:非刘氏不得封王。

可是天子这个时候,却封了关羽为武安王,这是要打破高祖的祖制乎?

如果开了这个先河,将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异姓王出现。

但是——

这里是泰山之巅,不是朝堂,有意见的大臣们,即使想要劝阻,也没有了几乎,毕竟这泰山顶上,除了朝廷的文武高层,还有数万百姓,以及大汉禁卫军。

刘禅封完关羽,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看向臣民们。

距离太远了,他并不能看到朝臣们的表情。

但是——

他能够感觉到,大臣们肯定是有疑惑的。

不过他并不在意,他继续道:“封已故车骑将军赵飞,为武义王、黄忠为忠义王、赵云为武功王、马超为义勇王......”将历史上的五虎上将全部封为王,然后他才说道:“汝等定是想要提醒朕,高祖曾有言在先,非刘氏不得封王。”

“这是祖制,朕绝不会忘!”

“但是以上五人,皆为我大汉立下过丰功伟绩,如今他们借以仙逝,朕特封他们为异姓王,但此封赐不得世袭。”

唉!

等到刘禅这话说完,原本上述武王的子嗣们,还有些兴奋,因为按照古礼,王爵是可以世袭的。

也就是说,他们当中会有一些人将获得世袭。

可是现在才发现,天子封五位上将为王,只是他们才有资格担任,至于他们的子嗣,却没有资格继承。

当然——

刘禅做出这个决定,也是由来已久,因为在历史上,关羽到了后世王朝中,还被封为了帝。

那就别麻烦后世的君王了,朕一步到位。

接着,他又册封了魏延、诸葛亮、徐庶等文臣武将为公,其中诸葛亮为琅琊公,徐庶为南阳公,不过均不设封地。

然后对于其他的文武诸臣皆有封赏,前后有五位封王,十二位封为公,三十六位封为县候、一百零八位封为乡候等。

排在最末尾的,便是司马昭,被封为青乡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所有被受到封赐的官员,还有没有被封赐的官员,已经数万百姓,齐声高呼万岁。

等到他们的山呼万岁声罢。

刘禅等宫女将卷轴收起,他将其一并投入到了大鼎之中,这也算是当着皇天后土对他们进行的敕封。

这个嘉奖,绝对史无前例。

文武百官都是激动不已。

接着,刘禅笑着说道:“诸位臣公,为表率功臣良将,朕决定,在泰山之巅,修建一座紫金阁,此阁会将五王、十二公、三十六县侯,全部画像立撰,供后世君臣百姓瞻仰。”

什么意思?

诸葛亮也是一愣。

紫金阁——

这是他第一次听到的,而且还有为五个王,十二公,三十六县候,画像立撰,这可是莫大的殊荣。

应该是古之未有。

当然,汉以前有没有,刘禅并不知道,但是汉代以后,他知道,那是肯定有的。

比如唐朝、比如清朝,都有这样的做法。

刘禅现在统一了天下,在西域还创建了三个王国,这本身就是史无前例,所以他要将这几十年,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良将,让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三天后——

结束泰山封禅后,刘禅率领文武臣公,一路向西,返回了长安城,接下来的日子,他觉得可以好好享享天伦之乐。

至于修建紫金阁的事情,则交给了驸马诸葛瞻全权负责。

公元262年,9月20日。

未央宫,宣室殿。

刘禅正在查看最近的一些政务,也算是给太子刘谌把把关,可就在这时,一个宦官从外面进来。

“陛下!”

“丞相求见!”

“相父?”刘禅愣了一下,因为封禅泰山结束之后,刘禅为了让诸葛亮好好休息,已经传旨,丞相不用参加五日一朝的朝会。

今日既不是朝会,也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诸葛亮进宫作甚?

“快请!”刘禅道。

不多时!诸葛亮缓步走进宣室殿,先是向刘禅行了一个礼,然后才笑着说道:“陛下,老臣特来请辞!”

“相父!”刘禅顿时愣住。

他早就猜到有这一天,在攻打罗马之前,诸葛亮就曾提出过请辞,只是那会儿刘禅以要攻打罗马,太子年少为由,希望老丞相在辅左辅左太子。

如今数年过去,刘禅以为他已经忘了。

但是他没忘。

“陛下,当年先帝草庐咨臣当世之事,老臣曾与先帝有言在先,待他日汉室复兴,老臣自当归隐田园。”

“如今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老臣的夙愿已经达成。”

“请陛下恩准,容老臣荣归乡里。”

“相父!”刘禅起身来到诸葛亮面前,将其扶起,问道:“相父卸任后,意欲何往?”

因为诸葛亮说他要回归乡里,难道真的是南阳卧龙岗吗?

“回陛下!”诸葛亮道:“老臣与徐元直商议,决定去梅岑山颐养天年!”

“梅岑山?”刘禅闻言顿时一愣,道:“相父意欲去普陀山?”

“普陀山?”诸葛亮也是愣住!

“嗯!”刘禅点了点头,道:“梅岑山在未来会改名为普陀山,会是佛教的圣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诸葛亮知道刘禅有过奇遇,曾经到过未来世界,所以刘禅也就不对他隐瞒,听到这个梅岑山时,也是有些激动。

心说这徐元直还真会挑地方。

普陀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一个隐居的好去处。

“既如此!”诸葛亮笑着说道:“我就将此山,更名为普陀山,哈哈哈!”

“相父啊!”刘禅突然哽咽道:“朕好生羡慕相父,从此身居普通群峰之中,而朕还得面对这万里江山,犯人的政务。”

闻言,诸葛亮似乎有些生气的样子,道:“陛下,您是大汉的天子,怎可说出这等气话,天子自当治国理政...”说着顿了顿,语重心长的道:“陛下,太子已经成年,他能在政务上帮助陛下,还望陛下,在老臣离开之后,勤勉政务,切勿荒废国政。”

“相父放心!”刘禅向诸葛亮大礼道:“朕谨记相父教诲,定将时刻牢记,不辜负相父的信任。”

“谢陛下!”诸葛亮道了一声谢,他当然相信刘禅,现在的天子,可已经不在是很多年前的阿斗,他现在早已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帝王,他不再需要他与徐庶这样的老臣辅左,他就能治理好这大好河山。

最后,诸葛亮拜服道:“老臣拜别陛下,望陛下多多保重龙体,来世若有缘,老臣再做陛下的臣子。”

“相父!”刘禅急忙制止,不想让诸葛亮继续往下说。

这怎么怎么听着像是诀别之言。

但是诸葛亮确实当着了诀别,毕竟他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若不是天子遇到奇遇,他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病逝于五丈原了。

多活了三十年,这是老天爷的恩赐,这是天子的恩赐。

如今一别,在他看来,怕是再无见面的机会。

毕竟普陀山距离长安,还是有些遥远,而且他离开后,也不想再重回这长安旧地,只想与群山为伍,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

告别刘禅的第三天,诸葛亮便与徐庶一起,带着十余位顺从仆人,不动声色的离开了长安城,他们没有带走一个亲人,只是两位老者,和伺候他们的仆人。

刘禅站在未央宫城头上,向东望去,澹澹的道:“相父,我们还会见面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