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蒋浩然要将这一切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许因为自己的到来朝鲜战争不会发生也不一定,但未雨绸缪不是件坏事。
而让麦克阿瑟声名鹊起的正是他的跳岛战术,蒋浩然提前将这个战术教会了尼米兹,自然以后就不会有麦克阿瑟什么事情了。虽然死了一个张屠夫,不见得就会吃带毛猪,一旦朝鲜战争如期而至,还会有李屠夫、王屠夫,但蒋浩然始终认为,一个能琢磨出跳岛战术的将军,一定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
结束了与尼米兹的战术交流之后,蒋浩然也准备启程前往印度港口吉大港。
随行队伍远不是当初的那三十几个人,在米、英两国各大院校留学的学生兵也将随他一起走,人数有两千以上,尼米兹没有食言,参与此次海战的舰上水兵、舰上航空兵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有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再加上这次实战经验,假以时日,他们会成为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为了蒋浩然的安全,尼米兹专门调出了一艘重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为蒋浩然保驾护航,舰队离开中途岛的时候,岛上的全体官兵行大礼、军港内所有舰艇拉响汽笛为蒋浩然送行,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蒋浩然在此次战役中发挥的作用,但他们谁都知道,此次战役的全部方案都是出自蒋浩然的手笔,包括刚刚胜利的东京大轰炸。珍珠港被袭是米国人尤其是米国海军心里痛,此刻大仇得报,他们对蒋浩然的敬仰之情自然油然而生。
尼米兹更是亲自登上巡洋舰,将蒋浩然送出几十海里才返回,短短几天的时间,两人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他完全可以乘坐飞机直接离开,但考虑到这两千多名学生兵,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检验一下他们的所学,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他们灌输一些全新的海战理念。
当天下午三时许,重庆。
委员长召开了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向国人宣告中**人全程参与了此次胜利的战役,同时通电全国,执行轰炸东京任务的,正是中国“中山号”和“介中号”两艘航空母舰,中国海军正式崛起,抗战的大时代已经来临,全军全民即将进入轰轰烈烈的大反攻,小鬼子的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与此同时,米国白宫。
罗斯福也正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人宣告,珍珠港之仇已报,米国将集中兵力打击太平洋上的残余岛军,太平洋上的霸主只能是米国人,而绝不是“猴子军”甚至是其他阿猫阿狗。
接下来连续几天的时间,全世界的各主流媒体头版头条长篇累牍地报告着中途岛战役、东京轰炸战役的详细过程,蒋浩然和两艘中国航母以及背后的故事,被当做重点宣传,一篇《中国传奇将军和他的两艘航母》的文章以核弹爆炸的威力快速在全世界蔓延。
五天后,岛国东京。
燃烧了几天几夜的大火终于熄灭,整个东京到处是黑漆抹黑的灰烬,曾经的繁华、辉煌不复存在,城市已经接近于废墟。
裕仁天皇低沉的声音通过电台传遍全岛,对于国防部疏于防范致使米军趁虚而入,导致东京轰炸的恶**件发生表示诚挚的歉意,对死难者致以沉痛的哀悼,并表示,他将与全岛人民一起重建东京,这种事情以后绝对不会再次发生。
同时,对米军灭绝人道的行为大力控诉,号召全岛军民,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更要团结一致,全力抗击米帝。
通电还宣称,中途岛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米军航母一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若干,联合舰队依然是太平洋上的主宰者。
缅甸的第十六军、第十五军已经摆脱了无粮、无药的困境,正在走出掸邦高原,预计两个月之内即可回到国内。
东南亚全境,除了缅甸的局势暂时还不稳定,其他依然还在蝗军的牢牢掌控中,各种矿产资源、燃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已经进入开采阶段,很快就会进入岛国的各大工厂、基地,困境都是暂时的,请全岛民众一定给予蝗军最大的信心和全力的支援,蝗军是不可战胜的,大东亚共荣圈一定会形成,太阳旗很快就会插遍亚洲全境。
虽然裕仁的演讲情真意切言辞凿凿,但还是有大量的民众涌进了东京市中心,包围了在轰炸中安然无恙的皇宫,请求天皇结束战争,召回他们的亲人,还岛国百姓祥和的生活。
他们的诉求当然不可能得到实现,虽然“圣战”失败的阴云已经笼罩了整个岛国高层,但没有人想过要放下武器,他们也不敢放下武器,他们自知在中国、东南亚犯下的种种恶行、累累血案绝不可能得到饶恕,放下武器投降就等于是自取灭亡,所以,哪怕是还有一丝希望,他们也绝不能束手待毙。
更何况,他们眼前的希望也并不止一丝,而是大大滴有,因为他们的盟军德军、意军在轰炸后的第二天就派出代表前来慰问。
同时,联合抗击苏联的提案再次拿了出来,这次岛国高层几乎没有多少反对的意见,联合舰队遭受如此重创,继续南进扩大战果已经不现实,与重庆政府求和联合德军共同抗击苏联,成了岛军最后的救命稻草。
十天后,蒋浩然乘坐的巡洋舰开进吉大港,码头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中国士兵,青天白日旗迎风招展。
蒋浩然出现在甲板上的时候,码头上已经响起了“欢迎总座凯旋归来”的口号声,山呼海啸地动山摇的,场面绝对震撼。
蒋浩然满面春风频频挥手示意,在雪狼特战队的簇拥下快步走下甲板,史迪威带着一众参谋将领快步迎了上来。
上前就给蒋浩然一个熊抱,兴奋地说道:“干得漂亮孩子!”
蒋浩然一脸宠辱不惊,很平静地回答道:“起码得这样老头!”
“哈哈哈!”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