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五章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五章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听完曹丕的话,曹植略微思索一番之后,便出言回应道,“臣弟也觉得二哥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也非常的符合当下的时局。那西域之地虽然已定,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啊。西域都护邓艾,在数年前也已经召回京都了担任大尚书了。那接任的西域都护.凉州刺史仓慈.仓孝仁,虽说在雍凉之地和西域各国之间颇有威名,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西域之地大小五十于国,自凉州州府.武威到西域西边足足有四五千里之遥,难免会有考虑和顾及不到的地方。

所以啊,怎么也得有个人居中策应一下,泰初(夏侯玄,字泰初)和士季(钟会,字士季)都是能够带兵打仗的良将。倘若雍凉之地或者西域之地,出现了什么变故的话,他们二人任何一位,都可以领兵前往援助,而另外一人则留下镇守关中,此计大善啊。二哥,你的这个想法着实不错,臣弟也附议。”

皇帝.曹丕看到自己的想法被肯定,心情也顿时好了几分。可突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脸上笑容微微一收,缓缓向一旁的曹植问道,“子健(曹植,字子健),这些时日,我看你一直似有闷闷不乐之意,所为何事啊?”

听到自己的皇帝二哥发问,曹植蹭的一下抬起头来,可随即很快也就释然了。如果说现如今这天下,还有谁能够猜到自己心思的话,自己的皇帝二哥肯定是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曹植本不想将自己的烦心事儿告诉曹丕,可是事到如今,不说恐怕也不行了。

于是乎,在沉思的了一会儿之后,曹植郑重的对着面前的皇帝二哥说道,“多谢二哥挂念,臣弟近些时日确实在思索着一些事情。只不过这事儿不是近些日子才有,是臣弟早在荆州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对于这个事情,一直苦思无果,近些日子才觉得有心烦恼罢了。”

话说到这里,一旁的曹丕反而有些发愣了,竟然是数年前就有的事情,而且凭自己这个才高八斗弟弟的才智,竟然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想到这里曹丕反而更加好奇和疑惑了,于是面带揶揄之意的问道,“哦?这天底下竟然还有难道我曹家最得意曹子健的事情,快说出来让朕也听听。朕要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这曹家最得意的称号,可就要让给你二哥我了。”

曹植看到自己的二哥,在这个时候,还能有如此心态,不禁心中长叹,不愧是自己的二哥啊,也活该他做皇帝,自己在心境上跟二哥,差的还真不是一星半点儿。可是自己心中的那个问题,似乎又比较抽象,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又沉思了片刻之后,曹植并没有正面说这个问题,却是从侧面向曹丕论述起来,“二哥,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随着我大魏国兴学令的深入,天下的读书人也越发的多了呢。”

曹丕微微点头,“从黄初元年到现在,已经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个年头了。天下的校馆、书院,比起十数年前翻了数倍都不止,所以读书的士子变多,这是必然的事情啊。天下能够识文断句的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圣人的学术和教化得到了推行,这是好事儿啊。怎么子健,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吗?”

对于曹丕的回话,早在曹植的意料之中,只见他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二哥所说的没错,天下的读书人多了,也代表着百姓的民智渐开,这对帝国对我大魏朝廷都是一件好事。可是二哥,这世间万事,可都是有利有弊的,正所谓阴阳相济也。”

听到这里,曹丕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了,可是心中还是一片的朦胧,随即接着问道,“子健,你的意思是,这读书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曹丕直接了当的发问,反而让曹植更容易回答了,只见曹植斩钉截铁的说道,“没错,臣弟以为,若是这天底下有太多的读书人,或者全是读书人的话,对于我大魏国,也绝然不会是什么好事情的。

圣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中庸》之中,圣人也曾言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等圣人之言,皆言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之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度,才能够中和,中和了也才能够中庸,只有中庸了,这天地才能在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啊。

在推行兴学令,而使得天下读书人变多的这件事情中,这个“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大魏朝廷对这些读书人的一个安置的法度和策略。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读书人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大部分无非就是以下这些,做官、商贾的账房先生、传宗教学的教瑜,臣弟所说的应该没错吧二哥?而且在这些当中,读书人做的最多的乃是第一个,也就是为朝廷效力做官,或于军中效力,作为谋士、主簿之类的书记文员,或于地方辛劳,做郡丞、县吏之类的地方性官员。

另外,二哥您不妨想一想,现如今我大魏在籍的人口有三千五百万之巨,户九百余万,就按三户出一个读书人来算,也是有三百万之巨的数字啊。并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循规蹈矩的,这其中肯定也会有捣乱的人,当然大部分还是想要报销朝廷,报销家国的。可是,当这些个读书的士子们,从校馆或者书院出来之后,长时间不能为国家效力的话,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届时绝对会出大乱子的。

现如今,我兴学令推行已经将近十余年,天下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可是朝廷至今,却依旧没有一个相应的对策,虽说此时这个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可是毕竟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隐患。若是不尽早处理的话,那些个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书人绝对乎生乱子的,因此臣弟也才会苦恼无比啊。”

听完自己这个弟弟的一番长篇大论,皇帝.曹丕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心中震撼不已,他喃喃的长了长嘴,可终究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曹植看着眼前的这位兄长这副表情,心中顿感五味杂陈,愧疚不已,少时后,他略一拱手脸色略带痛苦的说道,“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更何况,这也是涉及到我曹魏江山的大事。可是臣弟年老体衰,江郎才尽,再也不能为二哥你排忧解难。臣弟无能啊......”

说着说着,眼泪就要从曹植的眼眶中出来,并作势就要跪下。

曹丕见状,急忙冲将上去,一把将曹植扶起来,情真意切的说道,“吾弟,又何必如此呢?当年黄须小弟领兵北征,要不是你的铁马镫,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廓清大漠呢。

建安末年,南中庲[lai]降都督.王平举兵十万叛乱,若不是你的苗.刀和陌刀,那钟士季和郭伯济(郭淮,字伯济),也还不知要多费上多少时日,才能让王平授受呢。

黄初元年,辽东公孙渊起兵五十万叛我大魏,若不是你的宝船,使得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和那蒋子通(蒋济,字子通),领兵一十五万跨越大海,抄了他辽东的老家,那公孙渊能那么容易就被我们大败?我大魏百姓又不知要死上几多呢。

推行兴学令,吾弟更是废寝忘食的改良蔡侯纸,研制雕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如此种种,哪一个不是惊世绝伦之物,哪一个不是功在当世,利在千秋之壮举?

想当初,吾弟未上任荆州之时,是何等的潇洒飘逸。如今不过才堪堪过去十余载,吾弟也才五十三岁,却已经如此之老态龙钟,为兄于心何忍啊?别说现如今吾弟太傅这个位子了,就算是丞相、大司马,甚至朕的这个皇位由你来坐,又如何呢?”

曹丕的这番肺腑之言,早已经让曹植提泪横流了。最后那一句话刚说出口,曹植就急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二哥,此话万万不可再说了,您这样让臣弟今后如何自处啊。”

似乎也是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曹丕上前将曹植扶将起来,带到了一个青石之上坐下,“是二哥失言了,不过二哥刚刚的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绝无半点虚假。”

看着还在抹着眼角的曹植,曹丕嘴角忍不住一勾,轻声说道,“吾弟沉思了好几年的问题,二哥我也想不出来,看来啊,曹家最得意的这个称号还是你先挂着吧,等日后了我再想办法抢过来。”

听到这里,曹植终于被逗笑了,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随后,兄弟二人相视一看,就在这青石之上哈哈大笑起来,这也是这二人发自肺腑的真挚大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