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九十五章 崔昶北上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九十五章 崔昶北上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自从五胡的叛乱被平息之后,曾经的匈奴少年,如今的汉朝将军.詹台,便舍弃了朝廷一切的封赏,仅仅带着皇帝陛下.曹丕给他的,一纸诰命夫人的诏书,单人单骑的回到了冀州北部的赵家屯。

后来,他也正是凭着这封诰命夫人的诏书,成功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从此之后,詹台和王莺儿在赵家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好不幸福。只可惜树大招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怎么会被允许安稳的过日子呢。

詹台虽然在野,不任职也不参事,但是朝廷钦对于赐他的那个骁骑游击将军,四品实权武将的牌子,却没有收回。这个将军的位子,也一直在给他保留着。因此,其余的众人,自然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朝廷无非就是想着,有朝一日,需要詹台效力的时候,可以将其再随时召回罢了。

因此,詹台虽然在赵家屯甘心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当地的郡守和冀州刺史府的官员们,可不敢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百姓。毕竟一个正四品的武将,在天下任何一个州郡可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

詹台当年成亲之时,幽州双虎幽州刺史.毌[guàn]丘俭和右将军.夏侯玄,身为一州的封疆大吏,却不远千里的赶过来,甘心一个给他当马夫牵马坠蹬,一个给他做轿夫。虽说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私人情分在里面,但是也不排除詹台本身的地位并不比他们低的原因。

詹台的个人能力肯定是有目共睹的,当年时任征北大将军的曹彰北征匈奴的时候,他跟姑夕王.善宾一起帮大军找到了水源,解救了十数万大军的姓名。此次平叛,他更是在幽州右北平的海边,生擒了魁首.公孙渊,彻底结束了叛乱。

要不然皇帝.曹丕和任城王.曹彰,也不会把他拿出来全军的典范。他那个骁骑游击将军的位子,可是皇帝陛下钦赐的。更为重要的是,当他辞官不受,并一心想要回乡之时,皇帝陛下竟然答应了,而且还顺了他本人的意思,破格给他未过门的妻子封了一个一品诰命夫人。由此可见,皇帝陛下和任城王.曹彰对他可是百般疼爱,真正的喜欢啊。

最最重要的是,詹台他本人还很年轻,想必皇帝和朝廷所看重的也正是这个,年轻即代表着无限可能。当初叛乱平息他被册封骁骑游击将军之时,也才刚刚及冠没多久。即便是现如今,他也才二十五岁罢了。在如今的帝国之内,如果是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绝对可以到任何一个郡里面去做太守了,甚至去到一些稍微小一点的州里,都可以担任二把手州别驾和州治中了。

想想一个二十五岁便封了侯的四品大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位列三公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样一个前途无限美好的在野将军,不趁着现在巴结巴结,等日后了可就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机会了。

因此,自从詹台回乡的消息被泄露出去之后,当地郡守、官吏以及名门望族的士绅们,来拜访他的就几乎一直没断过,这个大山之中来来往往的马车更是络绎不绝。所以,其实詹台虽然远在偏僻大山的赵家屯中,但似乎也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

好在后来,冀州刺史.崔琰.崔季珪知晓了这件事情之后,专门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不得打扰詹台的清净,这种情形才少了一些,赵家屯也慢慢地才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在大魏黄初三年开春之后,太学、国子学以及信都书院陆陆续续的建成投用,并成为了帝国境内第一批开始招收适龄少年和青年的学院。秉持着丞相.钟繇所提出的“集百家之长”的理念,这太学和国子学,自然要想方设法的找寻各学派的大家,来学院担任教瑜授课了。

而信都书院,作为天下第一私立书院,而且又有着当今皇帝陛下.曹丕,和司徒.陈群的亲笔提匾,对于朝廷的这些个理念,肯定也是要紧跟步伐的贯彻和实施了。

当然,朝廷对此也有很大的支持,一些个朝中的大院和将军们,以及州郡里的刺史、太守、县令们,闲暇之时都会到学院里,为学子们执教。可毕竟天下一十四州,学院在几年里蓬勃发展,数量更是多如牛毛,恐怕再多的教瑜也不够用啊。像太学和国子学还好,一来它位于帝都.洛阳,二来它乃是帝国规格最高的学府,因此在各方面上,朝廷所给予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教瑜和经学典籍之上并不怎么缺乏。

兵家,作为百家学派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自然便成为了众多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的必授之课。

只是当代的兵家大师,多为在朝的和在边疆戍守的名门宿将。这类人,平日里军务繁忙的很,哪有功夫来书院担任专门的教瑜呢,最多也就是闲暇之时挤时间才能来。另外,这些个将军们,要不就是在帝都洛阳,要不就是边疆或者某些军事重镇,其它普通的州郡里,想找他们的身影恐怕都找不到。

因此,像詹台这种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大功,有过不菲战绩,而且又赋闲在家的名将,自然便也就成了各方州府所抢夺的对象了。冀州各郡的官员和各个学院就不必说了,甚至隔壁的并州、青州都有派使者,诚挚满满的带着礼物前来。要不是幽州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暂时无力兴学的话,恐怕刺史.毌丘俭就会亲自来请了。

只是,詹台连当今皇帝陛下的册封都推掉了,也要回家务农,又怎么会答应这些人的请求呢。

而那号称天下第一的信都书院,在学院建成逐步进入正轨之后,也曾多次派出使者登门拜访,不过毫不意外的都被詹台给婉拒了,多次无果之后,信都书院的众人也只能暂时放下了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如果明知事不可为,还非要一直上前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们暂时将这事情搁置,等后面了再从长计议。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信都书院的他们对詹台这位少年名将的招揽之意,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给放下了。

再后来,故冀州刺史.崔琰,因功被征召去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之后。这冀州刺史的位子,朝廷并没有让冀州别驾顺位担任,也没有从其它的州里面调任,而是让清河崔氏的族长,也是信都书院的第一任院长崔昶[g],崔子度来继续担任了。

当然,朝廷这么做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陛下又派遣了一位崔氏中人继续担任冀州刺史,这其中之深意不言而喻。无外于,以此来安抚北方各大名门望族之心,另外也对崔氏一族建立信都书院予以回报。也好似是在对各大家族说,“你们看,只要你们也能够像崔氏一样为帝国出力,朝廷是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

就这样,崔氏一族的人再次继续执掌冀州刺史一职,而新任的刺史.崔昶,暂时还继续担任着信都书院院首一职。崔昶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家族能够同时有两人在朝内担任大员,尤其是自己能够担任冀州刺史,完全是因为信都书院。因此,他对信都书院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的卖力和上心了。

一个书院的能力强弱,一来自然是看财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比较底蕴的。这底蕴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校馆或者书院的藏书,和为学子们授课的教瑜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财力还是有的,经籍典故倒是也有不少,但是那同样也很是重要的教瑜,书院之中现在还是很缺。

因为,现如今各地的国立校馆,和私立和书院比比皆是,教瑜聘请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而且当代的一些个大儒和学派大家们,并不是钱就可以请的动的。

在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崔昶决定,还是亲自北上中山郡,去拜访一下这位年轻的将军。自从这位年轻的将军回到冀州以来,也已经有两年多的光景了,可自己却也还一直没有见过他,于情于理也都该去见一趟他。而冀州州府信都城,到中山郡北部的赵家屯,其实也没有多远,两地相隔不过三四百里的路程,快马加鞭的话一日便能到,就算是马车慢慢悠悠的走,两日的时间也绝对够了。

在打定了主意之后,崔昶便准备动身北上了。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像书院前几次所派出的使者那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而只是轻车简从的只带了一名车夫和一名书童便北上了。

看来,此次崔昶北上,已然是胸有成竹了。不过想想也是,要不然詹台后来也不会就那么同意了他,反而还拖家带口的南下信都书院任职教瑜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